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高效课堂成为教师们热衷的话题。什么是高效的课堂?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来讲,高效的课堂就是学生懂得学,学生学得懂,学生爱学乐学,教学效果好。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以我认为,要创造高效数学课堂,必须要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1处理好教材的呈现形式与再现形式的关系
作为老师,对于教材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要运用教材教好学生,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胸有成竹的事情。我们当教师的,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听课机会,我们听课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某某老师上得特别好,在他(她)的引导下,顺着他(她)指引的阶梯,问题一步步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盎然,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是乐趣和兴趣,不是老师叫我学,而是我要学,我想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羡慕的状况?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些上课上得好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很好地处理了教材的呈现形式与教学中教材的再现形式。
所有的数学教材都是以一种静态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呈现信息,而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则必须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是一对矛盾。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读和挖掘教材,努力探索教材的数学内容本质和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进行深度加工,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进而促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比如,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这个内容,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大猴子在树上摘桃子,小猴子在树下,教材给的信息是:共摘了28个桃子,还剩下23个,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然后在这些信息的下面总结:原有的桃子减去剩下的桃子就等于吃去的桃子。如果哪个老师就按照教材的呈现内容照本宣科,学生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那么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这个结论,碰到不一样的题目,学生就会糊里糊涂,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才正确。这样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优质高效的课堂。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一步步设计好教学思路,在课堂中循循善诱,那么学生就会拾级而上,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比如,关于这个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一年级最简单的看大数,分小数来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当学生受到看大数分小数的影响,学生会很快地把原来有的桃子、吃去的桃子 、剩下的桃子这三个量填写到括号里,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原来有的桃子可以分成吃去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吃去的桃子加剩下的桃子等于原来的桃子数;原来的桃子减去吃去的桃子等于剩下的桃子,原来的桃子减去剩下的桃子等于吃去的桃子。
经过这样的练习设计,教师在课堂上不用大费周章地去讲解,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后,学生不仅弄清楚了原来有的桃子、吃去的桃子、 剩下的桃子三者之间的关系,懂得求什么量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练习设计中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碰到总分的问题,可以这样的去解决。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堪称为优质高效课堂。
2要整体把握教材,明白知识点在小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处理好教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 的关系。形成知识系统化。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利于保存和应用。特别是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就越容易提取出来,以适应新知的学习。
而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这些结构关系往往被“隐藏”起来。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他们所看到的是零碎的显性知识。因此,“教材知识”要变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加工”。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体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首先我们要注重知识深度,沟通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无论是什么教学,首先要研究的肯定都是“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而要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怎么教”,即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前后的学段中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其前后发展的联系,研究其整个知识链的结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知识发展中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其次我们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拓展横向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的教法,虽然便于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点,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中,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孤立的、分散的、繁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横向结构化。
最后就是要丰厚教材的羽翼,搭建知识内部的结构化关系。
数学学科在知识点内部,也呈现着结构化关系。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构成这一知识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按照知识内部结构和学生认知实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很丰富,我们仔细解读可以形成以下的结构。从横向看,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四个方面;而从纵向看,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些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数学思想。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以我认为,要创造高效数学课堂,必须要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1处理好教材的呈现形式与再现形式的关系
作为老师,对于教材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要运用教材教好学生,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胸有成竹的事情。我们当教师的,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听课机会,我们听课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某某老师上得特别好,在他(她)的引导下,顺着他(她)指引的阶梯,问题一步步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盎然,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是乐趣和兴趣,不是老师叫我学,而是我要学,我想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羡慕的状况?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些上课上得好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很好地处理了教材的呈现形式与教学中教材的再现形式。
所有的数学教材都是以一种静态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呈现信息,而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则必须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是一对矛盾。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读和挖掘教材,努力探索教材的数学内容本质和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进行深度加工,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进而促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比如,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这个内容,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大猴子在树上摘桃子,小猴子在树下,教材给的信息是:共摘了28个桃子,还剩下23个,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然后在这些信息的下面总结:原有的桃子减去剩下的桃子就等于吃去的桃子。如果哪个老师就按照教材的呈现内容照本宣科,学生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那么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这个结论,碰到不一样的题目,学生就会糊里糊涂,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才正确。这样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优质高效的课堂。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一步步设计好教学思路,在课堂中循循善诱,那么学生就会拾级而上,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比如,关于这个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一年级最简单的看大数,分小数来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当学生受到看大数分小数的影响,学生会很快地把原来有的桃子、吃去的桃子 、剩下的桃子这三个量填写到括号里,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原来有的桃子可以分成吃去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吃去的桃子加剩下的桃子等于原来的桃子数;原来的桃子减去吃去的桃子等于剩下的桃子,原来的桃子减去剩下的桃子等于吃去的桃子。
经过这样的练习设计,教师在课堂上不用大费周章地去讲解,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后,学生不仅弄清楚了原来有的桃子、吃去的桃子、 剩下的桃子三者之间的关系,懂得求什么量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练习设计中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碰到总分的问题,可以这样的去解决。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堪称为优质高效课堂。
2要整体把握教材,明白知识点在小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处理好教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 的关系。形成知识系统化。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利于保存和应用。特别是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就越容易提取出来,以适应新知的学习。
而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这些结构关系往往被“隐藏”起来。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他们所看到的是零碎的显性知识。因此,“教材知识”要变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加工”。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体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首先我们要注重知识深度,沟通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无论是什么教学,首先要研究的肯定都是“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而要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怎么教”,即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前后的学段中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其前后发展的联系,研究其整个知识链的结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知识发展中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其次我们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拓展横向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的教法,虽然便于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点,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中,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孤立的、分散的、繁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横向结构化。
最后就是要丰厚教材的羽翼,搭建知识内部的结构化关系。
数学学科在知识点内部,也呈现着结构化关系。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构成这一知识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按照知识内部结构和学生认知实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很丰富,我们仔细解读可以形成以下的结构。从横向看,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四个方面;而从纵向看,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些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