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多媒体 少数民族地区 古诗词教学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从诗经汉赋到魏晋文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汉语阅读、理解、思考和辨析能力较弱,加之古诗词自身特征(作品背景、词语多义、语法繁杂等),古诗词教学陷入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课堂广泛运用,把抽象化为具体,无声变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古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开辟出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一、多媒体的“画面美”
古诗词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但由于文化差异和人生阅历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对古诗词所展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难以理解,加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常走“作者介绍—齐读两遍—解释一遍—齐读结束—要求背诵”的套路,把优秀的古诗词往往教学得“面目可憎”,导致学生厌学心理普遍,教学效率低下。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空洞说教和抽象讲析,巧妙运用多媒体充分再现与作品意境相应的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更容易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从而真切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
例如,姜夔的《扬州慢》就包含了丰富的可感信息:破败的城池、倾颓的屋宇、苍茫的暮色、冷寂的二十四桥等,勾勒出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如此刻骨的苍凉,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难以体会到个中情怀,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故此我根据词意用PowerPoint精心制作了具有中国风味道的多媒体课件,以淡化的雪后古扬州为底图,背景音乐选用古筝曲《汉宫秋月》,一唱三叹,如泣如诉。画面上:风吹落叶,雪映长街,一袭青衫的姜夔牵着瘦马,孤独地行走在凋敝破败的街头,人烟萧索,市井冷落,远处,一行寒鸦缓缓飞翔……这时,我再辅以自己事先制作好的解说词的音频:“金兵南侵后已十来年,但扬州依然残垣断壁,破败荒凉。姜夔抚今追昔,悲从中来,于是自度声律,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败的哀思……”古老经典的诗词同具体可感的画面联系起来,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触景生情,推景及人,把时代的悲苦与作者的境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词中实现了与词人情感的共鸣。
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多媒体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则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感悟过程。为了消除这种误区,我遵循少数民族学生爱画、爱美、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认真领会诗意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古诗词配上相应的图画。如教学《声声慢》时,我让学生回顾《大宋提刑官》中宋代女性的服饰与民宅的特征,再结合这首词的意境,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绘图软件作画,并上传到我的邮箱中。课堂上,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画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并配上文本与音乐,《声声慢》这首词就在学生的画中灵动起来,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横生。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二、多媒体的“音乐美”
易中天先生曾说,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词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遨游天地,穿越古今,由声入情,由情入境,感受文字的精妙,触摸诗词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
现代有许多作曲家为古诗词谱过曲,如何占豪作曲的《别亦难》(词即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梁弘志作曲的《但愿人长久》(词即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谭健常作曲的《几多愁》(词即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完美融入了现代潮流元素而深受人们喜爱,广为传唱。在教学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我先从百度视频下载了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V,运用“暴风影音”为学生播放,屏幕上: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歌曲古典优美,脍炙人口,让学生惊喜地感受到古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很快和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一节课结束后,班里的学生基本都会哼唱这首歌,自然也能完整地背诵整首词了。学生在歌唱中记忆,在歌唱中感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将古诗词中的情感化为优美的旋律,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达到耳听其音,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脑映其像,心生其境的艺术效果。如教学柳永《雨霖铃》时,为表现这首词的浓浓离愁,我配以古筝曲《送别》,旋律的寂寥伤感,极好地衬托出这首词的意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北宋时期晓风残月下的杨柳岸边。
三、多媒体的“字体美”
汉字是最难书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汉语和提高汉语能力的基础。灵活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丰富汉字表现形式,彰显汉字艺术魅力,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书法与诗词历来关系密切,两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对不同意境的古诗词,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楷书大气沉稳,隶书凝重端庄,草书狂放不羁,行楷优雅灵动,魏碑古朴厚重……教学柳永《望海潮》时,我以一轮明月映照十里荷花、一叶小舟划开淡淡涟漪为背景,诗句设置为竖排的米白色方正启体简体,再用CorelDRAW12制作一枚落款印章,虚实相衬,渲染出一幅色彩淡雅的国画。片头采用毛笔一笔一划书写“望海潮”三字的动画,充满诗情画意,古韵流淌,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书法的艺术魅力。而教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让学生以此词的意境制作一组幻灯片,以淡化的岳家军大破金军画面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的草檀斋毛泽东字体,配以雄浑的琵琶乐曲,呈现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磅礴的气势。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从诗经汉赋到魏晋文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汉语阅读、理解、思考和辨析能力较弱,加之古诗词自身特征(作品背景、词语多义、语法繁杂等),古诗词教学陷入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课堂广泛运用,把抽象化为具体,无声变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古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开辟出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一、多媒体的“画面美”
古诗词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但由于文化差异和人生阅历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对古诗词所展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难以理解,加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常走“作者介绍—齐读两遍—解释一遍—齐读结束—要求背诵”的套路,把优秀的古诗词往往教学得“面目可憎”,导致学生厌学心理普遍,教学效率低下。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空洞说教和抽象讲析,巧妙运用多媒体充分再现与作品意境相应的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更容易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从而真切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
例如,姜夔的《扬州慢》就包含了丰富的可感信息:破败的城池、倾颓的屋宇、苍茫的暮色、冷寂的二十四桥等,勾勒出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如此刻骨的苍凉,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难以体会到个中情怀,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故此我根据词意用PowerPoint精心制作了具有中国风味道的多媒体课件,以淡化的雪后古扬州为底图,背景音乐选用古筝曲《汉宫秋月》,一唱三叹,如泣如诉。画面上:风吹落叶,雪映长街,一袭青衫的姜夔牵着瘦马,孤独地行走在凋敝破败的街头,人烟萧索,市井冷落,远处,一行寒鸦缓缓飞翔……这时,我再辅以自己事先制作好的解说词的音频:“金兵南侵后已十来年,但扬州依然残垣断壁,破败荒凉。姜夔抚今追昔,悲从中来,于是自度声律,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败的哀思……”古老经典的诗词同具体可感的画面联系起来,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触景生情,推景及人,把时代的悲苦与作者的境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词中实现了与词人情感的共鸣。
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多媒体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则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感悟过程。为了消除这种误区,我遵循少数民族学生爱画、爱美、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认真领会诗意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古诗词配上相应的图画。如教学《声声慢》时,我让学生回顾《大宋提刑官》中宋代女性的服饰与民宅的特征,再结合这首词的意境,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绘图软件作画,并上传到我的邮箱中。课堂上,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画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并配上文本与音乐,《声声慢》这首词就在学生的画中灵动起来,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横生。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二、多媒体的“音乐美”
易中天先生曾说,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词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遨游天地,穿越古今,由声入情,由情入境,感受文字的精妙,触摸诗词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
现代有许多作曲家为古诗词谱过曲,如何占豪作曲的《别亦难》(词即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梁弘志作曲的《但愿人长久》(词即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谭健常作曲的《几多愁》(词即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完美融入了现代潮流元素而深受人们喜爱,广为传唱。在教学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我先从百度视频下载了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V,运用“暴风影音”为学生播放,屏幕上: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歌曲古典优美,脍炙人口,让学生惊喜地感受到古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很快和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一节课结束后,班里的学生基本都会哼唱这首歌,自然也能完整地背诵整首词了。学生在歌唱中记忆,在歌唱中感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将古诗词中的情感化为优美的旋律,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达到耳听其音,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脑映其像,心生其境的艺术效果。如教学柳永《雨霖铃》时,为表现这首词的浓浓离愁,我配以古筝曲《送别》,旋律的寂寥伤感,极好地衬托出这首词的意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北宋时期晓风残月下的杨柳岸边。
三、多媒体的“字体美”
汉字是最难书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汉语和提高汉语能力的基础。灵活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丰富汉字表现形式,彰显汉字艺术魅力,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书法与诗词历来关系密切,两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对不同意境的古诗词,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楷书大气沉稳,隶书凝重端庄,草书狂放不羁,行楷优雅灵动,魏碑古朴厚重……教学柳永《望海潮》时,我以一轮明月映照十里荷花、一叶小舟划开淡淡涟漪为背景,诗句设置为竖排的米白色方正启体简体,再用CorelDRAW12制作一枚落款印章,虚实相衬,渲染出一幅色彩淡雅的国画。片头采用毛笔一笔一划书写“望海潮”三字的动画,充满诗情画意,古韵流淌,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书法的艺术魅力。而教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让学生以此词的意境制作一组幻灯片,以淡化的岳家军大破金军画面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的草檀斋毛泽东字体,配以雄浑的琵琶乐曲,呈现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磅礴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