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已有近十年教龄的初中政治课教师,十年来,我有过曲折和彷徨,有过进取和辉煌。曲折和进取的交叉互动,使我不断理性;彷徨和辉煌的有机勾连,使我不断成熟。在新课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之际,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复杂之时,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作反思与回顾,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我愿把这种欣慰与各位同仁分享,但愿我们都能在理性与成熟中更加进步。要说的话题有很多,在这里仅仅对初中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方面:如何提高课堂兴趣进行分析。
一、三项:基础与前提
我们都知道,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原因,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政治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谓的“政治无用论”、“政治大而空”等说法。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增加了政治教育者的难度。我觉得让政治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念、付诸行动的转化过程。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要借助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催化”。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动和激发出来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
2.引入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带有时事性的综合教材,但因社会发展迅速,仍出现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利用一些时政新闻材料,可以优化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上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会立即被调动起来,开始认真阅读课本。这些新闻时政材料为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化教学的效度。
3.引导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课堂就会迅速活跃起来。在课堂上,当我认为这个学生质疑很有价值,就引导大家展开讨论,石击浪起,学生兴趣浓厚,讨论热烈,各抒己见,相互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最后看法统一了。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二、散论:升华与提高
借助投影仪、电影、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来阐明事物的特征、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到“国家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时,我让学生看中央电视一台节目预告前“国旗、国徽、国歌”的录像和《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亲手升起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录像,学生在融“形、光、声、色”为一体的国歌声和升旗仪式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政治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政治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功效,让政治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政治,而不使其觉得政治课单单是老师所讲的琐碎知识的集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會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三项:基础与前提
我们都知道,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原因,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政治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谓的“政治无用论”、“政治大而空”等说法。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增加了政治教育者的难度。我觉得让政治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念、付诸行动的转化过程。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要借助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催化”。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动和激发出来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
2.引入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带有时事性的综合教材,但因社会发展迅速,仍出现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利用一些时政新闻材料,可以优化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上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会立即被调动起来,开始认真阅读课本。这些新闻时政材料为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化教学的效度。
3.引导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课堂就会迅速活跃起来。在课堂上,当我认为这个学生质疑很有价值,就引导大家展开讨论,石击浪起,学生兴趣浓厚,讨论热烈,各抒己见,相互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最后看法统一了。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二、散论:升华与提高
借助投影仪、电影、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来阐明事物的特征、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到“国家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时,我让学生看中央电视一台节目预告前“国旗、国徽、国歌”的录像和《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亲手升起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录像,学生在融“形、光、声、色”为一体的国歌声和升旗仪式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政治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政治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功效,让政治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政治,而不使其觉得政治课单单是老师所讲的琐碎知识的集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會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