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想就这句话,结合现在的一些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些老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无非”这个词带有贬斥之意,好似在强调教材不甚重要。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积极致力于开拓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却轻视、忽略了教材的价值取向。而近些年来,高考、中考试题越来越少涉及到教材的内容,也使这种轻视教材的做法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叶老的这句话是在批判那种死抱教材,唯教材至上的做法,旨在引导我们要关注课外,关注生活,但并无半点否定贬斥教材之意。相反地,这句话强调了语文老师要重视教材这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达到“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教学目的。
翻开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里,赫然出现下列文字: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应符合學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为此,语文专家学者们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烟波浩渺的语言文字的海洋里,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地进行筛选,经历了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的淘沥过程,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编排,使之成为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的教材。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它拥有“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标本价值,是教师最好的教学依据,学生最好的学习语文的范本。当然,教材在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些微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我们语文教师没有理由去弱化教材的功用,忽略它的价值。
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作用,笔者有如下粗浅的体会。
一、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范本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意焕然的散文,感人肺腑的戏剧文学,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他们的心湖里荡漾起层层美丽的涟漪,使学生获得美好的精神陶冶。
还记得笔者在上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一文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六朝古都南京繁华的一面,然后再展示日寇入侵后,南京满目疮痍,沦为人间地狱的图片。两相对比,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对入侵者的仇恨之火,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掀起情感的波澜,这时候,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向上的道理。学完这一篇课文,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的一些篇章结构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场爱国主义情感的洗礼,相比空洞的爱国主义说教,这种形象的情感教育的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美好的情感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使之产生共鸣,学生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和升华,人格得以健全和完善。而这一过程,教材的范本作用不容小觑。
二、教材是教会学生解读文本、掌握阅读方法的最好范本
我们教师要用好教材,从阅读方法角度解读文本,教给学生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层面上,关键的是还要放在归纳、整理、运用、创新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学生不再囿于字词句章的束缚,在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拥有体现自我个性特质的语文学习能力时,教材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好范例。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石榴》一文,郭沫若先生详尽地描绘了石榴花从花骨朵到花、从花到果的演变过程,尽显石榴花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特点。作者抓住石榴花的外形及其变化,因形赋神,然后由花及人,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民族抗击外侮的坚贞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笔者就此引导学生认识该类文章物与人、形与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来学生学到本册的《爱莲说》与《陋室铭》时,马上能依据已获得的知识积累作出判断,这两篇文章也属于托物言志的文章。笔者再从《爱莲说》一文生发出去,联系生活,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松、竹、梅等植物,写了大量歌咏类的诗文?”笔者适当地列举一二,学生立刻结合课文所学的例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样,以教材为例子,学生的知识层面就由认知跃升到归纳、运用这个层面,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生活,“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的熟练技能”。教材是学生阅读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的例子。
三、教材的经典范文能为学生写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我们现行的教材选入的篇目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其作品素材、思想内涵、写作技巧都具有典范性和标本性,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现在,学生畏惧写作文,往往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教师若能充分地利用这些经典之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领会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并加以积累、吸收、内化,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来写,就能有效地去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甚至可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创作出连学生本人都意想不到的作品。
譬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选入了朱自清的《春》、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三篇散文分别描写了春夏冬三个季节的景色,由于季节不同,景色各具特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但是,它们在写法上存在共通之处,即都抓住了景色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写作顺序,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并融入了作者的真挚的情感。在细致的描绘中,作者都以娴熟的技巧,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使画面形象可感,立体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对教材中这些写景散文的材料取舍、写作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加以梳理、归纳,适时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就能使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认识跃升一个层面,再加上阅读课上,学生连续一段日子对本单元写景散文的感知、浸染,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有了创作写景散文的冲动,写作的畏难情绪自然一扫而光。这时,笔者因势利导,布置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我最钟情的风景》,这些学生找到了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契机,于是,很容易地就从课文中汲取灵感元素,洋洋洒洒地落笔,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所得。笔者记得,那一期习作的质量之高大大超出了预期,有的学生还投稿到市级的报刊,结果还真的被采用刊登了出来。
由此看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训练点进行训练,是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训练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这是从阅读到领悟,再到创造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上述种种,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看法。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人并不认可唯教材论的说法,也没有否定必要的知识拓展延伸。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该重视教材的作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必舍近求远,盲目地去搬取大量的课外阅读文章,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而忽略了教材的范例价值。重视教材,认真用好教材,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以及人文熏陶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语文教学的一条和谐高效之路。
有些老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无非”这个词带有贬斥之意,好似在强调教材不甚重要。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积极致力于开拓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却轻视、忽略了教材的价值取向。而近些年来,高考、中考试题越来越少涉及到教材的内容,也使这种轻视教材的做法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叶老的这句话是在批判那种死抱教材,唯教材至上的做法,旨在引导我们要关注课外,关注生活,但并无半点否定贬斥教材之意。相反地,这句话强调了语文老师要重视教材这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达到“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教学目的。
翻开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里,赫然出现下列文字: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应符合學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为此,语文专家学者们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烟波浩渺的语言文字的海洋里,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地进行筛选,经历了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的淘沥过程,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编排,使之成为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的教材。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它拥有“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标本价值,是教师最好的教学依据,学生最好的学习语文的范本。当然,教材在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些微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我们语文教师没有理由去弱化教材的功用,忽略它的价值。
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作用,笔者有如下粗浅的体会。
一、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范本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意焕然的散文,感人肺腑的戏剧文学,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他们的心湖里荡漾起层层美丽的涟漪,使学生获得美好的精神陶冶。
还记得笔者在上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一文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六朝古都南京繁华的一面,然后再展示日寇入侵后,南京满目疮痍,沦为人间地狱的图片。两相对比,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对入侵者的仇恨之火,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掀起情感的波澜,这时候,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向上的道理。学完这一篇课文,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的一些篇章结构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场爱国主义情感的洗礼,相比空洞的爱国主义说教,这种形象的情感教育的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美好的情感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使之产生共鸣,学生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和升华,人格得以健全和完善。而这一过程,教材的范本作用不容小觑。
二、教材是教会学生解读文本、掌握阅读方法的最好范本
我们教师要用好教材,从阅读方法角度解读文本,教给学生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层面上,关键的是还要放在归纳、整理、运用、创新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学生不再囿于字词句章的束缚,在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拥有体现自我个性特质的语文学习能力时,教材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好范例。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石榴》一文,郭沫若先生详尽地描绘了石榴花从花骨朵到花、从花到果的演变过程,尽显石榴花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特点。作者抓住石榴花的外形及其变化,因形赋神,然后由花及人,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民族抗击外侮的坚贞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笔者就此引导学生认识该类文章物与人、形与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来学生学到本册的《爱莲说》与《陋室铭》时,马上能依据已获得的知识积累作出判断,这两篇文章也属于托物言志的文章。笔者再从《爱莲说》一文生发出去,联系生活,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松、竹、梅等植物,写了大量歌咏类的诗文?”笔者适当地列举一二,学生立刻结合课文所学的例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样,以教材为例子,学生的知识层面就由认知跃升到归纳、运用这个层面,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生活,“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的熟练技能”。教材是学生阅读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的例子。
三、教材的经典范文能为学生写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我们现行的教材选入的篇目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其作品素材、思想内涵、写作技巧都具有典范性和标本性,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现在,学生畏惧写作文,往往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教师若能充分地利用这些经典之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领会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并加以积累、吸收、内化,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来写,就能有效地去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甚至可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创作出连学生本人都意想不到的作品。
譬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选入了朱自清的《春》、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三篇散文分别描写了春夏冬三个季节的景色,由于季节不同,景色各具特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但是,它们在写法上存在共通之处,即都抓住了景色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写作顺序,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并融入了作者的真挚的情感。在细致的描绘中,作者都以娴熟的技巧,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使画面形象可感,立体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对教材中这些写景散文的材料取舍、写作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加以梳理、归纳,适时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就能使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认识跃升一个层面,再加上阅读课上,学生连续一段日子对本单元写景散文的感知、浸染,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有了创作写景散文的冲动,写作的畏难情绪自然一扫而光。这时,笔者因势利导,布置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我最钟情的风景》,这些学生找到了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契机,于是,很容易地就从课文中汲取灵感元素,洋洋洒洒地落笔,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所得。笔者记得,那一期习作的质量之高大大超出了预期,有的学生还投稿到市级的报刊,结果还真的被采用刊登了出来。
由此看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训练点进行训练,是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训练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这是从阅读到领悟,再到创造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上述种种,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看法。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人并不认可唯教材论的说法,也没有否定必要的知识拓展延伸。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该重视教材的作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必舍近求远,盲目地去搬取大量的课外阅读文章,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而忽略了教材的范例价值。重视教材,认真用好教材,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以及人文熏陶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语文教学的一条和谐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