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口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地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贯彻、正确实施语文口语化交际教学这一内容。
教师是语文口语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正确实施这一教学活动,教师先要对这一目标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和充分必要的认识,搞清语文口语化交际教学和以往的口语训练的不同。
首先,语文口语化交际教学与先前提到的“听说读写”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相比,绝不是一个不同说法的差别,也不是名词术语的更换,而是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标志着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目标和理念。
其次,在传统的口语教学中,听话与说话都是单项流动的,没有交互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听与说的能力训练也是单一的。
最后,从内容上来说,传统的听说训练,有明确的内容指向要求,而口语交际教学则只有一个情景和主题,具体的交际内容可能是多元的,具有非唯一性。
搞清楚了这些,教师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是语文口语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这一活动的成败。那么,活动的主动者——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做到“能听会说”?
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作一名专注的听众。一个人只有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听得清、听得懂、记得住;若漫不经心地听,那么听到的东西就会缺乏清晰性、连贯性,外界事物在思维中得不到清晰完整的反映。
第二,要抓重点准确理解。说话人有时常常把说话的意思隐含在一段话里,即前面的话往往只是一个引子提示;当中一段话有时是要点,有时是解说;后面一段话也许是结论,也许是对主要意见的强调和引申。我们在听时可以从说话者话语的层次来捕捉要点。再有,说话人在强调某些重要语句时常采用放慢语速、突然停顿、提高声调以及手势等加以提示,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手势变化来捕捉要点。准确理解是指说话人有时因种种原因,往往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用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委婉含蓄地说出自己的意思,这时就要善于从这些话语中披沙拣金,淘出说话者的真实意思。
学生能听了,还要学会说。在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克服胆怯心理,要自信大胆地开口说。坚信自己能把话说清楚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我们的教育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笔试来检测评判,这就导致了动笔洋洋洒洒,开口结结巴巴的怪现象,课堂上回答问题扭扭捏捏话不成句,所以要加强开口说话的能力是培养听说能力的最基础的一步 ,不但要开口说而且要大声说,声情并茂地说。教师可以通过大声朗读课文、诗词、讲故事、讲笑话等等活动来锻炼加强学生的这一能力
其次,能开口说了,还要讲究说的质量,先看说的对不对,再看说的好不好,妙不妙。说得对不对,要看说的是否对题。有的人跟他交流很困难,要他说东,他却说西。例如,让他来一个自我介绍,他才介绍完姓名,家在某处,接着就大说特说家乡的风景如何美丽,民风如何纯朴,童年如何有趣……这种人就要引导他说得扣题,围绕中心说在点子上。再如有个学生来请假,理由是“要回去搭(和)他们结婚”。我一听愣了,迟疑地问道:“‘搭(和)他们结婚’你要结婚?”他也意识到自己表达不清,让人产生歧义,忙改口说:“是作陪郎,陪他们去接新娘。”这种人就要引导他把话说得清楚明白,避免闹笑话。
会说了还要把话说得巧妙高明有艺术性。
俗话说,看菜吃饭,看人说话。口语交际中交际效果如何,第一看你说话是否看对象,是否具有针对性。因为人是有差异的,年龄、性别、地位身份等等的不同,会导致观念、风俗、习惯等等的不同。为此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否则,就达不到效果。
第三,还要注意谈话的场合。谈话时,我们要关注当时的时间,周围的环境等相关背景。我们要根据这些因素选择话题,确定方式,把握流程。比如,我们可以趁下雪的机会,设计一段导语,把自然环境和学习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浑然天成,水乳交融地效果。
第四,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讲究策略方法。例如,有一学生到商店买了一件衣服,买回来后不太喜欢,打算去商店退货,到商店后直截了当地说:“老板,这衣服不好,我不喜欢,我要退货。”老板也生硬地说:“商品出门概不退换。”同去的另一同学忙笑着说:“阿姨,不好意思。不是衣服不好,主要是买回去后,才发觉不太合适,麻烦您退一下。”老板说:“本店没有退货的先例。不过嘛如果你们真的不喜欢,可以换一样别的或者把衣服放在这里,我帮你卖出去后,通知你来拿钱。”这同学想了想,最后换了条心爱的裤子,满意而去。
前一位同学话语太直自然达不到目的。后一位同学就很讲策略,话的内容是一样,但语气却婉转得多,让对方从情感上认可你,接受你。
最后还要有一点机智与幽默。这是保证交际成功的润滑剂。
教师是语文口语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正确实施这一教学活动,教师先要对这一目标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和充分必要的认识,搞清语文口语化交际教学和以往的口语训练的不同。
首先,语文口语化交际教学与先前提到的“听说读写”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相比,绝不是一个不同说法的差别,也不是名词术语的更换,而是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标志着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目标和理念。
其次,在传统的口语教学中,听话与说话都是单项流动的,没有交互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听与说的能力训练也是单一的。
最后,从内容上来说,传统的听说训练,有明确的内容指向要求,而口语交际教学则只有一个情景和主题,具体的交际内容可能是多元的,具有非唯一性。
搞清楚了这些,教师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是语文口语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这一活动的成败。那么,活动的主动者——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做到“能听会说”?
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作一名专注的听众。一个人只有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听得清、听得懂、记得住;若漫不经心地听,那么听到的东西就会缺乏清晰性、连贯性,外界事物在思维中得不到清晰完整的反映。
第二,要抓重点准确理解。说话人有时常常把说话的意思隐含在一段话里,即前面的话往往只是一个引子提示;当中一段话有时是要点,有时是解说;后面一段话也许是结论,也许是对主要意见的强调和引申。我们在听时可以从说话者话语的层次来捕捉要点。再有,说话人在强调某些重要语句时常采用放慢语速、突然停顿、提高声调以及手势等加以提示,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手势变化来捕捉要点。准确理解是指说话人有时因种种原因,往往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用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委婉含蓄地说出自己的意思,这时就要善于从这些话语中披沙拣金,淘出说话者的真实意思。
学生能听了,还要学会说。在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克服胆怯心理,要自信大胆地开口说。坚信自己能把话说清楚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我们的教育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笔试来检测评判,这就导致了动笔洋洋洒洒,开口结结巴巴的怪现象,课堂上回答问题扭扭捏捏话不成句,所以要加强开口说话的能力是培养听说能力的最基础的一步 ,不但要开口说而且要大声说,声情并茂地说。教师可以通过大声朗读课文、诗词、讲故事、讲笑话等等活动来锻炼加强学生的这一能力
其次,能开口说了,还要讲究说的质量,先看说的对不对,再看说的好不好,妙不妙。说得对不对,要看说的是否对题。有的人跟他交流很困难,要他说东,他却说西。例如,让他来一个自我介绍,他才介绍完姓名,家在某处,接着就大说特说家乡的风景如何美丽,民风如何纯朴,童年如何有趣……这种人就要引导他说得扣题,围绕中心说在点子上。再如有个学生来请假,理由是“要回去搭(和)他们结婚”。我一听愣了,迟疑地问道:“‘搭(和)他们结婚’你要结婚?”他也意识到自己表达不清,让人产生歧义,忙改口说:“是作陪郎,陪他们去接新娘。”这种人就要引导他把话说得清楚明白,避免闹笑话。
会说了还要把话说得巧妙高明有艺术性。
俗话说,看菜吃饭,看人说话。口语交际中交际效果如何,第一看你说话是否看对象,是否具有针对性。因为人是有差异的,年龄、性别、地位身份等等的不同,会导致观念、风俗、习惯等等的不同。为此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否则,就达不到效果。
第三,还要注意谈话的场合。谈话时,我们要关注当时的时间,周围的环境等相关背景。我们要根据这些因素选择话题,确定方式,把握流程。比如,我们可以趁下雪的机会,设计一段导语,把自然环境和学习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浑然天成,水乳交融地效果。
第四,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讲究策略方法。例如,有一学生到商店买了一件衣服,买回来后不太喜欢,打算去商店退货,到商店后直截了当地说:“老板,这衣服不好,我不喜欢,我要退货。”老板也生硬地说:“商品出门概不退换。”同去的另一同学忙笑着说:“阿姨,不好意思。不是衣服不好,主要是买回去后,才发觉不太合适,麻烦您退一下。”老板说:“本店没有退货的先例。不过嘛如果你们真的不喜欢,可以换一样别的或者把衣服放在这里,我帮你卖出去后,通知你来拿钱。”这同学想了想,最后换了条心爱的裤子,满意而去。
前一位同学话语太直自然达不到目的。后一位同学就很讲策略,话的内容是一样,但语气却婉转得多,让对方从情感上认可你,接受你。
最后还要有一点机智与幽默。这是保证交际成功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