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微博私信,网友们会问我很多问题:“我很爱他,但他不爱我怎么办?”“我妈妈不支持我换工作怎么办?”“我的室友特别讨厌,老跟我吵架怎么办?”这些烦恼都有一个核心主题——关系。
人与另一个人产生关系,就好比一棵树立住了,对面又有一棵树,在两棵树之间,我们拉起一个吊床。这个拴在两棵树之间的吊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关系结实不结实、受力不受力、长久不长久、平等不平等、灵活不灵活,都是两个人在交往的分分秒秒间感受并做出评估的。
我们马上要说出口的话,或是要做的事,对关系而言,是一种建设还是一种打击?就好像扔个苹果到吊床上,它是会被弹起,还是会把吊床砸垮?这需要认真思考。
在我们从小到大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人们最初的关系,深深影响着后续的关系。比如,强势的妈妈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忍耐和妥协,等孩子进入学校,也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忍耐表情,老师、同学一看到他这个模样,就知道他是一个乖孩子,大家便会对他提出要求,猜他会顺从、不会反抗。甚至对一些过分的要求,乖孩子也会咬着牙答应。于是,他就把他在家里熟悉的关系模式,复制到社会上。
所以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为什么我总是出力不讨好?”“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因为我们从原生家庭拿到了这样一个关系剧本,我们按照这个剧本,不停地重复建立类似的关系,最后获得相似的结果。
我在书上看到过四种不同类型人际关系剧本的说法。
第一种关系剧本,叫作“我好,你不好”,就是把自己这边吊床的绳子绑得高高的,把对方那边压得低低的,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样的人,总觉得自己特别对,而担心对方不太行。
有些家长训斥孩子时会说,我说这话是为你好,你必须听进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是对的,而你是不对的,所以你必须学习我的经验,这样你才能变好。处在这种关系里的孩子,会丧失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等他长大了,自我评价会很低。有时就算他表面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层自卑。
第二种关系剧本,叫作“我不好,你好”,就是把自己这边的吊床绳子拴得低低的,把对方那边的绑得很高,建立起我低你高的关系。
比如说,爸爸会跟孩子说,你爸这辈子是没指望了,但儿子你是可以的,一定要出人头地呀。妈妈会跟孩子说,妈妈没有嫁对老公,你抓住机会一定能找个好的。类似这样的表达,就是压低自己抬高对方。被抬高的孩子,肩上扛着一种压力,他要用他的优秀来填补失败者的遗憾。为别人而活的他,常常忽略自己的需要,没有办法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第三种剧本,叫作“我不好,你也不好”。习惯这类关系剧本的人,看到的世界是灰蒙蒙的。我们会听到妈妈对孩子说,你爸妈都没有什么本事,你看你,读书也不行,以后日子怎么过?男生对女生说,就你长成这样,也只能配我了,咱们谁也别嫌谁。女生对男生说,就你这能力还要换工作?别折腾了,老实过吧。心里觉得自己不怎么样,还觉得对方也不怎么样,看到的都是彼此的缺点,并尽情发泄负能量,于是在“丧”的世界中,做两个“丧丧”的人,把关系的吊床拴得低到尘埃里。
最后一种剧本,叫作“我好,你也好”。这是一个喜剧剧本。
父母对自己很满意,对孩子也满意。孩子长大以后交朋友,会觉得自己很棒,对方也很好。在交往中说的每一句话,无不在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爱自己,也欣赏别人。这样的关系,越构建,越开心。
我有时也会回忆自己的童年,回想我从父母那里拿到了什么样的关系剧本。“我好,你不好”的剧本,肯定没少读。“我管你是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隐含着“我们对,而你还不行”的台词,我在家里和在学校,都听过很多。听到“女儿现在超过我们了”之类“我不好,你好”的关系台词,我会说,虽然年龄大了,但爸爸还在写作,妈妈还会高空滑翔,你们很棒,让我们大家各自精彩吧。我在努力把这些让我不舒服的关系剧本,都改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剧本。
我相信,是剧本都可以改写。
(驰 车摘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本刊节选,黎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