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复习课应关注概念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但伴随着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国民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之低下令人触目惊心。学校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习惯越来越不重视,更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良好的作文习惯包括勤观察的习惯、勤练笔的习惯、写完以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二、培养勤观察的习惯
观察之于作文,有如鸟的翅膀,车的轮子,没有它,鸟不能飞,车不能行。
1.观察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有些小学生害怕作文,问他们为什么害怕,回答说“没有材料可写,没有话可说”。这话的确不假。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题目出了老半天,可是有些学生还是咬着笔杆,望着天花板,没写下一个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作文材料,怎么写作文呢?
作文之所以没材料可写,固然与他们年纪小、阅历浅和生活圈子狭窄、生活单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没养成观察的习惯。由于没养成观察的习惯,所以往往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白白地从他们鼻子底下溜走了。
要使学生作文有材料可写,就要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
三、观察是作文内容具体的有力保证
有些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就像上生理课用的人体骨架教具,只有骨头,没有血肉。例如,记事,只记做了什么事,却不记是怎么做的;写人,只写对这个人的大体印象,卻不写表现这个人的具体事情。这些都与观察有关。要使学生作文内容具体,也要培养观察的习惯。
观察习惯如此重要,老师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上下功夫。
1.要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懂得: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和自然中并不是没有作文素材,而是我们没有留心观察、没有发现罢了。自然界中,生活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一次春游,一次比赛,一片流云,一乱清泉……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关键问题是要留心观察。因此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观察多了,就不怕写作文时没材料可写了。
2.教给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事物有他们的局限性:一是无序,二是粗心。无序,就是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东溜一眼,西瞧一下。这样难以对事物获得完整的印象。粗心,就是只看事物的大概,而不会对事物的局部和细微之处作认真细致的观察。这样,一些具体的生动的东西就被忽略了。例如,有时我们带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回来后让他们写作文,有些学生只知道写在动物园看到老虎、大象之类,至于它们长什么样儿,有什么特点就写不上来了,这就是学生观察粗心的证明。因此要告诉学生:观察既要按一定的顺序,又要细心。比如观察一棵树,先看这棵树的整体形象,它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再观察树干、树枝、树叶。观察树干,看它是粗还是细,是曲还是直,树皮是什么颜色;再用手摸一摸,树皮是粗糙还是细腻。观察树枝,看它是长得密还是长得稀,是向上伸还是向下垂。观察树叶,看它是绿色的还是红色的,是针状的还是掌状的,是对生的还是互生的。懂得了观察的方法,观察起来就会有序、细致了,写起作文来就能有条理、有具体内容了。
3.指导观察实践
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不是老师光口头上讲一番学生就掌握了,老师要在指导观察上下功夫。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让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甚至口尝,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要使客观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课内的观察,老师固然要亲临指导,课外观察,如有可能,老师也最好能同学生一同观察。通过反复指导,学生才能掌握观察的方法。
4.激发观察兴趣
习惯与兴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认真去做,持久去做。激发观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进行作文讲评时,让写得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让他讲一讲他是怎么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的;再比如开展“介绍一处自然景观”、“介绍一种自然现象”、“介绍一种动物”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尝到成功的甜头。
四、培养学生写完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有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写完以后不加修改就交上来。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学生看来,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改作文就是老师的事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扭转,不扭转则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严重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
要教会学生改作文,不是老师口头上教一教学生就会了,老师应该做示范。示范的办法是:选取本次作文中具有代表性错误的作文,用毛笔、大张的纸把它抄下来,挂在黑板上,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修改。比如,文章中有哪些错别字;哪些句子不通顺、不连贯;中心思想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完整等等,如果有上述情况,应怎样修改,通过反复示范,学生就懂得怎样改作文了。
虽然老师教给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但学生不一定就会按老师教的去做,或许依旧写完了不修改,交上来了事。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发现不修改的学生,应耐心教育,严肃批评,并把作文退回去,要其修改后再交上来。
如果学生养成了修改作文的习惯,作文质量将有显著的提高。
五、结论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新一轮课改,新课改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但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对新课改精神的一种歪曲。其实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好比土壤,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则好比水分和养料。水分和养料只有以土壤作凭借,才能发挥其作用,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只有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结合起来,新课改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但伴随着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国民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之低下令人触目惊心。学校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习惯越来越不重视,更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良好的作文习惯包括勤观察的习惯、勤练笔的习惯、写完以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二、培养勤观察的习惯
观察之于作文,有如鸟的翅膀,车的轮子,没有它,鸟不能飞,车不能行。
1.观察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有些小学生害怕作文,问他们为什么害怕,回答说“没有材料可写,没有话可说”。这话的确不假。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题目出了老半天,可是有些学生还是咬着笔杆,望着天花板,没写下一个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作文材料,怎么写作文呢?
作文之所以没材料可写,固然与他们年纪小、阅历浅和生活圈子狭窄、生活单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没养成观察的习惯。由于没养成观察的习惯,所以往往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白白地从他们鼻子底下溜走了。
要使学生作文有材料可写,就要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
三、观察是作文内容具体的有力保证
有些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就像上生理课用的人体骨架教具,只有骨头,没有血肉。例如,记事,只记做了什么事,却不记是怎么做的;写人,只写对这个人的大体印象,卻不写表现这个人的具体事情。这些都与观察有关。要使学生作文内容具体,也要培养观察的习惯。
观察习惯如此重要,老师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上下功夫。
1.要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懂得: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和自然中并不是没有作文素材,而是我们没有留心观察、没有发现罢了。自然界中,生活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一次春游,一次比赛,一片流云,一乱清泉……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关键问题是要留心观察。因此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观察多了,就不怕写作文时没材料可写了。
2.教给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事物有他们的局限性:一是无序,二是粗心。无序,就是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东溜一眼,西瞧一下。这样难以对事物获得完整的印象。粗心,就是只看事物的大概,而不会对事物的局部和细微之处作认真细致的观察。这样,一些具体的生动的东西就被忽略了。例如,有时我们带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回来后让他们写作文,有些学生只知道写在动物园看到老虎、大象之类,至于它们长什么样儿,有什么特点就写不上来了,这就是学生观察粗心的证明。因此要告诉学生:观察既要按一定的顺序,又要细心。比如观察一棵树,先看这棵树的整体形象,它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再观察树干、树枝、树叶。观察树干,看它是粗还是细,是曲还是直,树皮是什么颜色;再用手摸一摸,树皮是粗糙还是细腻。观察树枝,看它是长得密还是长得稀,是向上伸还是向下垂。观察树叶,看它是绿色的还是红色的,是针状的还是掌状的,是对生的还是互生的。懂得了观察的方法,观察起来就会有序、细致了,写起作文来就能有条理、有具体内容了。
3.指导观察实践
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不是老师光口头上讲一番学生就掌握了,老师要在指导观察上下功夫。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让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甚至口尝,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要使客观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课内的观察,老师固然要亲临指导,课外观察,如有可能,老师也最好能同学生一同观察。通过反复指导,学生才能掌握观察的方法。
4.激发观察兴趣
习惯与兴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认真去做,持久去做。激发观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进行作文讲评时,让写得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让他讲一讲他是怎么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的;再比如开展“介绍一处自然景观”、“介绍一种自然现象”、“介绍一种动物”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尝到成功的甜头。
四、培养学生写完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有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写完以后不加修改就交上来。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学生看来,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改作文就是老师的事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扭转,不扭转则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严重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
要教会学生改作文,不是老师口头上教一教学生就会了,老师应该做示范。示范的办法是:选取本次作文中具有代表性错误的作文,用毛笔、大张的纸把它抄下来,挂在黑板上,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修改。比如,文章中有哪些错别字;哪些句子不通顺、不连贯;中心思想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完整等等,如果有上述情况,应怎样修改,通过反复示范,学生就懂得怎样改作文了。
虽然老师教给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但学生不一定就会按老师教的去做,或许依旧写完了不修改,交上来了事。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发现不修改的学生,应耐心教育,严肃批评,并把作文退回去,要其修改后再交上来。
如果学生养成了修改作文的习惯,作文质量将有显著的提高。
五、结论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新一轮课改,新课改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但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对新课改精神的一种歪曲。其实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好比土壤,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则好比水分和养料。水分和养料只有以土壤作凭借,才能发挥其作用,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只有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结合起来,新课改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