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彤(1968年-)湖南新化,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工商管理。
摘 要: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丰富,自然景观多元,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所以认清现实,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平衡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经济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实现模式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祖国的统一,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所以,我国在现阶段进行的民族地区发展要保证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既要在经济上取得突破,同时又要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要求各少数民族地区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着手,充分高效挖掘民族地区资源潜力。文章从西北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对当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的发展方式提出建议,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确保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二、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作用
1.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分析,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其发展又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西北地区地处中国的生态核心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华中地区,因此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发挥西北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也只有经济发展好了,西北地区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归根到底,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将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着力进行可持续发展,才会改善西北地区的整体面貌,可持续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同时也是符合西北地区人民的本质要求的。
在实现途径方面,国家可以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其进行扶持,鼓励所在地企业将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结合到一处,通过经济方面的奖励,支持和鼓励环保项目的开展。并从政策方面给予环保达标企业一定的优惠。全面形成以政府牵头、企业研发、技术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从本质上对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进行改善和提升,壮大西北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2.生态经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升级
生态经济是将经济与生态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要得到普遍的认可,就必须要以教育为阵地,以宣传为方法进行生态经济基础知识的普及,并且在教育和宣传的过程中,要针对其优势进行讲解和说明。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词义,生态经济所要解决的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将两者统一考虑,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发展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得到双赢。在政府的政策制定方面,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一些企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节能减排而使自身利益遭到损失的情况,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对企业进行适当补贴,而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重罚。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
三、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
1.优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产业互动是基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的互动循环来实现的,这有利于推进西北地区的产业模式优化配置,通过互动来实现西北地区在三大产业资源分配层面的合理化构建,推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生态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新的要求,西北地区若想真正形成生态经济模式,就要对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打破原有生产格局,实现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模式,区域首先推行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产业能够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进行工业和服务业的开发,重点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紧紧围绕生态环保这个主题,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绿色环保工业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作为西北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将三大产业有机结合作为手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目标,全面提升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创立环境资源型发展模式
在发展问题上,西北地区要根据自身客观事实以及自身的客观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发展,将自身的特点转变为自身的优点。从自然条件以及文化传统方面分析,西北地区主要以农业产品作为自身经济的主导,除此之外,部分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对于清洁能源进行了开发,如风能、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在这种条件下,西北地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对旅游业进行重点扶持,引进大批有经验的农业旅游项目企业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可以从现代人的需求入手,进行精耕细作的无污染蔬菜种植,将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利用当地的清洁能源优势,如可以进行当地居民房屋的太阳能改造,把每家每户看做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发电工厂,对加入“太阳能计划”的居民家庭实行电力并网以及电价补贴,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解决中国电力匮乏的问题。
3.发展生态旅游
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十分悠久。该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着眼点,既可以使经济得到发展,又可以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同时,可以对旅游周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如以旅游纪念品为主题的手工艺品,在旅游景区周边的饭店、酒店等的发展,都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好。通过西北地区的人文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周边经济进行合理的开发,最终会使西北地区形成工、商、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划。
4.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一种派生模式,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绿色经济,基本模式是资源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流动,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流动的过程中创造经济价值。这里的能源,泛指所有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的结果是将能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高,并且减少了能源废物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能源处理方式。
5.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西北地区是我国环保工作最为关键的地区。环境搞好了,全国受益;环境搞糟了,全国遭殃。而当地又居住着很多贫困人口,为了避免一些政府片面关注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问题去发展经济,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可以对该区域给予适当生态补偿来调动当地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四、小结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变会影响到整个中国,而该地区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加之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民对于发展经济、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生态经济的发展策略,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前提要求去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周连春,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63期
[3] 董锁成,张小军,王传胜,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资源科学,2012年06期
摘 要: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丰富,自然景观多元,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所以认清现实,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平衡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经济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实现模式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祖国的统一,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所以,我国在现阶段进行的民族地区发展要保证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既要在经济上取得突破,同时又要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要求各少数民族地区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着手,充分高效挖掘民族地区资源潜力。文章从西北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对当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的发展方式提出建议,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确保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二、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作用
1.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分析,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其发展又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西北地区地处中国的生态核心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华中地区,因此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发挥西北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也只有经济发展好了,西北地区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归根到底,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将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着力进行可持续发展,才会改善西北地区的整体面貌,可持续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同时也是符合西北地区人民的本质要求的。
在实现途径方面,国家可以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其进行扶持,鼓励所在地企业将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结合到一处,通过经济方面的奖励,支持和鼓励环保项目的开展。并从政策方面给予环保达标企业一定的优惠。全面形成以政府牵头、企业研发、技术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从本质上对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进行改善和提升,壮大西北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2.生态经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升级
生态经济是将经济与生态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要得到普遍的认可,就必须要以教育为阵地,以宣传为方法进行生态经济基础知识的普及,并且在教育和宣传的过程中,要针对其优势进行讲解和说明。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词义,生态经济所要解决的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将两者统一考虑,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发展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得到双赢。在政府的政策制定方面,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一些企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节能减排而使自身利益遭到损失的情况,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对企业进行适当补贴,而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重罚。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
三、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
1.优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产业互动是基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的互动循环来实现的,这有利于推进西北地区的产业模式优化配置,通过互动来实现西北地区在三大产业资源分配层面的合理化构建,推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生态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新的要求,西北地区若想真正形成生态经济模式,就要对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打破原有生产格局,实现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模式,区域首先推行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产业能够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进行工业和服务业的开发,重点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紧紧围绕生态环保这个主题,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绿色环保工业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作为西北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将三大产业有机结合作为手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目标,全面提升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创立环境资源型发展模式
在发展问题上,西北地区要根据自身客观事实以及自身的客观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发展,将自身的特点转变为自身的优点。从自然条件以及文化传统方面分析,西北地区主要以农业产品作为自身经济的主导,除此之外,部分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对于清洁能源进行了开发,如风能、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在这种条件下,西北地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对旅游业进行重点扶持,引进大批有经验的农业旅游项目企业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可以从现代人的需求入手,进行精耕细作的无污染蔬菜种植,将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利用当地的清洁能源优势,如可以进行当地居民房屋的太阳能改造,把每家每户看做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发电工厂,对加入“太阳能计划”的居民家庭实行电力并网以及电价补贴,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解决中国电力匮乏的问题。
3.发展生态旅游
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十分悠久。该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着眼点,既可以使经济得到发展,又可以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同时,可以对旅游周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如以旅游纪念品为主题的手工艺品,在旅游景区周边的饭店、酒店等的发展,都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好。通过西北地区的人文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周边经济进行合理的开发,最终会使西北地区形成工、商、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划。
4.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一种派生模式,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绿色经济,基本模式是资源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流动,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流动的过程中创造经济价值。这里的能源,泛指所有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的结果是将能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高,并且减少了能源废物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能源处理方式。
5.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西北地区是我国环保工作最为关键的地区。环境搞好了,全国受益;环境搞糟了,全国遭殃。而当地又居住着很多贫困人口,为了避免一些政府片面关注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问题去发展经济,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可以对该区域给予适当生态补偿来调动当地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四、小结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变会影响到整个中国,而该地区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加之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民对于发展经济、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生态经济的发展策略,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前提要求去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周连春,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63期
[3] 董锁成,张小军,王传胜,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资源科学,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