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主修音乐课程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精彩分呈但又鱼龙混杂的音乐层面,应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认识决定态度,对音乐的良好态度,这将有利于自己对音乐的更高追求和发展。
一、怎么看待西方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
音乐教育内容教学常见的有《西方交响乐欣赏》、《外国歌剧欣赏》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课程在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中反倒不多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比重大大小于西方音乐课程。在这种严重向西方音乐文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失落。在同学们心目中“西雅中俗”的观念十分普遍,很多同学在音乐课堂中都欣赏过西洋歌剧,舞剧,但是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欣赏过一出我国传统戏剧;西洋交响乐名曲能数出很多,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名曲却了然不知。
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历史原因,高校音乐教育从开创之始就已经打上了“以西为师”的烙印。上个世纪初,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从“以西为师”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一批教育先行者在认识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盲目认为西方音乐比中国音乐更先进,致使当时的音乐教育依据并完全效仿欧美音乐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这种“重西轻中”的理念对百年来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直到现在,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沿用着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功能没能引起人们的必要重视,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得到显著体现。在文化属性认知方面,传统音乐课程始终表现为一种单一的音乐形态,而非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形态,以致“在这种学科知识范式作用下原生民族音乐被抽象、被还原,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去,所剩下的便只有一个个音符、一种种形式,民族音乐只是理论的真实,远离了文化的真实。”
在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首先应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教育,系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首要任务。樊祖荫先生认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走近传统,走进传统’而最有实效、最有可能实现保护传统音乐的就是教育。”如今大学教育在我国已经逐渐实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大学生也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高校若能借助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力度,担当起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将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如何看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Pop Music),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今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这是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而流行音乐无论是演唱或者是演奏均比较容易。而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难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
流行歌曲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缺陷之一是“多理少偏”。而这种“理”又多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框框和僵硬概念,使歌曲显得干落、沉闷,无法引起共鸣。 缺陷之二是“重形轻神”,在歌曲创作和演唱中过分追求新奇和“港味”、“洋味”,以大量的外在修饰替代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缺陷之三是缺乏动感和阳刚之气,不少歌曲显得呆板、拖沓、迟钝,演唱者不是不“动”,而是动得不天真、不活泼,缺乏一种真实感。需要注意的是,流行音乐只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不能做为我们大学生的主体,更替代不了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
三、如何看待音乐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有些同学欣赏和讨论西方古典音乐和西洋歌剧是很高尚活动,认为这就是“阳春白雪”,而学习和观看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刚是“下里巴人”。
何为音乐?音乐从其本质上说是用物理中声学现象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属于精神层面的。听众如果觉得什么样的音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理所当然就觉得这音乐很好听动人。也就是说,音乐体验一种感受,表达一种心境,当然这种感受和共鸣会随着自己的年龄,学识和修养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上的人口有数十亿之众,国家有上百个之多,人们的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各异,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情感,因此也就有了多种表达感情的形式,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音乐,所以世界上有音乐具有多样性是非常正常的。从另外的角度看,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人类的情感是平等的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音乐表达的形式也应该是相通和平等的。西方的小夜曲和我们草民的乡间小调只是在表现情感的形式上有所差异,并不存在谁是 “阳春白雪” 和“下里巴人”之说。西洋歌剧也是从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产生和并不断发展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而已,本身并不存在高尚和低俗之说。因此音乐不分什么“阳春白雪” 和“下里巴人”。
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要学习,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也要传承和发扬,只有融会贯通,中西结合,才能为我们所用,创新发展。
一、怎么看待西方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
音乐教育内容教学常见的有《西方交响乐欣赏》、《外国歌剧欣赏》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课程在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中反倒不多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比重大大小于西方音乐课程。在这种严重向西方音乐文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失落。在同学们心目中“西雅中俗”的观念十分普遍,很多同学在音乐课堂中都欣赏过西洋歌剧,舞剧,但是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欣赏过一出我国传统戏剧;西洋交响乐名曲能数出很多,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名曲却了然不知。
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历史原因,高校音乐教育从开创之始就已经打上了“以西为师”的烙印。上个世纪初,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从“以西为师”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一批教育先行者在认识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盲目认为西方音乐比中国音乐更先进,致使当时的音乐教育依据并完全效仿欧美音乐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这种“重西轻中”的理念对百年来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直到现在,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沿用着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功能没能引起人们的必要重视,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得到显著体现。在文化属性认知方面,传统音乐课程始终表现为一种单一的音乐形态,而非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形态,以致“在这种学科知识范式作用下原生民族音乐被抽象、被还原,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去,所剩下的便只有一个个音符、一种种形式,民族音乐只是理论的真实,远离了文化的真实。”
在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首先应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教育,系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首要任务。樊祖荫先生认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走近传统,走进传统’而最有实效、最有可能实现保护传统音乐的就是教育。”如今大学教育在我国已经逐渐实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大学生也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高校若能借助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力度,担当起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将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如何看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Pop Music),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今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这是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而流行音乐无论是演唱或者是演奏均比较容易。而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难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
流行歌曲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缺陷之一是“多理少偏”。而这种“理”又多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框框和僵硬概念,使歌曲显得干落、沉闷,无法引起共鸣。 缺陷之二是“重形轻神”,在歌曲创作和演唱中过分追求新奇和“港味”、“洋味”,以大量的外在修饰替代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缺陷之三是缺乏动感和阳刚之气,不少歌曲显得呆板、拖沓、迟钝,演唱者不是不“动”,而是动得不天真、不活泼,缺乏一种真实感。需要注意的是,流行音乐只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不能做为我们大学生的主体,更替代不了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
三、如何看待音乐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有些同学欣赏和讨论西方古典音乐和西洋歌剧是很高尚活动,认为这就是“阳春白雪”,而学习和观看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刚是“下里巴人”。
何为音乐?音乐从其本质上说是用物理中声学现象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属于精神层面的。听众如果觉得什么样的音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理所当然就觉得这音乐很好听动人。也就是说,音乐体验一种感受,表达一种心境,当然这种感受和共鸣会随着自己的年龄,学识和修养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上的人口有数十亿之众,国家有上百个之多,人们的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各异,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情感,因此也就有了多种表达感情的形式,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音乐,所以世界上有音乐具有多样性是非常正常的。从另外的角度看,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人类的情感是平等的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音乐表达的形式也应该是相通和平等的。西方的小夜曲和我们草民的乡间小调只是在表现情感的形式上有所差异,并不存在谁是 “阳春白雪” 和“下里巴人”之说。西洋歌剧也是从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产生和并不断发展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而已,本身并不存在高尚和低俗之说。因此音乐不分什么“阳春白雪” 和“下里巴人”。
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要学习,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也要传承和发扬,只有融会贯通,中西结合,才能为我们所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