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互联网时代为推进产教融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中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重新塑造产教双方的关系,构建产教融合服务云平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将生产和教学真正融为一体。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教育辞典》的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在校内或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中华人们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该规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和个人服务的目的。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一线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岗位群的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教学实施方面,都突出职业特色,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侧重技术和技能培养,安排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校内和校外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另外,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
二、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要经过社会和企业的检验,学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的标尺。因此,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岗位相结合,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职业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项目合作、技术共享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最终达到各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产和教育活动的目的。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的有机统一。因此,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不仅是单方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而是为了整个产业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三、产教融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社会观念、行业背景和政策执行力度等原因的影响,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加上行业变化快,造成师资短缺,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完全相符。学校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缺乏吸引力。部分专业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针对性,不能和企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相对应。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部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认为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企业的收益起不了作用;二是没有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途径,对人才培养过程不关注;三是考虑管理成本、生产过程中承担风险等因素,担心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实施途径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戶、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对打破壁垒,跨界合作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特点,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
(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任何商业模式的根本目标都是让用户满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情况,不能单纯追求大而全的课程体系,而要充分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痛点。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之后,在谈校企合作的时候沟通起来比较顺畅,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容易达成一致。
本着“供需匹配”原则,与企业共建订单班、工学交替班,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成绩评定、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与企业共建共管,真正让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来引导人才培养过程。
(二)跨界融合
互联网将各行业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很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某个专业或院系,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院系直接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学校在对院系进行评价和资源调配时,需要从产教融合的大局进行考虑,集中优势力量,解决产教融合中的师资、技术、场地、资源等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是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领专业建设。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企业派员工到学校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师通过顶岗锻炼,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深入生产现场,增强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定期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把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行业新观念,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师生,推动和促进在校师生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三)搭建平台
平台为互联网时代提供驱动力,搭建平台的目的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由政府牵头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多方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招标采购、产品销售、成果转化等服务,吸引企业入驻,通过平台了解企业需求,打通学校和企业、行业协会的交流渠道,为产教融合牵线搭桥。
五、结语
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是新时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和企业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求同存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持续供应作出努力。(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8-2019年度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GS-2019-09-38)。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教育辞典》的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在校内或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中华人们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该规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和个人服务的目的。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一线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岗位群的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教学实施方面,都突出职业特色,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侧重技术和技能培养,安排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校内和校外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另外,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
二、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要经过社会和企业的检验,学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的标尺。因此,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岗位相结合,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职业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项目合作、技术共享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最终达到各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产和教育活动的目的。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的有机统一。因此,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不仅是单方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而是为了整个产业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三、产教融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社会观念、行业背景和政策执行力度等原因的影响,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加上行业变化快,造成师资短缺,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完全相符。学校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缺乏吸引力。部分专业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针对性,不能和企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相对应。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部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认为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企业的收益起不了作用;二是没有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途径,对人才培养过程不关注;三是考虑管理成本、生产过程中承担风险等因素,担心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实施途径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戶、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对打破壁垒,跨界合作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特点,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
(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任何商业模式的根本目标都是让用户满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情况,不能单纯追求大而全的课程体系,而要充分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痛点。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之后,在谈校企合作的时候沟通起来比较顺畅,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容易达成一致。
本着“供需匹配”原则,与企业共建订单班、工学交替班,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成绩评定、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与企业共建共管,真正让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来引导人才培养过程。
(二)跨界融合
互联网将各行业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很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某个专业或院系,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院系直接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学校在对院系进行评价和资源调配时,需要从产教融合的大局进行考虑,集中优势力量,解决产教融合中的师资、技术、场地、资源等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是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领专业建设。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企业派员工到学校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师通过顶岗锻炼,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深入生产现场,增强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定期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把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行业新观念,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师生,推动和促进在校师生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三)搭建平台
平台为互联网时代提供驱动力,搭建平台的目的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由政府牵头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多方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招标采购、产品销售、成果转化等服务,吸引企业入驻,通过平台了解企业需求,打通学校和企业、行业协会的交流渠道,为产教融合牵线搭桥。
五、结语
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是新时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和企业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求同存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持续供应作出努力。(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8-2019年度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GS-2019-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