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关键词:学习 探索 高中语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为在高中三年内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开列课外书单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2、调整教材篇目教材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的典型材料,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审视并重新整合了三年的教材。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从文学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线索,以作品为基准点,进行横向延伸。
比如,把鲁迅作品单独列为一个单元。以《呐喊•自序》作为精讲篇目,印发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作为课外读物,另补充张承志的《致先生书》作为略读课文。把鲁迅纪念馆作为课程资源,强调了先生生平中的重要部分,背诵《自题小像》和《自嘲》两诗,以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一书为参考,适时向学生渗透周氏兄弟关于中国国民性思考的见解。然后学习《药》,更鼓励学生课余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经典篇目。
3、改革测评手段我们把评价标准建立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测评分为常规手段与非常规手段。就后者而言,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高一年级写700字左右读书笔记,高二年级写1000-1500字读书报告,高三年级写3000字小论文。
就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而言,我们在考试形式和拟卷上作了改革。比如,采取听力、闭卷、开卷三部分相结合的形式。听力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考察学生听辨和理解能力。诸如朗读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前后内容判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典型细节等,或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续写结尾。闭卷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名篇和文化常识都在考察之列。听力和闭卷部分共占总分的30%。占总分70%的是开卷部分。这部分注重文史结合,不管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写作,更为突出人文素质的综合考查。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转变与适应期,也对新的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新奇感,教师必须抓住时机,设法使学生改变原先对语文学习的不良看法,唤起并留住对语文的浓厚兴趣。研究性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正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惰化。只有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非一个认知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保证研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地开展。
心理学家布朗把“创造”分为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三类。对中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创造出全新的产品,那显然不现实,但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把观点的重新组合,把独一无二的看法以及充满个性色彩的评论都归入创造性产品,那么中学生人人都具有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确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加涅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而每一种学习都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应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论文是课堂研究自然的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让我们从同学们完成的论文标题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睹青年学子的风采。
最后强调两点补充:
补充一:从中学阶段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非为完成论文,不是为了让学生提出某种奇思怪想,而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即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时刻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只有不断地去充实与丰富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且是创造性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是为学生未来服务的手段。只有实现了这个跨越,才算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补充二: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有评价机制的改变。在这过程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规范与创新、阶段与整体、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正如一个刚刚迈步的婴儿,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同时,又尽在自己的脚下。
关键词:学习 探索 高中语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为在高中三年内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开列课外书单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2、调整教材篇目教材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的典型材料,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审视并重新整合了三年的教材。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从文学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线索,以作品为基准点,进行横向延伸。
比如,把鲁迅作品单独列为一个单元。以《呐喊•自序》作为精讲篇目,印发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作为课外读物,另补充张承志的《致先生书》作为略读课文。把鲁迅纪念馆作为课程资源,强调了先生生平中的重要部分,背诵《自题小像》和《自嘲》两诗,以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一书为参考,适时向学生渗透周氏兄弟关于中国国民性思考的见解。然后学习《药》,更鼓励学生课余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经典篇目。
3、改革测评手段我们把评价标准建立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测评分为常规手段与非常规手段。就后者而言,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高一年级写700字左右读书笔记,高二年级写1000-1500字读书报告,高三年级写3000字小论文。
就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而言,我们在考试形式和拟卷上作了改革。比如,采取听力、闭卷、开卷三部分相结合的形式。听力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考察学生听辨和理解能力。诸如朗读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前后内容判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典型细节等,或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续写结尾。闭卷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名篇和文化常识都在考察之列。听力和闭卷部分共占总分的30%。占总分70%的是开卷部分。这部分注重文史结合,不管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写作,更为突出人文素质的综合考查。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转变与适应期,也对新的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新奇感,教师必须抓住时机,设法使学生改变原先对语文学习的不良看法,唤起并留住对语文的浓厚兴趣。研究性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正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惰化。只有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非一个认知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保证研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地开展。
心理学家布朗把“创造”分为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三类。对中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创造出全新的产品,那显然不现实,但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把观点的重新组合,把独一无二的看法以及充满个性色彩的评论都归入创造性产品,那么中学生人人都具有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确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加涅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而每一种学习都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应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论文是课堂研究自然的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让我们从同学们完成的论文标题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睹青年学子的风采。
最后强调两点补充:
补充一:从中学阶段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非为完成论文,不是为了让学生提出某种奇思怪想,而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即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时刻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只有不断地去充实与丰富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且是创造性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是为学生未来服务的手段。只有实现了这个跨越,才算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补充二: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有评价机制的改变。在这过程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规范与创新、阶段与整体、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正如一个刚刚迈步的婴儿,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同时,又尽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