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近10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此中我们不但要实事求是地、辨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而且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与旧课程 教师与学生 传统学习与新式学习
很多学校、科研工作者将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核心理念、一项教育课题,对它进行研究,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使得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得以改变,还有效地指导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毫无疑问,新课程改革解决我们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新课程改革看成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
一、辨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仅如此,还要求要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既然在要求中提到“同时”,那么“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就很明晰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过程,所以基础知识的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这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课程改革,有的人一说起新课程就认为都是好的,一说起以往的课程就认为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课程改革必须得辨证地进行,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程既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改进和调整,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所以我们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在学习中的基础是必需的,但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新课程决不是重新建立的一套同以往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课程体系。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任何改革都会失败。
二、要辨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要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这一点,的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比安静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每时每刻都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必定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是学生在思考和体验时必然会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提问、质疑的行为,我们要加以鼓励。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对学生纪律上一味放松也不行,学生也需要有纪律约束,在秩序混乱的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完成是很难保证的。因此,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就必须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确定的,如果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被作为前提条件的话,那就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辨证法。教师的角色是方向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新课程要“以学定教”,并不是废止教师的讲,相反对老师的讲有了更高要求,更要看教师讲的艺术。教师的定位要准,不要忘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贪图“放手”。如果一味地强调自主,那么最后必成“自流”。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历史上的师生地位之争及其教训无疑是深刻的,我们不能不吸取。
三、辩证地看待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旧两种学习方式,不是用其中的一种去代替另一种,在学生的学习中它們是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单一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学习方式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教材的组织和安排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有序安排的,也就是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便于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和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顺应、同化和改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逐渐培养学生用深入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向“双基”的掌握,其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而是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是应该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方面而提出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等,这对学生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发现性学习,而忽视接受性学习,那就是既忽视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又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虽然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而且会不知不觉地破坏了人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回首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我们必须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如果运用得当,必将对教育产生良好影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黎明,高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
[3]钟汝达.辨证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小学教材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与旧课程 教师与学生 传统学习与新式学习
很多学校、科研工作者将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核心理念、一项教育课题,对它进行研究,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使得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得以改变,还有效地指导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毫无疑问,新课程改革解决我们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新课程改革看成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
一、辨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仅如此,还要求要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既然在要求中提到“同时”,那么“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就很明晰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过程,所以基础知识的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这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课程改革,有的人一说起新课程就认为都是好的,一说起以往的课程就认为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课程改革必须得辨证地进行,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程既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改进和调整,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所以我们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在学习中的基础是必需的,但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新课程决不是重新建立的一套同以往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课程体系。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任何改革都会失败。
二、要辨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要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这一点,的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比安静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每时每刻都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必定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是学生在思考和体验时必然会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提问、质疑的行为,我们要加以鼓励。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对学生纪律上一味放松也不行,学生也需要有纪律约束,在秩序混乱的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完成是很难保证的。因此,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就必须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确定的,如果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被作为前提条件的话,那就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辨证法。教师的角色是方向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新课程要“以学定教”,并不是废止教师的讲,相反对老师的讲有了更高要求,更要看教师讲的艺术。教师的定位要准,不要忘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贪图“放手”。如果一味地强调自主,那么最后必成“自流”。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历史上的师生地位之争及其教训无疑是深刻的,我们不能不吸取。
三、辩证地看待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旧两种学习方式,不是用其中的一种去代替另一种,在学生的学习中它們是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单一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学习方式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教材的组织和安排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有序安排的,也就是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便于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和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顺应、同化和改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逐渐培养学生用深入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向“双基”的掌握,其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而是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是应该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方面而提出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等,这对学生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发现性学习,而忽视接受性学习,那就是既忽视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又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虽然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而且会不知不觉地破坏了人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回首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我们必须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如果运用得当,必将对教育产生良好影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黎明,高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
[3]钟汝达.辨证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小学教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