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9043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的实证。

  杭州城仍沉浸在庆祝和欢腾中。
  从市中心往余杭方向走,祝贺的标语被印成旗帜排在路两行,向所有路人传递捷报——7月6日,阿塞拜疆,随着世界遗产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法槌,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国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遗”。
  而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的背后,还与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一段故事。
  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总书记写信,提出了《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信中写到:“我们已在考古文博界工作了六七十年,今天写信给您是为了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考古发掘工作现场。摄影/ 金玉琴

  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向《新民周刊》表示,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83年考古之路,25年申遗之路,良渚古城遗址现在不仅是中国考古工作的典范,也是大遗址保护的典范。

四代考古人托起惊世发现


  “是你穿越了五千年光阴,还是我走过了几万里山河。里海的夜,像宝石一样的宁静。守着阿拉伯古老的传说,今夜因为你而注定永恒……”入遗前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发掘领队刘斌在阿塞拜疆的等待中写下了以上诗句。
  也许出于考古人善于克制的职业关系,又或许是对良渚古城价值的笃定,当问起申遗结果宣布前夜的心情时,刘斌说非常淡定:“前一天真的一点都不激动,就跟平常一样。不过到了槌子敲下的那一刻,被现场的气氛感染到了。”
  1985年,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刘斌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时浙江并不是考古热土,但时任系主任、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告诉我,长江下游是个独立区域,文化面貌单纯,做考古是块好地方。”
  此后,刘斌在良渚遗址考古的發掘研究工作中一干就是34年。
  “作为从事良渚考古30多年的考古人,我比任何人都高兴。良渚可以说是四代考古人一点点挖出来、研究出来的文明。这一切来之不易,不仅是浙江的考古人,还有江苏、上海以及北京的考古人一起合作。”刘斌向《新民周刊》记者反复强调,这是集体的功劳。
  1936年的杭州良渚,一位名叫施昕更的年轻人首次发现良渚遗址,揭开了良渚考古的序幕。
  梁思永先生最早指出良渚遗址的特殊价值,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这片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
  如果施昕等人算是第一代良渚考古人,第二代则要跳跃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牟永抗担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室(史前考古)的主任。王明达是反山遗址发掘的领队。举世瞩目的良渚文化王墓等级的反山和瑶山遗址,就分别在1986年、1987年被发掘。其中,反山最重要的12号墓、22号墓、15号和18号墓,瑶山的7号墓和11号墓,几乎都是刘斌一铲一铲“挖”出来的。“表面由技工操作,一旦有东西露出,就都是我自己来挖,有时东西太珍贵,用铲子都不行,得改用竹签挖。”刘斌深知,考古工作具有不可重复的“破坏性”,发掘时若过于喜形于色,万一出了失误便是“回天乏力”。
  作为良渚古城的第三代考古人,刘斌不觉考古辛苦,乐在其中。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常年不着家,不能多陪伴在家人身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住哪儿,他们就住哪儿。2009年到2018年,良渚考古队固定工作站在八角亭。那儿原是果农的住房,砖墙瓦顶,生活和工作设施都不完善。地理位置倒是很优越,出门就是良渚宫殿区遗址。再早些年,他们没有固定居所,跟着发掘地点流转在数个农民家的柴火房或杂物房间。
  “考古就是透物见人。”刘斌很喜欢站在古人居住的宫殿上思考,“你只有对这里的山川地形十分了解,才能去揣摩为什么当时这里的土堆要堆10米”。
德清中初鸣遗址考古想象复原图。

  很多考古是抢救性发掘。有时,考古人的“对手”是不知情的锄头。1988年,海宁星火村余木桥组良渚遗址上,当地农民先发现了玉器。“据农民们说,曾挖出过六七件玉璧,当时还以为是砂轮,觉得这砂轮怎么会那么光滑,所以就砸碎了看看,然后扔到池塘里去了。其中有一件大的玉璧品相好,挖到的人觉得好看,才留了下来。”有时,盗墓分子的铲子会铲在前面。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夏,瑶山大墓就是因有人偷盗而发掘。1992年发掘汇观山时,由于墓葬来不及当天挖完,为了安全,刘斌和同事们借来门板,横铺在墓坑中间,和衣而睡。城镇化建设加速,挖掘机的“大手”也在挥舞。“常常是铁路、公路挖到哪儿,我们干到哪儿。全省每年基建项目有几十个,真怕干不过来。”刘斌说,考古人最看不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其他文献
“最近真的太难受了,一周7天,每天差不多6个小时,一直在上课!真希望到下个月我的日子能够轻松一点!”今年23岁,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小天(化名)对《新民周刊》记者说道。接受电话采访时,小天的声音略微沙哑,他最近几天由于高强度上课,扁桃体已经发炎。在校园招聘会上,家教未必是毕业生的热门选项。  眼下,美好的暑假已經到来,但城市里的小朋友们并不轻松。奥数班,钢琴班,以及各个家教机构,都有孩子们和家
世界杯了。足球再次统治一切了。  话说,足球也真神奇:世界宣称这是团队运动,但最招人爱的,往往是那些个体英雄。比如,守门员、后卫、指挥官与终结者们各有人爱,但最招人爱的,总是那些能千里单骑的人物——实际上,每当谈论起最顶级人物时,世界很少讨论哈维、普拉蒂尼、皮尔洛这些当世最好的传球大师,而多归于贝利、马拉多纳、梅西与罗纳尔多们,津津乐道于他们匪夷所思的个人能力。  尽管,我们说,足球是团队运动,但
近日,“何影重重——何曦摄影作品展”在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开幕,现场共展出上海中国画院著名画家何曦的摄影作品六十余幅,这些作品可以看作何曦近年来行走世界各地的游记,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观察、对摄影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  何曦的这些照片是他多年行走世界各地拍摄的。拍摄“在路上”的照片本身是非常困难的,不困难的方法就是廉价的浪漫主义,巨量的民俗风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什么的,我们早已领教过无数这样
技术发展会受到时间限制,而想象力不会。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登月之前大约1800年,科幻先驱们就已经畅想了人类登月的种种可能,其中一些想象的技术甚至真的在后来派上了用场。而登月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月球的科幻小说仍然层出不穷,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提供无限可能。写到灵魂出窍  很多人以为最早涉及登月的科幻小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1865年发表的《从地球到月球》,其实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来自萨
11月12日,在俄罗斯哈卡斯共和国马伊纳的一个鳟鱼农场,工作人员把鳟鱼装箱。  今年6月以来,已有10余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链进口海产品或为疫情源头。11月24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表示,海联冷库感染来源确定为北美进口猪头。  此外,在溯源过程中,多个病例将矛头对准冷链及相关环节。有关专家曾表示,在事实证据的累计下,
2020年9月1日,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到校报到。来自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的钟芳蓉,即将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她的大学生活。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对于小钟来说异常热闹。自7月末湖南省高考成绩发布,围绕她“676分的高分”“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的巨大关注和讨论,一直没有间断。  “考古”这个话题,因为钟芳蓉再次上了热搜。  近年来,从海昏侯墓的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
同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伙伴,日韩在此次美国大选中有着不同的担忧与期望。当美联社报道称拜登胜选之际,日韩同样面对一个课题——一方面要与仍在任上、起码在明年1月20日之前仍是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维持相应关系,另一方面,要尽快与拜登团队建立联系,并尽可能更多、更快地了解拜登可能施行的内政、外交政策。  同处东亚的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与美国交好的同时,不得不顾忌与中国的关系。而日韩之间的矛盾,目前来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会场科学家照片墙。摄影/陈汶鑫  130余场科学家独立演讲;70余场主题峰会、近14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出席……盛况空前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了全球科学界的巅峰人物。这场“全球大脑”的智慧碰撞,再一次生动诠释了“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的鲜明主题。  人类的共同命运是和平与发展,这一切依赖于人类具有高度的文明与
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正式开幕,一年一度买遍全球的“购物狂欢”由此启幕。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红展品”也在“四叶草”揭开了神秘面纱。  进博会首日,上海交易团“6天 365天”交易服务平台——震坤行工业超市与陶氏公司、施耐德电气在工业智能装备馆(4.1馆)达成1亿美元采购意向订单。最耀眼 | 128克拉的“海洋之心”  本届进博会最耀眼的展品当属重达128克拉的坦桑石“海洋之心”。这颗坦桑
2018年即将结束,中国共享经济看上去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从“万物皆可共享”再到今日的退潮,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产品,很多企业已经销声匿迹。  甚至,还有媒体整理了2018共享经济死亡黑名单,希望能用这些鲜活的前车之鉴,给后来的创业者以启发。共享经济的前世今生提出  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