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如果没有写作兴趣,就写不出好作文。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培养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求知欲写作兴趣轻松愉快
一、积累素材,迁移运用。
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教学《母亲河》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村子进行调查,调查绣江河被污染的情况,指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这样,融观察表达、知识学习、手工制作、调查实践、德育渗透于一体,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大地丰富了,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文章内容充实,并且表达了学生真实的感情。我们再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平时我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实践活动课上,我尽可能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平时,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如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照,见义勇为的好青年,带给病人快乐的白衣天使,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景象,比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这样学生养成了留心生活的习惯,积累了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参与生活,乐于写作。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可以说,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就会有创作的素材,就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多搞一些,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摘一朵小花,捧一抔泥土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三、激发兴趣,为写作扬帆。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愤怒出诗人”、“凡举古今文人,大都生活坎坷,不如人意。”“很多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上所述事实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巧妙地设置情景;可以带学生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观察;可以深入到农村去亲身感受;教师也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写范文(教师不宜经常“下水”,以免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尽量找出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平台,学校多开展作文评奖活动,让学生自己编辑作文小集子,使学生有成功感。
在写作之前,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写作的冲动,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笔者在组织“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读从报刊杂志上精选的有关“汶川”地震感人的事例。然后开展为灾区募捐活动,并在班上开一次主题班会,谈感受,说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想对汶川的中学生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寄给灾区的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尽情地书写吧。这样组织写作的文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而且写作的过程远高于写作的本身,它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要想写好作文,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作文并不是一大苦事,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作文就不再是件难事了。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
参考文献
[1]马永华,赵海燕;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1年第4期;
[2]刘春明,赵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期;
[3]柴赛雪,赵天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点滴,中国教育学刊杂志,2011年第11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求知欲写作兴趣轻松愉快
一、积累素材,迁移运用。
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教学《母亲河》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村子进行调查,调查绣江河被污染的情况,指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这样,融观察表达、知识学习、手工制作、调查实践、德育渗透于一体,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大地丰富了,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文章内容充实,并且表达了学生真实的感情。我们再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平时我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实践活动课上,我尽可能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平时,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如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照,见义勇为的好青年,带给病人快乐的白衣天使,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景象,比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这样学生养成了留心生活的习惯,积累了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参与生活,乐于写作。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可以说,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就会有创作的素材,就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多搞一些,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摘一朵小花,捧一抔泥土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三、激发兴趣,为写作扬帆。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愤怒出诗人”、“凡举古今文人,大都生活坎坷,不如人意。”“很多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上所述事实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巧妙地设置情景;可以带学生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观察;可以深入到农村去亲身感受;教师也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写范文(教师不宜经常“下水”,以免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尽量找出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平台,学校多开展作文评奖活动,让学生自己编辑作文小集子,使学生有成功感。
在写作之前,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写作的冲动,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笔者在组织“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读从报刊杂志上精选的有关“汶川”地震感人的事例。然后开展为灾区募捐活动,并在班上开一次主题班会,谈感受,说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想对汶川的中学生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寄给灾区的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尽情地书写吧。这样组织写作的文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而且写作的过程远高于写作的本身,它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要想写好作文,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作文并不是一大苦事,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作文就不再是件难事了。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
参考文献
[1]马永华,赵海燕;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1年第4期;
[2]刘春明,赵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期;
[3]柴赛雪,赵天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点滴,中国教育学刊杂志,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