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刀梵唱饰兰若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居于中国四大木雕之首的东阳木雕,不仅以平面浮雕擅胜,更以其特有的建筑家具装饰个性见长。本文从中国寺庙修建的营造与装饰出发,通过梳理魏晋时期建筑风格,比肩皇宫建筑寺庙木雕装饰源流,探讨木雕装饰在佛教建筑中发挥的美学与宗教功能,并选取东阳木雕创作运用在现代佛教建筑中所取得的超凡效果作为典型案例,总结出东阳木雕在佛教建筑中的个性化表达必须有机融合地方文化与佛教符号,并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演绎:对特定佛教文化的表达,对当地传统营造的运用,对佛教通识符号的展示。
  关键词:东阳木雕;佛教建筑;木雕装饰; 佛教个性
  Abstract: Dongyang woodcarving belongs to the four kinds of Chinese woodcarving, and it not only famous for its plane anaglyph, but also famous for its unique decorations for architectures and furnitur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decorative and constructive styles of Chinese temples,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Wei and Jin eras, and the origins of decorative styles of woodcarvings in royal palaces,then to analysis the aesthetical and religious functions of the woodcarving decorations in Buddhist architectures. This article also contains some typical cases about the excellent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Dongyang woodcarvings in modern architectures, then to draw a conclusion: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Dongyang woodcarvings in Buddhist architectures should based on Buddhist icons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artists should express their idea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dication of specialized Buddhist culture, the oper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he display of Buddhist symbols.
  Key Words: Dongyang woodcarving, Buddhist architectures, woodcarving decorations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至中国,由于初期并无固定的寺院,木雕艺术在佛教建筑中还没有用武之地。而汉代早期的中国木雕本身还处于“童稚期”,多用于生活与礼仪装饰,与建筑并未发生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一、光丽斋宇内的豪奢木雕,缘于魏晋时期比肩皇宫的寺院木雕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宣扬,佛教建筑的营造在中土大为兴盛。据北朝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河南洛阳城内及城郊有佛寺70余处。而这仅是“九牛一毛”,因为据史料记载: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永嘉之乱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社会遂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中国寺院营建的高潮,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时期,木雕是否已在佛教寺院中被运用?《洛阳伽蓝记》给出了答案。其“卷一·城内”篇载:“(永宁寺)绣柱金铺,骇人心目……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由此可见,此期寺院,梁柱之上已用了木雕技艺作为装饰。景乐寺“有佛殿一所,像辇在焉。雕刻巧妙,冠绝一时”。修梵寺与嵩明寺“并雕墙峻宇,比屋连甍”……其余寺院,莫不“斋宇光丽”,装饰豪奢。
  从上述记载,可以清晰看到木雕已经大量被运用于佛教建筑,且主要为两大领域:建筑空间与佛教造像。而且,此时的木雕艺术与佛教文化,已经形成水乳交融之势——统治阶级沉迷佛教,特别赋予佛教寺院以平民难得一见的宫殿营造规格进行营建,从而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地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如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仙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琉璃瓦只有宫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萨殿用绿琉璃瓦,可见诸佛菩萨受到皇帝颇高的礼遇。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林木资源相当丰富,为佛教建筑中的木雕提供了优质材料。木雕工艺也在这时期趋于成熟,并在佛寺中的运用出神入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技艺的成熟也与佛教寺院的大肆营建密不可分。
  一直到清末,中国本土寺院的木雕装饰都呈直线上扬态势,而且从皇室蔓延到民间,带动了村落祠堂与庙宇的木雕装饰。
  这个时期的佛教建筑装饰,是否有东阳木雕的身影?目前尚无史料确凿例证。但从流行民间的传说推测,唐代东阳木雕匠人已为在京任职的冯定、冯宿兄弟建筑府第,整体建筑大量运用了木雕作为装饰。可以料见,不甘于贫瘠资源禀赋束缚的东阳人,极有可能北上中原一带,参与修建宫观寺庙。明代,东阳木雕艺人被大批征召参与北京故宫建造,此际亦是中国佛教汉化南传的重要时期,佛教建筑中已大量出现东阳人的手笔。而宋代东阳南寺塔内的圆雕木质佛像,则从根本上坐实了东阳木雕技艺在佛教艺术中的应用。   二、木雕装饰的佛教功能,附于建筑艺术的佛法义理温柔说教
  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雕饰,主要体现在各种构件上,包括梁、枋、斗拱、柱、额、椽,等等;同时大量运用于门窗、桌案之上。其紧密附着于构件,起到不减力而增美观的功能。这种木雕文化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营造佛国氛围、彰显佛教地位,从而吸引普罗大众虔诚信仰佛教、坚定修行心念——通过这种修行,有朝一日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同时,在这种环境艺术所构成的氛围,庄严、肃穆,令人高不可攀,从而使信众顶礼膜拜,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
  西方艺术家认为:“雕塑呈现出一种时间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谧之中,神的力量愈发穿透时空。”其实,这种观念是中外共通的。否则,人们就不可能在西方的教堂与东方的寺院中,看到如此之多的雕塑艺术品。几乎每一座宗教建筑,都是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共同构建的艺术殿堂,以空间与装饰两种艺术形态的合而为一,形成独立于传统民居之外的特殊体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寺院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静的灵活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间接阐述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侧面开放”的布局,导致步入寺院的信众极易受寺外山水画般的风光吸引,故而木雕装饰成了吸引人们注意力不可或缺的手段。试想,信众行走于深山幽林之间,欣赏着群山、松柏、流水……假若进入寺内,抬头只见殿堂空落,唯有佛像,势必会礼佛完毕就匆忙退出,无心再作流连,转而到室外欣赏殿落与亭廊相互呼应、组合变幻所展示出的和谐宁静、含蓄蕴籍的韵味,佛教借寺院而宣扬“净土修行”的意旨难道不大打折扣?而如果寺院中有众多画面丰富、内涵深厚的木雕装饰,信众行走其间,细细端详,就会受到无形教育与感化,这种直观而感性的教育与感化,比无言而机械的参拜更能深入人心,从而提升佛教文化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中国木雕特有的文化功能之一。同时,这些木雕装饰提供的游览功能,使人们不像进入欧洲大教堂那样,感觉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神明的保佑;相反,众多木雕既张扬了木质温暖的亲和力,雕刻的内容又让人仿佛置身生活空间,构成了佛教的“生活化、世俗化”传播特点,令人产生亲近。
  同时,寺院环境清幽深绝、晦明不定的空间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镂空门窗对光线的过滤与光线的自然移动,构成迥异于其他凡世场所的独特审美意趣,这种门窗也因此成为木雕装饰的重点。从我国现存的宋、辽、元寺院遗构看来,正殿前有着逐层抬高的台阶,当信众踏上第一级台阶,仰头就能看到殿内佛像头部。而随着台阶抬升,人眼视力逐渐被门墙遮蔽,只能看到佛像下部。此时,吸引信众目光的就换成了建筑上的装饰,雕饰于木构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及佛教通识符号,既避免了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的单调感,又在逐渐丰富的佛教视觉艺术中,唤起心头的神圣与皈依感情,形成无言的教化。
  三、佛教个性的木雕表达,对于地方文化与佛教符号的有机融合
  2013年8月,安徽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高99m的金地藏铜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当下唯一的佛教文化综合体,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一期的核心建筑“弘愿堂”大量运用了东阳木雕作为装饰,是东阳木雕界继无锡灵山梵宫后的又一装饰杰作。该作品借助传统木雕技法与创新木雕语言,结合传统佛教建筑装饰仪轨以及现代室内空间装饰艺术,体现了对东阳木雕在佛教建筑中的装饰功能与模式的探索性尝试,其意义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1.对特定佛教文化的表达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因此,地藏菩萨的“大愿文化”是木雕装饰的核心主题,如此也有利于形成这组建筑显著的识别符号。何谓大愿?佛教经典专指地藏菩萨发下的愿语:“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此,“大愿文化”也可称为地藏文化。这一抽象的“愿语”,该如何用木雕语言进行直观诠释?用平面浮雕形式讲述地藏菩萨本迹故事及金地藏卓锡九华的故事,可以感性展示大愿文化的本相。根据东阳木雕构图技法设计的8幅大型浮雕作品,安装在弘愿堂中庭壁龛内,打造出环形的视觉重点区域,品读此组木雕作品,让人对九华山地藏菩萨的缘起与发展历史,一目了然,并与其他佛教名山文化加以鲜明区分。
  地藏文化依托九华山水形胜而形成。明嘉靖修山志,陈凤梧撰序:“大江以南,山之峭拔而秀丽者,莫如九华。盖其高数千丈,上有九峰,若莲华。然合诸峰,凡九十有九,扶舆磅鳐之气,实于是乎钟焉。然其地僻在青池之南,去江百里而远,故禹迹之所不经,职方之所不载。自昔以九子称,至唐李太白始易今名,咏之以诗,且读书其中,而九华名遂闻于天下。”此序道出了九华山的形貌特点与得名由来,也为用东阳木雕表现九华山地理文化提供了依据。因此,弘愿堂二层展廊圆形壁龛内安装10幅人物图案主要表现九华山历史衍变过程中重要人物及重大文化传承事件,其内容分别是:杯渡开山、李白更名、冠卿录迹、宗杲传宗、无睱应身、阳明宴坐、智旭弘法、弘一教赞、仁德发愿、朴老寄怀。将自古至今与九华山有关的著名佛学与文学、理学等人文佳话“一网打尽”。这些作品以东阳木雕深浮雕技法制作,形制为圆形,直径为1.1m,寓意佛教中的“圆满”“圆融”。
  2.对当地传统营造的运用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处安徽池州,整体建筑大量运用了徽派建筑典型符号,如马头墙、牌坊、花窗等等,融入金地藏渡海来中国时的唐代建筑风格、金地藏金乔觉的祖国新罗的建筑风格。根据中国佛教建筑“室内与室外互为联系”的特色,弘愿堂木雕装饰大量借用了徽派建筑的营造特征。最显著的是中庭莲瓣形壁龛上方,装饰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门罩,又称“垂花门”,整座门罩用了浅浮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玲珑剔透,富丽堂皇,衬托着龛内紫红色的大型浮雕地藏菩萨本迹故事与金地藏驻锡九华山的过程,典雅庄重。   中庭“九华地形图”上方的圆形“藻井”四周装饰围栏与栏板,其中的栏板采用了徽派建筑的挂落形制,这种栏板也大量应用于东阳传统民居与家具中。而东阳籍著名学者王仲奋考证,所谓的徽派建筑,其实是由“东阳帮”工匠依据东阳传统民居的营造法式建造而成。栏板上的图案,雕刻的是安徽民间文化佛教故事。由于“九华地形图”体量庞大,而弘愿堂层高并不突出,为了便于观看九华地形全景,设计方案将中庭天花板打通,使游客站在二楼围栏边,俯瞰九华地形图,同时可以近距离观看栏板上的图像。因此,这部分木雕主要采用浅浮雕技法,在射灯照射下,层次丰富、雕刻细腻的画面显出皖南地区特有的典雅气质,完美衬托了这一宏大、庄严的徽派佛教艺术空间。
  此外,在空间的分割上,冬瓜梁、狮衬等构件也兼具了东阳与安徽建筑的特色。尤其是狮衬,其形式与作用等同于东阳的“牛腿”,起到撑拱的受力作用。但在徽派建筑中,由于这种撑拱多雕刻成狮子形状,故被称为“狮架”。在这里,它完全不起受力作用,仅被用于装饰。狮衬、斗拱、挂落、马头墙、格子门等徽派建筑元素,勾勒出鳞次栉比且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营造出“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子窗”的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
  3.对佛教通识符号的展示
  佛教通识符号繁多,该如何选择反映九华山大愿文化的符号,再以木雕装饰予以表现?根据建筑内部整体设计方案选择了以莲花作为主图案。清乾隆皇帝曾为九华山题字“芬陁普教”,“芬陁”是莲花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俗称“白莲花”。“普教”意为普众回向、广施教化。这正与地藏的大愿文化不谋而合。位于弘愿堂贵宾接待室及讲经堂内的圆形莲花壁龛,将东阳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技法有机结合,融入背景装饰,显得空灵通透,层次分明,高贵典雅。弘愿堂大厅的顶部是一簇簇美轮美奂的莲花藻井,藻井四周是一片片舒展的花瓣,在灯光的烘托下更似佛光普照。同时,弘愿堂墙面壁龛上都有一个统一的装饰造型,形似一把钥匙。这些“钥匙”,也嵌入了东阳木雕雕刻的莲花图案,象征佛法乃开启心门的心灵之钥,也是启迪心智的智慧之钥,更是进入艺术殿堂的方便之钥。
  此外,弘愿堂中庭8幅木雕壁龛的上方的毗卢帽(又称五佛帽)木雕造型,也采用了佛教符号,正前雕刻的是五方五佛,从左往右分别是不空成就佛、阿弥陀佛、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壁龛的下面是莲花座,周边是大理石雕刻的舟形背光。这是地藏菩萨造型的一种抽象表达——头戴五佛帽,脚踏莲花座,身体散发着舟形背光。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的木雕装饰,既严格遵循了传统佛教建筑的仪轨,又完美体现了九华山地藏文化特性与安徽传统建筑风格。某种程度而言,它是对灵山梵宫为代表的东阳木雕佛教建筑现代装饰模式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更为显著,徽派特征、地藏文化特征非常显著。同时,通过木雕语言与现代环境空间艺术的结合,使弘愿堂内的生活气息更加明显,实用功能也更突出,出色的木雕建筑装饰效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13年,江苏南京恢复金陵名景“牛首烟岚”,营建佛教文化园,一期工程中的8尊舍利子灵塔与万佛廊,目前正在雕刻制作中。8座灵塔挑选了中国与印度、泰国的8座著名佛塔,用东阳木雕结合传统榫卯工艺,再现亭阁式、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等8类佛塔的营造精髓。万佛廊的建筑木构件,无论是体量还是工艺,都堪比肩亚洲最大的佛教寺庙——日本兵库县无量寿寺,这也对东阳木雕的佛教建筑装饰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佛教建筑木雕装饰普遍性前提下,进行佛教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希望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与南京牛首山佛教文化园的实践,能带给木雕艺术同行以更多的创作启迪。
  (黄小明 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运用到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去,通过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探索了如何构建我国高校互联网 跨境电商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互联网 跨境电商;外语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0 — 0165 — 03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解读  
[摘要]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新一轮的办学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凝炼核心价值,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人文素养是基础,打造文化品牌是保障。这些为高职院校深入实施文化软实力战略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高职院校;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19 —
[摘要]社会福利服务外包是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出现的一个新类别,由于是新生事物,其中必然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基于此,本文从广东地区社会福利服务外包实践出发,分析委托人政府与代理人社工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对策建议,以求更合理契约的达成。  [关键词]社会福利服务;合同外包;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最近的一个夏日午夜,和着啤酒、晚风和模糊的月,我的某个朋友、老男人A狠狠掐灭烟头,皱着眉头说:“真羡慕B啊!”  B也是个老男人。他和A的区别只是:A已婚,B离婚;A打工,B创业。A所羡慕的,说穿了不过是两个可怜兮兮的字:自由。睡千张床行万里路这些事,B有资格,A却只能困在纸枷锁里望眼欲穿。可是A不知道,其实B得操心员工工资,也要面对凄风冷雨的寂寞。谁比谁好过呢?  我惟一能够给A的建议是:不如养
“快乐读书吧”是语文统编教材中一个全新栏目,通观小学阶段12次“快乐读书吧”安排,从二年级上册开始,编排按照整本书阅读,尤以故事类书籍为主。实际教学中,以此为着眼点,通过故事类书籍阅读与分享,达到教育与教学目的。  “交流平台”与 “小贴士”运用  “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与单元学习一脉相承,是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编排理念在一个单元的系统体现。从精读、略读到课外阅读,阅读题材、体裁及语文要素都是一
由文章《草原的史诗》可见,笔者对于任世民所创作的大型浮雕“草原的史诗”作了详尽而充实的考量,以空间意识为切入点,逐步展开对作品和谐的空间构成、历史文化和艺术语言的研究,着重阐述了艺术家任世民在创作这组作品“草原的史诗”时对于表现内容、材质和展示空间之间的契合关系的把握,笔者在关注艺术家内容传达的同时,对这组作品的浮雕语言做了理性而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和心理图像。    视觉艺术的
这一家人组建的公司里有一个第五代导演、一个金鸡奖影后、一个金马奖影后,星光指数达到五颗星  2016年12月13日,长城影视(002071.SZ)发布公告,准备以13.5亿元和5.46亿元的价格,分别收购首映时代、德纳影业两家公司100%的股权。  首映时代是一家负责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和后期制作相关服务业务的影视剧公司;德纳影业则主要从事连锁影院的投资和管理,在江浙两地
[摘 要]跨文化语境下存在着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秩序,而跨文化语境下的政治语篇是改善现有话语环境的重要手段。互文性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不但可以丰富政治语篇的表达策略,而且有助于消除隔阂,建立共识,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了习近平政治语篇中的互文性表现并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了互文性在构建国家形象和国际社会新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文性;政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交流
郑可先生自1987年辞世至今已经18载了。在他百岁冥寿之际,郑可工作室的学子们怀着崇敬的深情相约北京,聚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共同缅怀这位身怀绝技和一腔爱国激情,为新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事业贡献一切的一代宗师。  1980年,郑可教授接受我这位步入不惑之年的老学生到他的工作室深造。那时,我们的国家正开始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祖国大地如“春风化雨”焕发生机和活力。时年古
练琴的意外之喜    许多人知道音乐练习能使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但到目前为止,猜想远胜于事实。  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神经学家格特弗里德·施劳德发现:7岁前开始练琴的音乐家,大脑中胼胝体比常人厚得多。胼胝体在大脑中相当于左右两个半球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整个大脑功能中,两个半球具有交互作用,该作用的发挥靠胼胝体的连接得以完成。施劳德推断,音乐练习能促进神经连接。  但有人质疑,可能这些音乐家的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