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破体制束缚,引进民间资本,形成良性竞争的体育市场格局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的体育产业的澎湃景色,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被称之为“露天金矿”。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所说,体育产业是一个低碳、低排放的经济,又是服务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必然成为今年“调结构和保增长”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拥有13亿绝对人口优势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潜在的体育市场,并逐步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产业核心落后之忧
回溯历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就开始了产业化的系列改革之路。
1992年,国家体委响应中央颁布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体育产业,同时推出以足球为试点的职业化改革,打开了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大门。到了1996年,随着颁布《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体育竞赛、大众健身及体育用品市场慢慢发展起来。而1998年,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始终未能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破茧而出。
回望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这段历程,堪称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这个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忧的是一切刚刚开始,甚至有人说中国目前根本就没有体育产业。
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教授对记者表示,体育可以分为几个类别:一是人们锻炼身体,在非经营机构范围内属于非产业化:在经营机构内也有相关产业,比如瑜伽、健身房等等,称之为健康产业。二是娱乐产业,就是体育表演、赛事活动、体育传媒,包括体育产品的开发,体育明星的经纪运作。三是纯粹的体育竞技,目的是竞技要赢,而不是一种产业目标,是一种集体荣誉或者国家荣誉的追求,而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这个领域,没有什么产出,大家称之为“体育政治化”。
再说体育产业,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即有知识产权的部分,联赛、品牌、明星经济:广告、体育赞助、人才培训等称之为中间层;体育场馆、体育设备、体育用品,叫做体育制造业,以及现在休闲用品也被归纳入的体育服装业,称之为外围层。
陈少峰指出,中国这几年体育产业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主要以中间层和外围层的产业为主,包括体育制造业、场馆建设和体育传媒等等,而越是核心层越弱,甚至几乎没有国际顶尖的赛事、商业价值高的联赛,以及人才培养和明星经纪等,这种局面令人焦急。
以竞赛业来说,这是体育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职业联赛无论是竞赛水平还是产业运作水平都是目前国内联赛无法企及的。美国的职业橄榄球联盟(NFL)2006年~2011年的转播权卖出了239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而单单是“超级腕”决赛30秒的广告就达到了300万美元,而整场比赛的收入超过2亿美元……这一连串数字便是个联赛发展程度的象征,也是竞赛业迅猛发展势头的最好体现。反观国内的竞赛业,可谓是相形见绌。
据记者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相比之下,中国体育产业的贡献则只有0.7%,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主要行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
有关学者指出,中外体育产业差距巨大,美国的体育产业,如NBA、棒球等能独挡一面,而中国的乒乓球、武术等更多是以民间娱乐形态存在,产业化几乎为零。体育产业飞速的发展,也使得“露天金矿”之说日渐深入人心。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欧美人均体育消费每年300~500美元,而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每年不足100元人民币。中国有13亿人口,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有5亿人,我们人均体育消费如果达到欧美的一半,就将至少形成一个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这些数据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国务院扶持政策之机
3月24日,乍暖还寒之季,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政府将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展融资渠道,从而使得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具备相当规模。
陈少峰认为,从国家层面上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规划,表明我国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之间的观念转变已经成熟。
指导意见共明确了六大任务,分别是: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大力促进体育服务贸易和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远期潜在市场约有2万亿,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将衍生出很多消费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特别提到要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市场人士预计,体育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有体育场馆建设的上市公司以及主营为运动服装类的上市公司。
对利好政策的出台,陈少峰则强调要重点解决“体育用品业层次比较低,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虽然体育产业在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但其中制造业的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小,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他通过本刊呼吁说,中国现在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上,像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体育服装、鞋业、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确实遍地开花,但是体育用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而且以来料加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自主开发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主导性体育产品。相反,体育服务这一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有效供给却
明显不足。
那么,如何撬动尚不健全的中国体育产业衍生消费市场?如何更好地形成产业链条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呢?
陈少峰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指出,主要根源是行政控制着知识产权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主导权,高水平的联赛本来应该由企业来办,当然知识产权应该归企业所有,但一直以来相关部门把最核心的产业抓住不放,垄断经营,如何形成产业链,比如体育赛事和体育会展,企业申办就必须要行政部门审批,而且由它管辖的行业协会来主办,然后收益要上缴,如此中介服务控制,市场控制,行政也控制,产业根本谈不上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意见》明确表示要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 市场,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同时在体育企业的投融资上将给予支持。
官办体制羁绊之终
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一直处于管办不分的尴尬局面,政府一手操办的局面,大大降低了企业投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对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形成了阻碍。“行政可以指导、监管,但是不能够管办不分,所有的资源都控制,肯定要出问题的。”陈少峰忧虑之处溢于言表。
那么,如何打破体制束缚,引进民间资本,形成良性竞争的体育市场格局呢?
陈少峰认为,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首先需要改变管办不分的体制,这是基础和前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包办是行不通的道路,打造一流赛事必须以企业为发展主体,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而政府应该在其中主要扮演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角色。
此外,还需要使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其职能。而国内的体育协会大多属于官办组织,一般按照体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行业管理,包括运营体育赛事。陈少峰认为,这也属于行政垄断,即“行政垄断市场”,一样属于计划体制。他指出,这次意见提出鼓励企业承办商业性的赛事,意思就是要把行政管制的部分缩小,把多数的赛事商业化,包括打造高水平的联赛,支持俱乐部上市,才能形成龙头企业,才能去整合资源,才能进行国际的并购,最终形成有实力的集团。
《意见》几乎包含了体育产业改革的方方面面,然而,下一步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所在。落实的一个配套的条件就是要改革现在的体育行政管理,迫于对改革困难的担忧,目前市场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的状态。
陈少峰认为,改革的困难体现在它的“惯性”上,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因而解决之道亦在于根源上。
第一,观念定位要转变。政府部门把市场和行政目标看成对立面,而不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思想观念没有转变,显然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在国外体育市场化发达的地方,国家球队的竞技水平自然就高,比如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因而没必要非用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的目标。
第二,管理方式上要转变。以足球为例,从头到脚都属于行政包办。政府部门真正应该做的是三类管理:一是行政管理,主要是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当然要扶持一部分竞技的项目;二是行业协会要有作为,但是不要归属在行政体系,使之回归到民间化的组织;三是赛事应该市场化,中超联赛应该是各个俱乐部作为股东的组织。这里面有两类企业,包括联赛的公司和俱乐部,它们都应该归属于市场。
这样即可形成多元互补的局面,凡是利用民间资源的就归民间,需要政府管制就归政府,三方面属于互动的关系。“如果选拔国际比赛的运动员,完全可以在联赛的环节来选择,不用养着一个足球队,对于政府也节约了大量的财政。所以,政府要放开竞争,市场化程度提高之后,才会产生人才,减少腐败,这样才能形成市场化的游戏规则,才会产生核心层的俱乐部和联赛企业。”陈少峰向记者陈述了这一问题的要害所在。
如今,人们迫切看到高水平的联赛,希望足球联赛在国际上有所进取,但是行政包办了这么多年,成绩越来越倒退。所以,原有的举国体制已经不适应娱乐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能再看成纯粹以财政投入拿金牌为目的的体育。即使要实施举国体制,也应当坚持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国家激励方式,而不是包办的方式。
意见出台之后要如何去实施,对于体制改革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恐怕需要进一步的配套政策,毕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国家为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专门成立各个省市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体育产业也需要成立一个体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此,我建议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来策划和推动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事宜,以此牵头带动此项改革。”陈少峰最后建议说。
值得欣慰的是,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针影响,《指导意见》出台以后,民间很多资金“蠢蠢欲动”,已经开始转向体育产业进行投资。据消息人士透露,一部分私募基金的资金包括一些房地产企业以及煤老板等等,已经在参与或者即将参与这些俱乐部的投资。
有理由相信,绿色、低碳、环保的体育产业,将在不久的未来大放异彩。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的体育产业的澎湃景色,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被称之为“露天金矿”。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所说,体育产业是一个低碳、低排放的经济,又是服务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必然成为今年“调结构和保增长”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拥有13亿绝对人口优势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潜在的体育市场,并逐步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产业核心落后之忧
回溯历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就开始了产业化的系列改革之路。
1992年,国家体委响应中央颁布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体育产业,同时推出以足球为试点的职业化改革,打开了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大门。到了1996年,随着颁布《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体育竞赛、大众健身及体育用品市场慢慢发展起来。而1998年,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始终未能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破茧而出。
回望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这段历程,堪称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这个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忧的是一切刚刚开始,甚至有人说中国目前根本就没有体育产业。
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教授对记者表示,体育可以分为几个类别:一是人们锻炼身体,在非经营机构范围内属于非产业化:在经营机构内也有相关产业,比如瑜伽、健身房等等,称之为健康产业。二是娱乐产业,就是体育表演、赛事活动、体育传媒,包括体育产品的开发,体育明星的经纪运作。三是纯粹的体育竞技,目的是竞技要赢,而不是一种产业目标,是一种集体荣誉或者国家荣誉的追求,而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这个领域,没有什么产出,大家称之为“体育政治化”。
再说体育产业,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即有知识产权的部分,联赛、品牌、明星经济:广告、体育赞助、人才培训等称之为中间层;体育场馆、体育设备、体育用品,叫做体育制造业,以及现在休闲用品也被归纳入的体育服装业,称之为外围层。
陈少峰指出,中国这几年体育产业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主要以中间层和外围层的产业为主,包括体育制造业、场馆建设和体育传媒等等,而越是核心层越弱,甚至几乎没有国际顶尖的赛事、商业价值高的联赛,以及人才培养和明星经纪等,这种局面令人焦急。
以竞赛业来说,这是体育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职业联赛无论是竞赛水平还是产业运作水平都是目前国内联赛无法企及的。美国的职业橄榄球联盟(NFL)2006年~2011年的转播权卖出了239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而单单是“超级腕”决赛30秒的广告就达到了300万美元,而整场比赛的收入超过2亿美元……这一连串数字便是个联赛发展程度的象征,也是竞赛业迅猛发展势头的最好体现。反观国内的竞赛业,可谓是相形见绌。
据记者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相比之下,中国体育产业的贡献则只有0.7%,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主要行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
有关学者指出,中外体育产业差距巨大,美国的体育产业,如NBA、棒球等能独挡一面,而中国的乒乓球、武术等更多是以民间娱乐形态存在,产业化几乎为零。体育产业飞速的发展,也使得“露天金矿”之说日渐深入人心。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欧美人均体育消费每年300~500美元,而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每年不足100元人民币。中国有13亿人口,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有5亿人,我们人均体育消费如果达到欧美的一半,就将至少形成一个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这些数据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国务院扶持政策之机
3月24日,乍暖还寒之季,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政府将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展融资渠道,从而使得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具备相当规模。
陈少峰认为,从国家层面上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规划,表明我国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之间的观念转变已经成熟。
指导意见共明确了六大任务,分别是: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大力促进体育服务贸易和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远期潜在市场约有2万亿,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将衍生出很多消费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特别提到要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市场人士预计,体育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有体育场馆建设的上市公司以及主营为运动服装类的上市公司。
对利好政策的出台,陈少峰则强调要重点解决“体育用品业层次比较低,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虽然体育产业在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但其中制造业的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小,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他通过本刊呼吁说,中国现在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上,像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体育服装、鞋业、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确实遍地开花,但是体育用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而且以来料加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自主开发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主导性体育产品。相反,体育服务这一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有效供给却
明显不足。
那么,如何撬动尚不健全的中国体育产业衍生消费市场?如何更好地形成产业链条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呢?
陈少峰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指出,主要根源是行政控制着知识产权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主导权,高水平的联赛本来应该由企业来办,当然知识产权应该归企业所有,但一直以来相关部门把最核心的产业抓住不放,垄断经营,如何形成产业链,比如体育赛事和体育会展,企业申办就必须要行政部门审批,而且由它管辖的行业协会来主办,然后收益要上缴,如此中介服务控制,市场控制,行政也控制,产业根本谈不上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意见》明确表示要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 市场,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同时在体育企业的投融资上将给予支持。
官办体制羁绊之终
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一直处于管办不分的尴尬局面,政府一手操办的局面,大大降低了企业投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对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形成了阻碍。“行政可以指导、监管,但是不能够管办不分,所有的资源都控制,肯定要出问题的。”陈少峰忧虑之处溢于言表。
那么,如何打破体制束缚,引进民间资本,形成良性竞争的体育市场格局呢?
陈少峰认为,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首先需要改变管办不分的体制,这是基础和前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包办是行不通的道路,打造一流赛事必须以企业为发展主体,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而政府应该在其中主要扮演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角色。
此外,还需要使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其职能。而国内的体育协会大多属于官办组织,一般按照体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行业管理,包括运营体育赛事。陈少峰认为,这也属于行政垄断,即“行政垄断市场”,一样属于计划体制。他指出,这次意见提出鼓励企业承办商业性的赛事,意思就是要把行政管制的部分缩小,把多数的赛事商业化,包括打造高水平的联赛,支持俱乐部上市,才能形成龙头企业,才能去整合资源,才能进行国际的并购,最终形成有实力的集团。
《意见》几乎包含了体育产业改革的方方面面,然而,下一步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所在。落实的一个配套的条件就是要改革现在的体育行政管理,迫于对改革困难的担忧,目前市场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的状态。
陈少峰认为,改革的困难体现在它的“惯性”上,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因而解决之道亦在于根源上。
第一,观念定位要转变。政府部门把市场和行政目标看成对立面,而不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思想观念没有转变,显然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在国外体育市场化发达的地方,国家球队的竞技水平自然就高,比如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因而没必要非用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的目标。
第二,管理方式上要转变。以足球为例,从头到脚都属于行政包办。政府部门真正应该做的是三类管理:一是行政管理,主要是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当然要扶持一部分竞技的项目;二是行业协会要有作为,但是不要归属在行政体系,使之回归到民间化的组织;三是赛事应该市场化,中超联赛应该是各个俱乐部作为股东的组织。这里面有两类企业,包括联赛的公司和俱乐部,它们都应该归属于市场。
这样即可形成多元互补的局面,凡是利用民间资源的就归民间,需要政府管制就归政府,三方面属于互动的关系。“如果选拔国际比赛的运动员,完全可以在联赛的环节来选择,不用养着一个足球队,对于政府也节约了大量的财政。所以,政府要放开竞争,市场化程度提高之后,才会产生人才,减少腐败,这样才能形成市场化的游戏规则,才会产生核心层的俱乐部和联赛企业。”陈少峰向记者陈述了这一问题的要害所在。
如今,人们迫切看到高水平的联赛,希望足球联赛在国际上有所进取,但是行政包办了这么多年,成绩越来越倒退。所以,原有的举国体制已经不适应娱乐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能再看成纯粹以财政投入拿金牌为目的的体育。即使要实施举国体制,也应当坚持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国家激励方式,而不是包办的方式。
意见出台之后要如何去实施,对于体制改革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恐怕需要进一步的配套政策,毕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国家为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专门成立各个省市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体育产业也需要成立一个体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此,我建议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来策划和推动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事宜,以此牵头带动此项改革。”陈少峰最后建议说。
值得欣慰的是,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针影响,《指导意见》出台以后,民间很多资金“蠢蠢欲动”,已经开始转向体育产业进行投资。据消息人士透露,一部分私募基金的资金包括一些房地产企业以及煤老板等等,已经在参与或者即将参与这些俱乐部的投资。
有理由相信,绿色、低碳、环保的体育产业,将在不久的未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