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案情】
  2012年11月10日12时许,陈某在中原农村银行为单位购买转帐支票时,将被害人李某放在该行3号窗口平台的一张商业银行小写金额为60000元的现金支票(帐号:8020120011029181)盗走,随即让其单位司机王某到中原商业银行和平路支行兑现,并许诺给王某5000元。王某在兑现过程中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工作人员报警后,经王某指认,民警在银行门口附近将陈某抓获。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陈某窃取现金支票后,指使王某冒用他人去银行骗取现金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的票据诈骗罪的行为特征,故应当认定为票据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陈某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先后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和冒用支票到银行骗取现金的行为,但是其非法取得财物起决定作用的是盗窃的行为,故应当认定为盗窃(未遂)。
  【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从客观行为分析,陈某前后实施了两个不同的行为,即盗窃现金支票的行为和指使他人冒用支票的行为,这两个行为从犯罪的构成要件来说,符合了盗窃罪和票据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但是,这两个行为构成了吸收的关系,只成立吸收行为的一个罪名。吸收犯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数个独立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二是触犯不同的罪名,三是行为之间具有吸收的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发展的所经阶段,后行为是前行为发展的当然结果,包括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主行为吸收从行为。从本案情况分析,陈某的盗窃行为和票据诈骗行为是实现其非法占有目的的前后两个阶段,冒用他人支票行为是先前盗窃行为的自然延续与顺延,并不具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也就是说,有了之前的盗窃行为才有之后的冒用诈骗行为,两个行为具有吸收的关系。因此,陈某的行为只能定一罪。
  其次,陈某的行为不构成票据诈骗罪。盗窃罪的基本行为特征是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票据诈骗罪是诈骗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诈骗罪的基本行为特征是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对于盗窃与诈骗手段相交织的非法取财行为如何定性,刑法理论界和实务中一般以获取财物的关键行为作为定罪的标准,也就是说,主要看行为人非法取得财物时起决定作用的手段。如果起决定作用的手段是秘密窃取,就应当是盗窃行为吸收诈骗行为,定盗窃罪;如果起决定作用的手段系利用骗术,就应当认定为诈骗罪。
  本案中,陈某非法取得财物的主要手段或者说被害人丧失对财物的控制的根本原因在于被害人现金支票的被盗,即盗窃在陈某非法占有财物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陈某盗窃了现金支票后,遂取得了对现金支票的支配权,去银行冒领的行为是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后续行为。从财产被害人来看,该财产的真正受害者是失主李某而不是银行,李某财产受侵犯不是因为受到诈骗所致,而是因为支票被秘密盗窃所致,因此陈某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盗窃而不是诈骗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最后,陈某行为应认定盗窃未遂。认定犯罪是否既遂,应以是否具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为标准。根据刑法对盗窃罪的规定,应当以行为人使财物脱离物主的控制,并实际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既遂。盗窃支票是一种特殊的盗窃犯罪。现金支票作为票据的一种,是一种记名有价支付凭证,它不同于不记名或不挂失有价证券和流通中的现金货币,后者即使失主发现被盗也无济于事,得到了就可以认定得到了财物及其控制权,但得到了前者并不等同于得到了财物及其控制权。从非法占有情况来看,盗窃已填上金额、印鉴齐全的支票不等于已经现实占有了相应的货币,要真正非法占有支票所记载的货币还必须去银行兑现,所以客观上盗窃支票与占有所盗支票记载的货币并非一回事。同时,从实际控制程度看,支票的丢失不等于失主对所存现金完全失去了控制权,还可以根据银行关于支票使用的规定挂失止付;同样,行为人如果盗窃了支票,也不等于其已经完全控制了支票票面上所记载金额的货币,因为此时银行对支票失主的存款还有一定的控制权和兑现审查权。从盗窃行为完成的程度看,盗窃支票后如果还未兑现的行为属于盗窃的未完成状态。
  综上,笔者认为对陈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未遂)。
  (作者通讯地址:漳州市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其他文献
新修改的刑诉法第271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4章、第5章、第6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该规定从法律上正式确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感化、挽救、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日益高涨的人权保障呼声的积极回应。  一、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含义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
期刊
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窗口、体察群众疾苦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对信访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有效举措,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也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导致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等问题比较突出,严
期刊
基层检察法警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检察人员办案安全和服务检察工作的第一线,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地位和作用重要。近几年,按照高检院规范化建设要求,基层检察院法警队伍和工作规范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目前基层检察法警队伍和工作规范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改进。  一、法警队伍和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  1、建立健全法警工作机构,配强配齐法警领导和警员,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装备良好、纪律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征地拆迁成为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的必经之途。2011年《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的颁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废除,解决了政府和人民法院在强制拆迁中的角色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在强制拆迁中依法行政,为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设置了司法保障,但该条例实际上仍存在着缺陷,需要完善。  关键词:强制拆迁;利益分配;依法行政  一、我国强制
期刊
一、关于被告人确无赔偿能力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  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附带民事损害赔偿应当充分吸收单纯民事赔偿中衡平原则的合理内容,在确定侵权赔偿范围时,必须充分考虑被告人赔偿能力,以已经查明的被告人现有的财产份额为限,并以此作为判决依据之一,恰当下判。如果被告人有全部赔偿能力,就判全部赔偿,如果仅有部分赔偿能力,就判处部分赔偿,如果确无赔偿能力,则判不予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解
期刊
摘 要:中国梦是一种法治理想,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中国梦与自由、公平、平等、民主、权利等价值密切相关,它们借助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中国梦的价值追求的恒久性。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建设法治中国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用宪法和法律保障每个人的权利,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  关键词:中国梦;法治梦;法治;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在第十二届
期刊
摘 要: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年6月30日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增设了金融诈骗罪的罪名。1997年国家修订刑法典吸收了《决定》的基本内容,根据犯罪客体的不同,将金融诈骗罪区别于其他的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独立作为一类犯罪,规定为刑法第三章第五节,从而使金融诈骗罪不但与传统的诈骗罪相分离,而且也与破坏金融秩序罪相分离,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突出了对这类犯罪规制的力度,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
期刊
如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是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中之重。近日,笔者对芗城区人民陪审员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成效,探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完善人民陪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考察情况  从2009年元月至2012年12月,芗城区人民陪审员共参与芗城区法院审理各类未成年人案件177件,其中参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108件,形成独特的“素质高、陪审多、机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侦查机关的非法取证问题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一大顽疾。修改后的刑诉法完善了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建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规定检察机关是监督、调查非法取证行为的法定主体。但检察机关在监督非法取证行为仍面临诸多困难,应完善对侦查机关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机制,从而适应修改后的刑诉法对于检察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关键词:非法取证行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监督机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常指具有侦查权
期刊
摘 要: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来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契合,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远程视频提审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司法文明的不断进步应运而生,在实现提审的目标价值,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司法成本,推进司法文明诸多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所形成的录音录像资料具备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特征,具有较强的证据力,但仍需要从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加以严格规制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远程视频提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