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历史教材2018年版,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二单元对同一本《农书》的作者有不同的表述,存在误区,笔者考察了“桢”和“祯”的不同,指出了教材的误区,并简要论述统编教材的严谨性,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祯与桢;《农书》;统编教材;严谨性
初中歷史教学中,在宋元时期的学习中,我国著名科学家王祯和他著的《农书》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随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全国的推广和使用,广大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对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又有了新的认识。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是统编初中历2018年版在这里表述不清,借此机会将之初步阐释,以期各位同仁指正。
一、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在历史教材中的出现统计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在近10年的初中历史教材中,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是在宋代经济中予以介绍,主要的切入点是《秧马图》。随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应用,对王祯的介绍重点放在了活字印刷术中的“转轮排字法”。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王祯的介绍,无论是介绍农业的先进生产工具,还是活字印刷术的重大突破,都体现了在经济繁荣为基础的宋元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进步,也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的学习要求。
二、是王“祯”,还是王“桢”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除了统编初中历史18年版,其余版本教材对王祯的“祯”字,均做“祯”,而统编初中历史18年版则出现了“王祯”,“王桢”两种不同的表述。这就需要我们去追问“祯”和“桢”有何不同。
1.“祯”和“桢”字的考意
笔者主要通过重要的字典分别考察了“祯”和“桢”字含义的不同,现列表如下。
2.“祯”和“桢”字的不同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祯”和“桢”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祯”为“礻”部,意为祥瑞等;“桢”为“木”部,意为坚硬的木头,古时筑墙的支柱。这两个字,自古以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反映中国人对两个不同概念的认识。
3.《农书》的流传
初中历史各个版本的教材对王“祯”或王“桢”的主要贡献表述时相同的,即《农书》的作者,是否存在两本同样名为 “《农书》”而作者有不同的元代《农书》呢?我们就必须追问《农书》的流传情况了。
《农书》,又称《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全书共37集370目,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农桑通诀》是农学总论性质,主要论述垦耕等农业活动的方法和要点;《百谷谱》是关于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的专门论述;《农器图谱》则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农具的名称、用途和出处等,还绘制了整套的农具图谱。《农书》约在公元14世纪初期成书,由于其有专业性,可操作性和通俗性等诸多优点,中国此后历代多有农业学家对该书注解,并对着明代的刊刻,流传开来。在《农书》的流传过程中,作者都是非常清晰的,只有王祯,故称《王祯农书》。
4.《农书》在初中历史的出现
现在我们初中历史各个版本的教材中的《秧马图》,即出自《农书》,此外他结合当时的印刷术发展情况,写了《造活字印书法》《写韵刻字法》《作盔安字法》以及《活字板韵轮图取字法》等文章,成为我们研究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文献。新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正式基于此,重点介绍了转轮排字法和木活字印刷术。由此可见,《农书》的作者是明确和唯一的,即王“祯”,而非王“桢”,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8年版明显有误。
三、统编教材的严谨性
1.统编教材的逐年修订——反映统编教材的严谨性
自2016年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开始投入运用,再到2017年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广,初中历史教学已经进入统编教材的时代,笔者发现,统编教材是逐年修订,本文中提出是王“祯”,还是王“桢”的问题,统编教材实际已经予以修订。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版,在介绍《秧马图》时,删除了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8年版“这是王桢《农书》中记载的一种拔秧工具”的表述,改为“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笔者认为,统编教材的逐年修订就是统编教材严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统编初中历史教研的逐年修订的过程中,对“祯”,“桢”的修订,“汉武帝反击匈奴”等内容的增删过程中,其修正的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和说明。而这部分的内容,对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术训练和提升的机会,不得不说,这是统编教材应用中的一个明显不足,非常遗憾。
2.学术的规范性——体现统编教材的严谨性
笔者在各个版本初中历史的对比阅读中,发现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术的规范性。以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来看,较之以往的教材,删除了黄帝的图片等诸多以往在教材中的图片,历史人物类的图片明显减少,但明显更为准确。笔者认为,统编教材对学术的规范,就是统编教材严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当然,统编教材的严谨性还有很多的体验,笔者不在一一论述。
3.严谨的统编教材对一线历史教学的冲击
初中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历史教学的简要内容和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学术的严谨性考虑是明显不足的,而严谨的统编历史教材的应用,也正体现了历史核素养的实施和落地,必将冲击我们之前的教学方式,这也必将大幅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笔者认为,强调学术素养,尤其是强调初中历史教师学术素养的时代,已经呼之欲出。广大一线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迫切的回应这个冲击。
以上是笔者对统编教材18年版和19年版关于对比研究王祯《农书》的几点思考,恭请各位同仁、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刘然.辞海[M].辽海出版社,2003.
[2](东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清)张廷玉.康熙字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冯国超.中华大字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齐世荣.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关键词】祯与桢;《农书》;统编教材;严谨性
初中歷史教学中,在宋元时期的学习中,我国著名科学家王祯和他著的《农书》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随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全国的推广和使用,广大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对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又有了新的认识。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是统编初中历2018年版在这里表述不清,借此机会将之初步阐释,以期各位同仁指正。
一、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在历史教材中的出现统计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在近10年的初中历史教材中,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是在宋代经济中予以介绍,主要的切入点是《秧马图》。随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应用,对王祯的介绍重点放在了活字印刷术中的“转轮排字法”。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王祯的介绍,无论是介绍农业的先进生产工具,还是活字印刷术的重大突破,都体现了在经济繁荣为基础的宋元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进步,也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的学习要求。
二、是王“祯”,还是王“桢”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除了统编初中历史18年版,其余版本教材对王祯的“祯”字,均做“祯”,而统编初中历史18年版则出现了“王祯”,“王桢”两种不同的表述。这就需要我们去追问“祯”和“桢”有何不同。
1.“祯”和“桢”字的考意
笔者主要通过重要的字典分别考察了“祯”和“桢”字含义的不同,现列表如下。
2.“祯”和“桢”字的不同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祯”和“桢”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祯”为“礻”部,意为祥瑞等;“桢”为“木”部,意为坚硬的木头,古时筑墙的支柱。这两个字,自古以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反映中国人对两个不同概念的认识。
3.《农书》的流传
初中历史各个版本的教材对王“祯”或王“桢”的主要贡献表述时相同的,即《农书》的作者,是否存在两本同样名为 “《农书》”而作者有不同的元代《农书》呢?我们就必须追问《农书》的流传情况了。
《农书》,又称《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全书共37集370目,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农桑通诀》是农学总论性质,主要论述垦耕等农业活动的方法和要点;《百谷谱》是关于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的专门论述;《农器图谱》则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农具的名称、用途和出处等,还绘制了整套的农具图谱。《农书》约在公元14世纪初期成书,由于其有专业性,可操作性和通俗性等诸多优点,中国此后历代多有农业学家对该书注解,并对着明代的刊刻,流传开来。在《农书》的流传过程中,作者都是非常清晰的,只有王祯,故称《王祯农书》。
4.《农书》在初中历史的出现
现在我们初中历史各个版本的教材中的《秧马图》,即出自《农书》,此外他结合当时的印刷术发展情况,写了《造活字印书法》《写韵刻字法》《作盔安字法》以及《活字板韵轮图取字法》等文章,成为我们研究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文献。新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正式基于此,重点介绍了转轮排字法和木活字印刷术。由此可见,《农书》的作者是明确和唯一的,即王“祯”,而非王“桢”,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8年版明显有误。
三、统编教材的严谨性
1.统编教材的逐年修订——反映统编教材的严谨性
自2016年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开始投入运用,再到2017年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广,初中历史教学已经进入统编教材的时代,笔者发现,统编教材是逐年修订,本文中提出是王“祯”,还是王“桢”的问题,统编教材实际已经予以修订。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版,在介绍《秧马图》时,删除了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8年版“这是王桢《农书》中记载的一种拔秧工具”的表述,改为“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笔者认为,统编教材的逐年修订就是统编教材严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统编初中历史教研的逐年修订的过程中,对“祯”,“桢”的修订,“汉武帝反击匈奴”等内容的增删过程中,其修正的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和说明。而这部分的内容,对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术训练和提升的机会,不得不说,这是统编教材应用中的一个明显不足,非常遗憾。
2.学术的规范性——体现统编教材的严谨性
笔者在各个版本初中历史的对比阅读中,发现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术的规范性。以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来看,较之以往的教材,删除了黄帝的图片等诸多以往在教材中的图片,历史人物类的图片明显减少,但明显更为准确。笔者认为,统编教材对学术的规范,就是统编教材严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当然,统编教材的严谨性还有很多的体验,笔者不在一一论述。
3.严谨的统编教材对一线历史教学的冲击
初中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历史教学的简要内容和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学术的严谨性考虑是明显不足的,而严谨的统编历史教材的应用,也正体现了历史核素养的实施和落地,必将冲击我们之前的教学方式,这也必将大幅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笔者认为,强调学术素养,尤其是强调初中历史教师学术素养的时代,已经呼之欲出。广大一线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迫切的回应这个冲击。
以上是笔者对统编教材18年版和19年版关于对比研究王祯《农书》的几点思考,恭请各位同仁、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刘然.辞海[M].辽海出版社,2003.
[2](东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清)张廷玉.康熙字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冯国超.中华大字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齐世荣.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