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本科艺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一直沿袭着传统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坚持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应长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工作室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力求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相关艺术设计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增强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创收双赢,即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探索出一条实践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实践育人 工作室制度 创收双赢
一、实践育人与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现状
工作室教育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很多工艺美术专家都曾在著名画家、雕塑家的个人工作室学习,从而近距离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艺术大师的熏陶。德国国立包豪斯学院由学校设立工作室并进行指导,其有别于传统的师徒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该意见中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敏锐地提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特质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以创新为根本,积极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在实践中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双高人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教学经验纷纷开设了教师工作室,但在实地调研和访谈后发现,大多院校的工作室功能单一,教育质量低,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起到凸显和推广教师本身业务素質的作用,而在实践育人方面明显不足,对学院长期发展和学生毕业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认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情况下,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将工作室制度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巧妙结合,力求走出一条全新的实践育人途径。
二、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创新进取。工作室教育制度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尊重艺术设计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不再拘泥于教室内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采取工作室乃至企业工作现场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的新方法。节省了学校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创新,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创造力,技术能力更强,更符合现代企业对高知人才的需求。
2.创收双赢。工作室由社会企业提供商业化项目,贴近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在校就能方便快捷地体验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生产的要求,达到快速成长、创新实践的目的。而企业则利用学校的资源,扩大在业内的影响力,从而拓展项目来源,聘请教师和学生真实参与艺术设计项目,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在学生毕业前就可接触到优秀学生,吸引优质人才。从而通过工作室制度达到了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
3.精细化工作。在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上,工作室制度有绝对性优势。首先,工作室往往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当学生思想不太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时,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解决生活困难,调适心理状态。其次,工作室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架起了桥梁,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学生进而对老师更加信服,敞开心扉与老师分享思想上的成长,学习上的成绩,生活上的感受,信任二字会为学生一切成就的取得奠定基础。
三、工作室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工作室教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发展成熟是必然的。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与传统理工科、文科专业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教学方法不能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应紧跟社会的实时需求,走在艺术创新的前沿。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学校若只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将如空中楼阁一般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技能授课,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这就催生出一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制度。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核心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地区、行业、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校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业务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到企业进行实习,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参加实际生产过程,接触社会高端艺术设计师,在走出校门前就与社会接轨,实现校园—社会的无缝交接。笔者由此总结归纳了一系列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方法:
1.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研究课题和指导,同时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化发展,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提升专业技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艺术设计上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2.工作室要与校外诸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实时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除旧革新走在时代前沿。
3.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实践的引导者、鼓励者,推行课题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企业要求进行自主创新,提供给学生校外实习单位的实习机会,参评学年奖学金给予加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给知名企业就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吴利锋.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建设[J].设计,2013(2).
[3]吴永江,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4]王临坤.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5).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GZXS1256.
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课题批准号JGLX14009.
关键词:实践育人 工作室制度 创收双赢
一、实践育人与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现状
工作室教育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很多工艺美术专家都曾在著名画家、雕塑家的个人工作室学习,从而近距离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艺术大师的熏陶。德国国立包豪斯学院由学校设立工作室并进行指导,其有别于传统的师徒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该意见中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敏锐地提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特质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以创新为根本,积极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在实践中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双高人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教学经验纷纷开设了教师工作室,但在实地调研和访谈后发现,大多院校的工作室功能单一,教育质量低,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起到凸显和推广教师本身业务素質的作用,而在实践育人方面明显不足,对学院长期发展和学生毕业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认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情况下,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将工作室制度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巧妙结合,力求走出一条全新的实践育人途径。
二、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创新进取。工作室教育制度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尊重艺术设计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不再拘泥于教室内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采取工作室乃至企业工作现场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的新方法。节省了学校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创新,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创造力,技术能力更强,更符合现代企业对高知人才的需求。
2.创收双赢。工作室由社会企业提供商业化项目,贴近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在校就能方便快捷地体验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生产的要求,达到快速成长、创新实践的目的。而企业则利用学校的资源,扩大在业内的影响力,从而拓展项目来源,聘请教师和学生真实参与艺术设计项目,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在学生毕业前就可接触到优秀学生,吸引优质人才。从而通过工作室制度达到了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
3.精细化工作。在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上,工作室制度有绝对性优势。首先,工作室往往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当学生思想不太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时,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解决生活困难,调适心理状态。其次,工作室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架起了桥梁,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学生进而对老师更加信服,敞开心扉与老师分享思想上的成长,学习上的成绩,生活上的感受,信任二字会为学生一切成就的取得奠定基础。
三、工作室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工作室教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发展成熟是必然的。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与传统理工科、文科专业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教学方法不能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应紧跟社会的实时需求,走在艺术创新的前沿。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学校若只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将如空中楼阁一般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技能授课,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这就催生出一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制度。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核心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地区、行业、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校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业务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到企业进行实习,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参加实际生产过程,接触社会高端艺术设计师,在走出校门前就与社会接轨,实现校园—社会的无缝交接。笔者由此总结归纳了一系列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方法:
1.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研究课题和指导,同时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化发展,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提升专业技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艺术设计上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2.工作室要与校外诸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实时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除旧革新走在时代前沿。
3.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实践的引导者、鼓励者,推行课题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企业要求进行自主创新,提供给学生校外实习单位的实习机会,参评学年奖学金给予加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给知名企业就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吴利锋.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建设[J].设计,2013(2).
[3]吴永江,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4]王临坤.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5).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GZXS1256.
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课题批准号JGLX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