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田黎明
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
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
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中国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田黎明先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地位之所以重要及令人关注,在于他完完全全以传统的中国画方式,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语言表述。他的作品清新明快,有韵有味,味鲜趣真,透出朴素的风格及人与自然之间从容和谐的气象。有人说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些欧洲印象派绘画的
影子。
田黎明先生研究了围墨画法、融染画法、连体画法等一系列的绘画技法,最终才把人们赖以生存的、但又被人们极易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捕捉到画面上。田黎明先生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气”与“光”可视形象的空白。
在谈到田黎明绘画作品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这样讲道:田黎明的作品有一种恬淡、有一种宁静、有一种洒脱、有一种舒适。作品特色鲜明,淡墨、淡色并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光影、色彩效果。他舍弃了西方作为光影表现前提的三度空间的纵深感,把它变得比较平面,但是,仍然保留了光影的一定效果。同时,他的绘画不但没有削弱中国画的特色,而且他还保持了中国画的那种宁静、飘逸和洒脱感,保持了中国画的韵味和书香气。潘公凯认为田黎明绘画语言处理得特别智慧,手法运用得特别聪明。
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田黎明说:“我喜欢恬淡的画面,让静静的阳光洒在其中。”又说:“让自己的心性体味万物,让万物在光明中呈现心性之境。”田黎明这样讲道: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其绘画中整体性的来源。气象是一种境界,是人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凝结与成型,并由人的直觉感受为独特的艺术技巧所照亮,形成画面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意味。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发生相融合,动静相生,含蓄隽永,这是田黎明的人物画的追求方向,也是他的艺术理想。
面对西方的智慧,中国绘画在包容中吸纳其优秀的养料,化为“与我齐一”。对待中西方绘画,需要把人类、人性共同或者共识的东西把握住,材料和表现手法不过是各自文化的载体。也正因为中国绘画中有了西方绘画的参照,不仅使得中国绘画的研究不断深入、完善,而且更适合当代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中博大而精深的灿烂文化。
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曾说,在现代化的紧张生活中,田黎明的艺术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家园。但愿田黎明的艺术能够重新唤起我们对阳光、空气与水的向往,在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文景观之中,将对于生存意义的沉重思考,转化为对蓝天白云下的清澈自然的追求。
田黎明先生部分参展及获奖作品:
1984年创作历史画《碑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
1988年《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
1991年《土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2年参加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2001年部分作品先后到法国、墨西哥等国展出;
2007年参加水墨聚焦——2007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并首次在泰国曼谷的皇宫中亮相,这是国外美术作品首次在泰国皇宫内的展出。
(读者反馈请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于淼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田黎明
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
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
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中国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田黎明先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地位之所以重要及令人关注,在于他完完全全以传统的中国画方式,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语言表述。他的作品清新明快,有韵有味,味鲜趣真,透出朴素的风格及人与自然之间从容和谐的气象。有人说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些欧洲印象派绘画的
影子。
田黎明先生研究了围墨画法、融染画法、连体画法等一系列的绘画技法,最终才把人们赖以生存的、但又被人们极易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捕捉到画面上。田黎明先生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气”与“光”可视形象的空白。
在谈到田黎明绘画作品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这样讲道:田黎明的作品有一种恬淡、有一种宁静、有一种洒脱、有一种舒适。作品特色鲜明,淡墨、淡色并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光影、色彩效果。他舍弃了西方作为光影表现前提的三度空间的纵深感,把它变得比较平面,但是,仍然保留了光影的一定效果。同时,他的绘画不但没有削弱中国画的特色,而且他还保持了中国画的那种宁静、飘逸和洒脱感,保持了中国画的韵味和书香气。潘公凯认为田黎明绘画语言处理得特别智慧,手法运用得特别聪明。
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田黎明说:“我喜欢恬淡的画面,让静静的阳光洒在其中。”又说:“让自己的心性体味万物,让万物在光明中呈现心性之境。”田黎明这样讲道: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其绘画中整体性的来源。气象是一种境界,是人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凝结与成型,并由人的直觉感受为独特的艺术技巧所照亮,形成画面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意味。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发生相融合,动静相生,含蓄隽永,这是田黎明的人物画的追求方向,也是他的艺术理想。
面对西方的智慧,中国绘画在包容中吸纳其优秀的养料,化为“与我齐一”。对待中西方绘画,需要把人类、人性共同或者共识的东西把握住,材料和表现手法不过是各自文化的载体。也正因为中国绘画中有了西方绘画的参照,不仅使得中国绘画的研究不断深入、完善,而且更适合当代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中博大而精深的灿烂文化。
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曾说,在现代化的紧张生活中,田黎明的艺术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家园。但愿田黎明的艺术能够重新唤起我们对阳光、空气与水的向往,在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文景观之中,将对于生存意义的沉重思考,转化为对蓝天白云下的清澈自然的追求。
田黎明先生部分参展及获奖作品:
1984年创作历史画《碑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
1988年《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
1991年《土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2年参加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2001年部分作品先后到法国、墨西哥等国展出;
2007年参加水墨聚焦——2007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并首次在泰国曼谷的皇宫中亮相,这是国外美术作品首次在泰国皇宫内的展出。
(读者反馈请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