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学艺术教育,提高我校中学生艺术表现力、创造力、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彰显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我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学生合唱节”活动。不知不觉中,我与我校的合唱队的同学们一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二十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对合唱队的声乐训练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开始接手合唱队的训练初期,首先要告诉学生们,合唱队是一个整体,要求在演绎作品时必须有相对统一的心理节奏与和谐统一的音色。因为合唱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处理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加自己的个性进去,而是要求统一,不要自由发挥。当然,如果是学生自己独唱,根据个人处理作品的不同方式,适当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二次创作是提倡且必要的。很多人喜欢唱歌,开口就来,但没有方法的训练是不能使歌唱水平有所提高的。我们只有利用午休时间上一节课,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练习。因为歌唱嗓子的发展和任何其他操作技能的发展一样,主要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学习声乐的人必须知道不论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训练方法练习,训练的目的是改正不科学、不规范的歌唱状态和方法,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歌唱状态和方法,并在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歌唱的功能,完善演唱不同风格歌曲的技术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在歌唱状态、歌唱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而课后的练习,要求针对自己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去练习,才能达到提高水平的目的。如果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而是随心所欲、随便喊喊唱唱,对训练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声乐训练的书籍很多,各家学派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就我们合唱队的训练方法而言,有以下的几方面需要掌握:
一、首先要解决的是“气要深”
气息是唱歌的动力,又是声乐学习的基础,要知道歌唱吸气的要求,它与平常生活中的呼吸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要求学员们吸气是要和闻花香一样,把气吸进去,其实也就是说唱歌时的吸气,一定要“吸得深”。有人说:“要把气吸到肚子里去”,当然气是不可能吸到肚子里去的,也不能吸到腰里。气,只能吸进“肺”里去。不过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这么说,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换句话说,吸气时,“腰”和“肚”要膨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把气吸到肚子里头去了。有些学生吸气时抬胸、甚至耸肩,呼气时上胸回缩下塌,这种呼吸方式,声乐上叫做“胸式呼吸”。在声乐中是不提倡、不主张这种呼吸方式,用这种呼吸方式唱歌的人,呼吸浅,爱捏嗓子唱,喉咙打不开。唱出来的音色很“扁”,听着像是用嗓子挤出来的声音。所以必须放弃这种呼吸方式,改为“胸腹式呼吸”方式才对。我们不管它怎么叫,只要掌握好歌唱时怎样呼气和怎样吸气的要领,并把它应用到歌唱中,就可以了。
二、要用哼鸣来进行训练
“深呼吸、高位置”是对歌唱技术的最明确、最概括的要求。“高位置”该怎么练?为了寻找歌唱的“高位置”,我们普遍采用“哼鸣”的方法来练习,就是用鼻子哼出声音来,一般用m或者n来进行练习。有些学生唱歌是嗓子使劲,他们在哼鸣时嗓子也用劲;有的学员唱歌时,下巴底下的肌肉向下顶,他们张嘴的动作,是下巴主动向下用力,还有的学员爱捏着嗓子唱歌,他们在做哼鸣练习时,也捏着嗓子哼,所以必须纠正这些毛病。哼鸣出来的声音位置,一定要稳定,哼出来的声音位置,一定要高,一定感觉是在鼻子里头的上边,而不是在鼻子边附近。要用正确的呼吸要领,哼到鼻子里头的上面,不要闭着嘴用嗓子唱,凡是用嗓子唱的,其声音位置都是在鼻子尖附近。
三、喉头一定要稳定
每次在上课的初期,我都要求学员们练声时一定要稳住喉头,喉头位置不能上上下下乱跑。有些学员已经习惯用喉头上下移动的方法唱歌。所以,要求他们唱歌时喉头稳定,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喉头稳定”的问题很关键。许多人就是因为喉头不稳定,唱歌时挤卡,喉咙打不开,音越高声音越窄、越细,自己唱着费劲,别人也跟着着急,总担心他唱不上去。所以虽然唱了许多年,但歌唱水平不见提高。到底什么才是喉头稳定呢?人的气管上方有一个盖子—会厌,人在吞咽食物时,喉头上提、会厌后倒,会厌就把气管盖住了,而在平时,由于喉头的位置较低,所以会厌是竖直的,这样呼吸才能通畅。歌唱时需要气息通畅,因此,喉头必须稳定在较低的位置,不能上提。喉头上提了,会厌后倒盖住气管,气息不通畅,还怎么唱歌呢?喉头稳定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歌唱时保持吸气的状态。所谓“闻着唱”、“吸着唱”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人在吸气时,喉头就自然下降了,此时喉头是打开的,保持这个状态,喉头部就是稳定了吗。另外,很好地体会一下大吃一惊时喉头打开的状态,并保持这个状态,也就能做到“喉头稳定”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证明这样训练是有效果的。
四、声乐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字正腔圆”
我们队员中有好多方言特重,如“鱼”会念成yi等,这样就造成在唱歌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也用方言来唱。因此,字正腔圆又成了我们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字正讲的是咬字吐字的要求和练习。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唱歌一定要把歌词唱清楚。我国古人有字正腔圆的要求。所谓“正”,正确、准确、合乎规律、合乎法则。“字正”就是把字唱正确、准确、合乎字的发音规律。因此,学声乐的人,必须掌握歌曲所用的语音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普通话,吸收和借鉴民歌、曲艺、戏曲中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歌声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说和唱在发生方法上,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从咬字、吐字方面来看,说是唱的基础。所以,学唱歌的人一定要练练朗读。学声乐练朗读,要结合发音的要求,用气息说,说在共鸣位置上。学声乐练朗读,可以就地取材,朗读歌词,朗读前要弄清每个字的声母、韵母的正确读音,还要掌握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它们的舌位、口型等细节要求。先小声读,再逐渐放大声音读。先一个字一个字慢读,再连起来快读,接下来再按歌曲中的歌词的节奏朗读。通过朗读,理解了歌词的内容,同时也就把歌词记住了。我要求学员们平时除了要朗诵歌词外,自己回家要找些小段子、小诗进行朗读的训练。为了检查效果,我在上课时也会让学员把在家朗读的东西在课上再朗读给我听,我会纠正他们在朗读过程中读错的字,长期训练证明这个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五、一定要声情并茂,以情来带声
从开始学习的那天起就要注意“以情带声”的要求。歌唱的艺术是传情、表情的艺术,学习歌唱的方法、练习歌唱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完美地表现作品。方法和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学员们只有深入地研究作品、理解作品、并能深入到作品的规定情景之中去,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处理作品。唱歌时,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以自己真诚的思想感情去歌唱、去表现作品,才能感动别人。我这里讲的以情来带声,就是要求歌唱者要用真诚的感情去歌唱,观众听歌不能像喝白开水那样,无滋无味、有声无情,而要在白开水里加点佐料,即带着感情去唱,“以情带声”,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是完美的歌唱,这项训练是要有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的。
开始接手合唱队的训练初期,首先要告诉学生们,合唱队是一个整体,要求在演绎作品时必须有相对统一的心理节奏与和谐统一的音色。因为合唱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处理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加自己的个性进去,而是要求统一,不要自由发挥。当然,如果是学生自己独唱,根据个人处理作品的不同方式,适当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二次创作是提倡且必要的。很多人喜欢唱歌,开口就来,但没有方法的训练是不能使歌唱水平有所提高的。我们只有利用午休时间上一节课,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练习。因为歌唱嗓子的发展和任何其他操作技能的发展一样,主要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学习声乐的人必须知道不论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训练方法练习,训练的目的是改正不科学、不规范的歌唱状态和方法,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歌唱状态和方法,并在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歌唱的功能,完善演唱不同风格歌曲的技术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在歌唱状态、歌唱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而课后的练习,要求针对自己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去练习,才能达到提高水平的目的。如果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而是随心所欲、随便喊喊唱唱,对训练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声乐训练的书籍很多,各家学派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就我们合唱队的训练方法而言,有以下的几方面需要掌握:
一、首先要解决的是“气要深”
气息是唱歌的动力,又是声乐学习的基础,要知道歌唱吸气的要求,它与平常生活中的呼吸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要求学员们吸气是要和闻花香一样,把气吸进去,其实也就是说唱歌时的吸气,一定要“吸得深”。有人说:“要把气吸到肚子里去”,当然气是不可能吸到肚子里去的,也不能吸到腰里。气,只能吸进“肺”里去。不过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这么说,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换句话说,吸气时,“腰”和“肚”要膨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把气吸到肚子里头去了。有些学生吸气时抬胸、甚至耸肩,呼气时上胸回缩下塌,这种呼吸方式,声乐上叫做“胸式呼吸”。在声乐中是不提倡、不主张这种呼吸方式,用这种呼吸方式唱歌的人,呼吸浅,爱捏嗓子唱,喉咙打不开。唱出来的音色很“扁”,听着像是用嗓子挤出来的声音。所以必须放弃这种呼吸方式,改为“胸腹式呼吸”方式才对。我们不管它怎么叫,只要掌握好歌唱时怎样呼气和怎样吸气的要领,并把它应用到歌唱中,就可以了。
二、要用哼鸣来进行训练
“深呼吸、高位置”是对歌唱技术的最明确、最概括的要求。“高位置”该怎么练?为了寻找歌唱的“高位置”,我们普遍采用“哼鸣”的方法来练习,就是用鼻子哼出声音来,一般用m或者n来进行练习。有些学生唱歌是嗓子使劲,他们在哼鸣时嗓子也用劲;有的学员唱歌时,下巴底下的肌肉向下顶,他们张嘴的动作,是下巴主动向下用力,还有的学员爱捏着嗓子唱歌,他们在做哼鸣练习时,也捏着嗓子哼,所以必须纠正这些毛病。哼鸣出来的声音位置,一定要稳定,哼出来的声音位置,一定要高,一定感觉是在鼻子里头的上边,而不是在鼻子边附近。要用正确的呼吸要领,哼到鼻子里头的上面,不要闭着嘴用嗓子唱,凡是用嗓子唱的,其声音位置都是在鼻子尖附近。
三、喉头一定要稳定
每次在上课的初期,我都要求学员们练声时一定要稳住喉头,喉头位置不能上上下下乱跑。有些学员已经习惯用喉头上下移动的方法唱歌。所以,要求他们唱歌时喉头稳定,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喉头稳定”的问题很关键。许多人就是因为喉头不稳定,唱歌时挤卡,喉咙打不开,音越高声音越窄、越细,自己唱着费劲,别人也跟着着急,总担心他唱不上去。所以虽然唱了许多年,但歌唱水平不见提高。到底什么才是喉头稳定呢?人的气管上方有一个盖子—会厌,人在吞咽食物时,喉头上提、会厌后倒,会厌就把气管盖住了,而在平时,由于喉头的位置较低,所以会厌是竖直的,这样呼吸才能通畅。歌唱时需要气息通畅,因此,喉头必须稳定在较低的位置,不能上提。喉头上提了,会厌后倒盖住气管,气息不通畅,还怎么唱歌呢?喉头稳定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歌唱时保持吸气的状态。所谓“闻着唱”、“吸着唱”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人在吸气时,喉头就自然下降了,此时喉头是打开的,保持这个状态,喉头部就是稳定了吗。另外,很好地体会一下大吃一惊时喉头打开的状态,并保持这个状态,也就能做到“喉头稳定”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证明这样训练是有效果的。
四、声乐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字正腔圆”
我们队员中有好多方言特重,如“鱼”会念成yi等,这样就造成在唱歌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也用方言来唱。因此,字正腔圆又成了我们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字正讲的是咬字吐字的要求和练习。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唱歌一定要把歌词唱清楚。我国古人有字正腔圆的要求。所谓“正”,正确、准确、合乎规律、合乎法则。“字正”就是把字唱正确、准确、合乎字的发音规律。因此,学声乐的人,必须掌握歌曲所用的语音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普通话,吸收和借鉴民歌、曲艺、戏曲中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歌声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说和唱在发生方法上,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从咬字、吐字方面来看,说是唱的基础。所以,学唱歌的人一定要练练朗读。学声乐练朗读,要结合发音的要求,用气息说,说在共鸣位置上。学声乐练朗读,可以就地取材,朗读歌词,朗读前要弄清每个字的声母、韵母的正确读音,还要掌握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它们的舌位、口型等细节要求。先小声读,再逐渐放大声音读。先一个字一个字慢读,再连起来快读,接下来再按歌曲中的歌词的节奏朗读。通过朗读,理解了歌词的内容,同时也就把歌词记住了。我要求学员们平时除了要朗诵歌词外,自己回家要找些小段子、小诗进行朗读的训练。为了检查效果,我在上课时也会让学员把在家朗读的东西在课上再朗读给我听,我会纠正他们在朗读过程中读错的字,长期训练证明这个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五、一定要声情并茂,以情来带声
从开始学习的那天起就要注意“以情带声”的要求。歌唱的艺术是传情、表情的艺术,学习歌唱的方法、练习歌唱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完美地表现作品。方法和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学员们只有深入地研究作品、理解作品、并能深入到作品的规定情景之中去,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处理作品。唱歌时,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以自己真诚的思想感情去歌唱、去表现作品,才能感动别人。我这里讲的以情来带声,就是要求歌唱者要用真诚的感情去歌唱,观众听歌不能像喝白开水那样,无滋无味、有声无情,而要在白开水里加点佐料,即带着感情去唱,“以情带声”,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是完美的歌唱,这项训练是要有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