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相互理解吧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辩证统一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要培养学生很好的思想品德,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有赖于各个方面、各种条件的有机配合,但其先决条件则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我认为师生相互理解是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其理由有:
  第一,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在于他是否说得动听,而在于他做得怎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丘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青少年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被学生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身作则,做到以身立教,使自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仿效的楷模。
  第二,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唤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品德情感。学生的品德情感受在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就是说它是学生的品德认识在内部升华为品德信念,在外部转化为品德行为的纽带和桥梁,所谓品德情感简言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时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他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反之则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因此,在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提高品德认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然而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一些学生认为我们同老师之间一般没有情感或感情不深,有时把心理话说给老师听,老师则认为我们太复杂,于是只好自已忍着不跟老师说,这就表明学生对老师不理解,老师也对学生缺乏理解,由于这种互不理解使得师生之间情感上不能共鸣,学生缺少了情感受这个中介因素,自然就难以很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品德知识和行为规范,更难以将其付诸于行动,所以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唤起情感共鸣。
  第三,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排除学生在品德认识上的意义障碍,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品德认识,学生品德认识在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先导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成为学生品德行为的动机;可以给学生以明确的品德行为标准;可以使学生据此去选择一定的品德行为方式;还可以使学生以此去评价自已和他人的品德行为。所以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品德规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而辨别和评价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能力,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学生并非都能接受,有时甚至还会表现出不以为然及至对抗的态度,显然德育工作中一旦出现了这种意义障碍,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学生没有正确的品德认识作先导,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品德上的认识障碍主要是由于师生互不理解造成的,那么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防止和排除意义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地。
  那么,师生之间怎样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呢?
  首先要热爱学生。“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能忽视爱的作用,老师的爱是除父母爱以外世界上又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架起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老师给学生真挚的爱,学生才能时刻感受到关怀和期待,才能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他们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因此必须用自已的爱感染感受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礼。
  其次,老师要理解学生。如果说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那么老师就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品德情感的培养,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是否具有爱心,是否采取了多种方式与途径,是否既注意到其广度的发展,又注意到其深度的发展,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主要方面是否作出了坚持不懈地努力,是否善于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以身作则,且有示范效应。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前提,而良好的工作关系又可以推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而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和关系。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之间的这此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那么就不愁建立不起良好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就自然会情感融洽、相互理解、互相配合,从而也就不愁不能产生最佳的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因而没有“相互理解”的德育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关键则在于老师必须首先理解学生,显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为了把青少年一代真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老师和学校之间必须达到一种和谐的相互信任和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沟通。
  让我们相互理解吧!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
期刊
当前,掀起一股对于高效课堂的探索,我自从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围绕着“高效”是否等于“有效性”的话题。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而言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与觉悟,让师生达到“双赢”,形成一种互动并能体现学生为主体,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利用有限教学资源,极力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期刊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大都感觉初中历史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除了一部分同学积极回应老师,剩下的同学都沉默不语,缺少生机活力,所以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历史课的气氛,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历史漫画在历史课堂中有着不错的教学效果。  有学者曾提出漫画具有以下几个适于历史教学的优点:“第一,简洁直观的表现,漫
期刊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学生以学为主,其绝大部分的时间均在课堂渡过,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但是,由于受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虽不断改革,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记忆显现思维为主,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仍以教材为教学的唯一凭借,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于半步,围绕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
期刊
三角函数是新课标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灵活地借助数学思想解题,往往可以避免复杂的运算,优化解题过程,降低解题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实例介绍三角函数中蕴涵的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函数思想  英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他周围,进行充分地综合
期刊
一出生,孩子的思维世界是一张白纸,如何在白纸上添上色彩,使其五彩纷呈,需要爸妈与幼儿园的老师为他们调色,着色与添画。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生活的丰富与在园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思考问题时逐渐从单一到多维,从集中到发散,从狭义到广义,其思考能力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特别在三至六岁期间,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不受约束的,同一个问题,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找到不同的答案。根
期刊
2011年以来,我县的初中和小学开始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改革,课改宛如唐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下,蒙山高效课堂改革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课堂的高效性的定义  课堂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
期刊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卓
期刊
曾经,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曾经,我们一味地把学生抱在怀里,捧在手里,使他们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的意识。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前的
期刊
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灵活多变”是数学的最大特点,而变化最主要体现在变解法和变题目,这两方面运用得当,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谈谈巧妙变化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巧变题目解法  常规教学乃至高考,都特别强调“通法通解”,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应用基础知识的体现,比较实用,相对容易理解。然而,“通法通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