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羽蛇》是作家D.H劳伦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通过分析《羽蛇》中各主要人物的特征与命运抉择,揭示出墨西哥的现状和与之而来的当地人民的反抗。探究文本中劳伦斯的反殖民话语的设置,可以感受到他在不断逃离西方文明,寻找心灵寄所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 D.H劳伦斯;反殖民话语;羽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H劳伦斯对英国彻底失望而出走寻找心灵的归属。正如他所说,旅游是暗怀着某种有点荒唐的希望,走进金苹果园、披荆斩棘进入伊甸园[1](13)。西方工业文明使他的灵魂血性慢慢消失,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物质至上主义。他的精神土崩瓦解:“多么残忍,这里的世界已经到了尽头,我们要么死去要么身心自我放逐!”[2](273)在劳伦斯长篇小说《羽蛇》中,描述了主人公凯特不满西方社会而来到墨西哥找到生命之灵,反感与失望、心动与依赖到最终自愿妥协留在墨西哥的故事。小说通过西方殖民文化与墨西哥土著文化的强烈碰撞,来反射出当地人民的焦虑、挣扎,从而揭露白人“自由与民主”旗帜下的虚伪,进一步反映了劳伦斯的反殖民话语。
一、西方文明的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逐渐开始衰退。在劳伦斯《羽蛇》中,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达劳伦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欧文·利是个美国人,虽然个性善良,但“他的性格中也暗含着容忍这种现代病的成分。他容忍一切,即使收到侵犯也容忍”[3](29),因为这就是他所称之的“生活”。斗牛场中把马的眼睛蒙住而放任牛杀死马的行为,斗牛士仿佛就是殖民者,马是被殖民者,而牛则是侵略的工具。在这里,欧文是个挣扎中的失败者,他空虚没有了灵魂,“有的只是美国人的绝望”,而“信仰全都消失了”[3](32)。这就是西方人性的丧失。
欧利思太太是英国驻墨西哥大使的遗孀。劳伦斯对她家庭院的描写表现出西方殖民统治的衰退:“这里给人一种压迫感,......有着一种沉重的,已经死了的力量与美”[3](38)。这座死气沉沉的房子让人压抑、反感,而对她的描述也是高高在上的,“像个女首领,而客人好像是她的战俘”[3](51)。劳伦斯眼里的欧丽思太太已经是个毫无生气的殖民者。
新总统蒙利斯本打着拯救国家为旗号,却正如所预料的:“为了白住自己的权威,是不会在乎她曾许下什么诺言的”[3](43)。他模仿美国的物质至上主义,忽略精神灵魂的建构,只遵循物质金钱至上。西方文明下的人没有灵魂,只剩下行尸走肉的躯壳。
而鹰蛇运动领袖卡拉斯克的妻子卡洛塔是一个被西方化了的基督教徒。劳伦斯在情节安排上以基督教和羽蛇神对立起来,借别人之口揭露西方对土著人的文化殖民。而在卡拉斯克摧毁耶稣像时,卡洛塔的精神崩溃了,因为这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坍塌,于是她死去了。
二、对欧洲殖民者的无情批判
欧洲的侵略是全方面的,不但占有领土,而且控制人的精神:列车上的赤脚穷人百姓在不停地叫卖着;为了多卖一个比索尔而乞求凯特的卖鸡老汉;为了一件毡衣而努力工作两个月的艾兹盖勒......这就是墨西哥的现状。然而,墨西哥的被殖民化才是罪魁祸首。“这是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瘟疫”[3](133)。到处奔走,不择手段。正如鹰蛇运动中卡拉斯克宣称的:
他们要什么?
他们要山中的金银,
他们要海湾的石油,
他们要田里的蔗糖小麦玉米,
他们要咖啡橡胶,
他们建造厂房,
安装机器,
机器转个不停,
他们的贪婪现形[3](329)
这就是劳伦斯在墨西哥所见所感的西方文明。
再者,文本通过大量话语来表述西方的文化侵略。西方人以欧洲为中心,而其他文化都是劣等的。基督教成为影响全国的宗教,奉行西方的教义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侵略。正如朱阿娜一家“对生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意图,没有目标”[3](181),他们被西方观念洗脑。这是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象征,这种情节设置揭示了墨西哥人对生活的恐惧,他们没有精神追求,只有对西方盲从。
另一方面是劳伦斯借鹰蛇运动对基督教的讽刺主要体现在卡拉斯克与太太卡洛塔的矛盾与斗争上。卡洛塔热衷于慈善服务,但丈夫却认为这只是一种白人世界里机械而无生命的慈爱。“她的爱已不再是她人的感情自然流露了,而化成了意志性的东西;她现在用意志去爱,这正是白人世界的发展走向”[3](269)。卡拉斯克所追求的羽蛇神是在追寻那个崇拜潘神的世界、人类神秘的血脈和生命的冲动。劳伦斯认为人性中自然的东西没有了,只剩下了意志,机械的意志。正如面对着十字架上的基督与美丽的圣母玛丽亚,“人们所感到的是一种疯狂的自我毁弃、自暴自弃式的肉欲的满足”[3](354)。这是劳伦斯西方文化反殖民的强烈话语之表现。
三、墨西哥原始生命指令的推崇
首先,当凯特看到卡拉斯克那黝黑赤裸的身体时,她被迷住了。她的心突然紧缩起来,“这是一种纯粹的嫉妒,是莎洛美对施洗约翰的嫉妒”[3](238)。在经过希尤拉湖时,凯特看到那些在河里赤着身子的男人时感受到土著人神秘的美。由此想到的“她对美国人的粗俗、美国人的机械、美国人的鲁莽,简直烦透了,它们令她感到恶心”[3](121)。这些是在白人那里消失殆尽了的。
其次,凯特被卡拉斯克所代表的那种原始的血性冲动所迷住,她需要羽蛇神,因为这才是生命之源。“她需要卡拉斯克先生的安慰,和“克斯卡埃多颂歌”;这是唯一能使她逃开这个可怕的世界的东西”[3](295)。厌倦了白人世界里的机械与呆板,凯特需要能触碰到灵魂的东西,这就是墨西哥古老神的魅力之所在。
最后,以嫁给希庇阿诺为标志凯特加入了羽蛇神,她崇尚印第安文明中纳新生命的跃动,“反感那份沉重,精神的压抑,和对白人精神导向的顽固的抗拒”[3](159)。这是劳伦斯以主人公凯特的身份表达对以追求生命之灵性为标志的鹰蛇运动的支持态度,也是对西方文明的绝望。他推崇的是灵与肉相结合的独立灵魂,这就是墨西哥原始生命的伟大。
结语
《羽蛇》作为劳伦斯“认为这部小说是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小说”[4](158),宣扬了墨西哥印第安人文化中那万有的灵性和神秘之美。“羽蛇”作为印第安古老文化中救赎人类的图腾,吸引着凯特和劳伦斯的灵魂。“羽蛇”象征着人性的救赎、血性的回归,这正是劳伦斯毕生所求:灵与肉的统一。原始的生命回归,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是劳伦斯追求的乌托邦。就像奥尔丁所述,“劳伦斯比其他人更早地认为古老的欧洲制度必然要垮掉,而且坚信自己的出路何在,知道迷失道路的尽端在这儿墨西哥”[5](349)。
参考文献:
1.Tracy, B. 1983. D.H.Lawrence and the Literature of Travel[M]. Michigan: UMI Research Press.
2.Huxley, A. 1932. The Letters of D.H.Lawrence[M]. London: Heinemann.
3.D.H劳伦斯著,朱敬仁译,2000,羽蛇[M]。北京:九州出版社。
4. 弗兰克·克墨德著,1986,劳伦斯[M]胡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理查德·奥尔丁著,1998,劳伦斯传[M],黄勇民、俞宝发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关键词】: D.H劳伦斯;反殖民话语;羽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H劳伦斯对英国彻底失望而出走寻找心灵的归属。正如他所说,旅游是暗怀着某种有点荒唐的希望,走进金苹果园、披荆斩棘进入伊甸园[1](13)。西方工业文明使他的灵魂血性慢慢消失,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物质至上主义。他的精神土崩瓦解:“多么残忍,这里的世界已经到了尽头,我们要么死去要么身心自我放逐!”[2](273)在劳伦斯长篇小说《羽蛇》中,描述了主人公凯特不满西方社会而来到墨西哥找到生命之灵,反感与失望、心动与依赖到最终自愿妥协留在墨西哥的故事。小说通过西方殖民文化与墨西哥土著文化的强烈碰撞,来反射出当地人民的焦虑、挣扎,从而揭露白人“自由与民主”旗帜下的虚伪,进一步反映了劳伦斯的反殖民话语。
一、西方文明的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逐渐开始衰退。在劳伦斯《羽蛇》中,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达劳伦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欧文·利是个美国人,虽然个性善良,但“他的性格中也暗含着容忍这种现代病的成分。他容忍一切,即使收到侵犯也容忍”[3](29),因为这就是他所称之的“生活”。斗牛场中把马的眼睛蒙住而放任牛杀死马的行为,斗牛士仿佛就是殖民者,马是被殖民者,而牛则是侵略的工具。在这里,欧文是个挣扎中的失败者,他空虚没有了灵魂,“有的只是美国人的绝望”,而“信仰全都消失了”[3](32)。这就是西方人性的丧失。
欧利思太太是英国驻墨西哥大使的遗孀。劳伦斯对她家庭院的描写表现出西方殖民统治的衰退:“这里给人一种压迫感,......有着一种沉重的,已经死了的力量与美”[3](38)。这座死气沉沉的房子让人压抑、反感,而对她的描述也是高高在上的,“像个女首领,而客人好像是她的战俘”[3](51)。劳伦斯眼里的欧丽思太太已经是个毫无生气的殖民者。
新总统蒙利斯本打着拯救国家为旗号,却正如所预料的:“为了白住自己的权威,是不会在乎她曾许下什么诺言的”[3](43)。他模仿美国的物质至上主义,忽略精神灵魂的建构,只遵循物质金钱至上。西方文明下的人没有灵魂,只剩下行尸走肉的躯壳。
而鹰蛇运动领袖卡拉斯克的妻子卡洛塔是一个被西方化了的基督教徒。劳伦斯在情节安排上以基督教和羽蛇神对立起来,借别人之口揭露西方对土著人的文化殖民。而在卡拉斯克摧毁耶稣像时,卡洛塔的精神崩溃了,因为这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坍塌,于是她死去了。
二、对欧洲殖民者的无情批判
欧洲的侵略是全方面的,不但占有领土,而且控制人的精神:列车上的赤脚穷人百姓在不停地叫卖着;为了多卖一个比索尔而乞求凯特的卖鸡老汉;为了一件毡衣而努力工作两个月的艾兹盖勒......这就是墨西哥的现状。然而,墨西哥的被殖民化才是罪魁祸首。“这是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瘟疫”[3](133)。到处奔走,不择手段。正如鹰蛇运动中卡拉斯克宣称的:
他们要什么?
他们要山中的金银,
他们要海湾的石油,
他们要田里的蔗糖小麦玉米,
他们要咖啡橡胶,
他们建造厂房,
安装机器,
机器转个不停,
他们的贪婪现形[3](329)
这就是劳伦斯在墨西哥所见所感的西方文明。
再者,文本通过大量话语来表述西方的文化侵略。西方人以欧洲为中心,而其他文化都是劣等的。基督教成为影响全国的宗教,奉行西方的教义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侵略。正如朱阿娜一家“对生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意图,没有目标”[3](181),他们被西方观念洗脑。这是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象征,这种情节设置揭示了墨西哥人对生活的恐惧,他们没有精神追求,只有对西方盲从。
另一方面是劳伦斯借鹰蛇运动对基督教的讽刺主要体现在卡拉斯克与太太卡洛塔的矛盾与斗争上。卡洛塔热衷于慈善服务,但丈夫却认为这只是一种白人世界里机械而无生命的慈爱。“她的爱已不再是她人的感情自然流露了,而化成了意志性的东西;她现在用意志去爱,这正是白人世界的发展走向”[3](269)。卡拉斯克所追求的羽蛇神是在追寻那个崇拜潘神的世界、人类神秘的血脈和生命的冲动。劳伦斯认为人性中自然的东西没有了,只剩下了意志,机械的意志。正如面对着十字架上的基督与美丽的圣母玛丽亚,“人们所感到的是一种疯狂的自我毁弃、自暴自弃式的肉欲的满足”[3](354)。这是劳伦斯西方文化反殖民的强烈话语之表现。
三、墨西哥原始生命指令的推崇
首先,当凯特看到卡拉斯克那黝黑赤裸的身体时,她被迷住了。她的心突然紧缩起来,“这是一种纯粹的嫉妒,是莎洛美对施洗约翰的嫉妒”[3](238)。在经过希尤拉湖时,凯特看到那些在河里赤着身子的男人时感受到土著人神秘的美。由此想到的“她对美国人的粗俗、美国人的机械、美国人的鲁莽,简直烦透了,它们令她感到恶心”[3](121)。这些是在白人那里消失殆尽了的。
其次,凯特被卡拉斯克所代表的那种原始的血性冲动所迷住,她需要羽蛇神,因为这才是生命之源。“她需要卡拉斯克先生的安慰,和“克斯卡埃多颂歌”;这是唯一能使她逃开这个可怕的世界的东西”[3](295)。厌倦了白人世界里的机械与呆板,凯特需要能触碰到灵魂的东西,这就是墨西哥古老神的魅力之所在。
最后,以嫁给希庇阿诺为标志凯特加入了羽蛇神,她崇尚印第安文明中纳新生命的跃动,“反感那份沉重,精神的压抑,和对白人精神导向的顽固的抗拒”[3](159)。这是劳伦斯以主人公凯特的身份表达对以追求生命之灵性为标志的鹰蛇运动的支持态度,也是对西方文明的绝望。他推崇的是灵与肉相结合的独立灵魂,这就是墨西哥原始生命的伟大。
结语
《羽蛇》作为劳伦斯“认为这部小说是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小说”[4](158),宣扬了墨西哥印第安人文化中那万有的灵性和神秘之美。“羽蛇”作为印第安古老文化中救赎人类的图腾,吸引着凯特和劳伦斯的灵魂。“羽蛇”象征着人性的救赎、血性的回归,这正是劳伦斯毕生所求:灵与肉的统一。原始的生命回归,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是劳伦斯追求的乌托邦。就像奥尔丁所述,“劳伦斯比其他人更早地认为古老的欧洲制度必然要垮掉,而且坚信自己的出路何在,知道迷失道路的尽端在这儿墨西哥”[5](349)。
参考文献:
1.Tracy, B. 1983. D.H.Lawrence and the Literature of Travel[M]. Michigan: UMI Research Press.
2.Huxley, A. 1932. The Letters of D.H.Lawrence[M]. London: Heinemann.
3.D.H劳伦斯著,朱敬仁译,2000,羽蛇[M]。北京:九州出版社。
4. 弗兰克·克墨德著,1986,劳伦斯[M]胡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理查德·奥尔丁著,1998,劳伦斯传[M],黄勇民、俞宝发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