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而且也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的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三角形外心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A、B、C三户人家,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井口的距离都相等,此井口挖在何处?
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学生易想到:此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但该圆的圆心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有的画图、思考、讨论,有些学生仔细看书。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中孕新,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从活动中产生等。所以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探究意识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思维点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求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指导学生做“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练习。寻求“一题多解”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已知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点(-1,0),是否存在常数使不等式x≤y≤1/2(1+x2)对一切实数都成立?
一个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给出如下一种解法。
解: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曲线和y=1/2(1+x2),易知它们切于(1,1)点,假设存在常数a,b,c使不等式x≤y≤1/2(1+x2)一切实数都成立,则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a>0且过(1,1)点,由y=ax2+bx+c的图象过(-1,0)和(1,1)点,
a-b+c=0a+b+c=0
解得:b=1/2,a+c=1/2……………………①
又直线y=x,和抛物线y=ax2+bx+c(a>0)相切于(1,1)
∴x=ax2+bx+c 即ax2+(b-1)x+c=0
△=(b-1)2-4ac=1/4-4ac=0………………②
由①②联立解得a=1/4,c=1/4
∴存在常数a=1/4,b=1/2,c=1/4使不等式x≤y≤1/2(1+x2)对一切实数都成立。
该生利用数形结合,不同角度加以思考,达到解题目的,体现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强探究意识。
利用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反思解题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求异思维训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加强逆向思维,开发解题能力
逆向思维是在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向相反的方向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若三个方程x2+4ac-4a+3=0,x2+(a-1)x+a2=0,x2+2ax
-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指导:此题若从正面入手,要对各种可能情况(七种情况)逐一进行讨论,相当繁杂,若考虑其反面,则只有一种情况,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解
解得:-3/2 ∴所求实数的范围为a≤-3/2或a≥-1。
此外把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对换,即探究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精讲范例,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指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试验、联想、类比、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猜想等思维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请你写出一个解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只需写出一个)。
这是一个给出条件,探究相应结论的探究性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条件是解为1,且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满足这些条件的方程不是惟一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套模式,代公式,必须进行探索和研究,这里有三个能力层次的探索要求:第一层次是必须符合解为1的方程;第二层次是考虑构造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一元二次方程;第三层次是在符合条件的方程中选择一个最容易的,并把它写出来。
开放性的试题是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特别是考察学生探究精神的很好题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精心挑选一些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例题,认真分析整个探究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构思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法,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立足实践运用,激发探究潜能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不仅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实地考察,记录所遇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
总之,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问题”,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努力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做到“授之以渔”。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的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三角形外心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A、B、C三户人家,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井口的距离都相等,此井口挖在何处?
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学生易想到:此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但该圆的圆心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有的画图、思考、讨论,有些学生仔细看书。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中孕新,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从活动中产生等。所以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探究意识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思维点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求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指导学生做“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练习。寻求“一题多解”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已知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点(-1,0),是否存在常数使不等式x≤y≤1/2(1+x2)对一切实数都成立?
一个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给出如下一种解法。
解: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曲线和y=1/2(1+x2),易知它们切于(1,1)点,假设存在常数a,b,c使不等式x≤y≤1/2(1+x2)一切实数都成立,则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a>0且过(1,1)点,由y=ax2+bx+c的图象过(-1,0)和(1,1)点,
a-b+c=0a+b+c=0
解得:b=1/2,a+c=1/2……………………①
又直线y=x,和抛物线y=ax2+bx+c(a>0)相切于(1,1)
∴x=ax2+bx+c 即ax2+(b-1)x+c=0
△=(b-1)2-4ac=1/4-4ac=0………………②
由①②联立解得a=1/4,c=1/4
∴存在常数a=1/4,b=1/2,c=1/4使不等式x≤y≤1/2(1+x2)对一切实数都成立。
该生利用数形结合,不同角度加以思考,达到解题目的,体现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强探究意识。
利用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反思解题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求异思维训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加强逆向思维,开发解题能力
逆向思维是在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向相反的方向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若三个方程x2+4ac-4a+3=0,x2+(a-1)x+a2=0,x2+2ax
-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指导:此题若从正面入手,要对各种可能情况(七种情况)逐一进行讨论,相当繁杂,若考虑其反面,则只有一种情况,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解
解得:-3/2 ∴所求实数的范围为a≤-3/2或a≥-1。
此外把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对换,即探究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精讲范例,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指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试验、联想、类比、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猜想等思维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请你写出一个解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只需写出一个)。
这是一个给出条件,探究相应结论的探究性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条件是解为1,且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满足这些条件的方程不是惟一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套模式,代公式,必须进行探索和研究,这里有三个能力层次的探索要求:第一层次是必须符合解为1的方程;第二层次是考虑构造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一元二次方程;第三层次是在符合条件的方程中选择一个最容易的,并把它写出来。
开放性的试题是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特别是考察学生探究精神的很好题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精心挑选一些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例题,认真分析整个探究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构思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法,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立足实践运用,激发探究潜能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不仅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实地考察,记录所遇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
总之,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问题”,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努力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做到“授之以渔”。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