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本文借鉴网格“网聚、维格、协同、共享”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提出依据,揭示了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动态监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精准研判机制和预防反馈机制四位一体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旨在有效遏制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网格 预警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教社政[20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社政[2005]1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做好心理疏导,还要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突发性心理问题。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较多,谢中清从健全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营造校园文化四方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陈利民、马辽宁和王波提出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加强专业教师的咨询和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工作之中、发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的作用以及后勤服务的及时帮助和反馈五方面。张俐、刘波等认为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关注负性思维、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的预警效应。曹盈提出全体筛查、四级预警的预警机制和宣传、教育、活动和咨询四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张敏等构建了一种集认知、情感和行为为一体的三维危机干预模式,建立了自下而上的五级预警机制。这些文献的研究重点基本上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心理健康預警机制,相互间缺乏持续性与关联性,更鲜有从大数据背景下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管理原理来研究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网格计算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旨在聚合资源,划分维格,实现心理健康的无缝隙预警。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构建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提出。网格(Grid)是继互联网以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领域兴起的崭新应用技术,其产生是为了实现让人们像使用水和电一样方便、快捷地获取和使用计算和信息资源的目标。正如Ian Foster所言,网格所关注的是在动态、多机构的虚拟组织中协调资源共享和协同解决问题,其关键是在一组参与节点(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中协商资源共享和管理,并利用协商得到的资源池共同解决问题。网格既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它体现的是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即聚合资源,划分维格,实现无缝隙管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以精细化网格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学业、情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为内容,以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以动态监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精准研判机制和预防反馈机制为手段,旨在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现精细化和无缝隙管理,实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机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机理,它借鉴网格“网聚、维格、协同、共享”的思想,用“网”聚合分散在不同主体(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信息资源,用“格”划分并标记心理健康信息资源的属性与特点,再根据心理健康临界点与数值进行精准定位、精准研判、沟通协调与反馈监控。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设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包括动态监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精准研判机制和预防反馈机制,机制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元联动有效整合和协调各流程的职责功能,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性治理效应。
3.1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五位一体的监控预警管理。宿舍舍友间相互关注心理状况,舍长组织宿舍成员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心理健康状况和突发事件反馈给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建立每周心理健康汇报制度,班级心理委员每周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学生的心理状态或突发事件,把濒临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反映给辅导员。此外,辅导员多参加学生活动,深入走访学生宿舍,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谈心谈话,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心理咨询老师根据二级学院反馈的心理健康情况,应迅速向校领导及心理咨询中心通报。动态监测机制能够将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精细化、无缝化管理,及时精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3.2沟通协调机制。根据监测上报的信息数据,辅导员采用合适的方式和当事人、与其关系友好的同学和家长进行约谈,了解当事人家庭背景、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初步判断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初步确定预警预防方案。若辅导员层面未能解决,可转至心理咨询中心,由校心理咨询老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谈心谈话。若确定当事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能属于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则在学生工作处的支持与配合下对当事人进行观察与转诊,建议当事人到医院就诊。
3.3精准研判机制。根据与当事人谈心谈话的深入了解和言行举止的深入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与判断,精确判断当事人的问题性质与严重程度,制定预防治疗方案。若发现已处理危机状态的当事人时,应迅速反映给校领导,并启动应急预警方案。
3.4联合督查机制。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五位一体,多元联动,对当事人进行帮扶、照顾、鼓励与支持,将其心理状态和活动行为进行监督与反馈,反馈信息做成纸质记录,以备保存。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实现路径
1.建立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包括所有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资料、心理测试评估结果及其相关素材。建立心理健康信息档案需要遵循动态性和持续性原则,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持续更新信息档案。此外,辅导员要做好谈心谈话记录,将其做成纸质版或电子版进行备案,以便日后动态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走势。
2.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教社政[20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確指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建议每学期定期举办针对辅导员、心理委员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大力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技能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鼓励学工人员积极申报心理健康课题。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3.开展心理健康通识课程。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当增加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开设《心理与生活》、《基础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商与人际关系》等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4.增加心理健康专题活动。从学校的层面,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影片;从学生组织的层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学生活动,如针对学生开展的学术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等。
5.营造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积极扩大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宣传范围和力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和途径,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谢中清.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2]陈利民, 马辽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预警机制的建立[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12).
[3]王波.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预警机制的建立[J]. 学位与研究生研究, 2007(9).
[4]张俐, 刘波, 刘云波, 王晓霞, 张霞. 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预警模式研究[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4(3).
[5]曹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警干预研究[J]. 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 2015(4).
[6]张敏, 连灵, 傅博娜.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应对策略与预警机制的构建[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10).
[7]Foster I, Kesselman C. 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125.
作者简介:洪丽华(1989—),女,广东佛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智慧治理、公共服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社会服务领域的行政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编号:S-SFD20150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网格 预警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教社政[20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社政[2005]1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做好心理疏导,还要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突发性心理问题。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较多,谢中清从健全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营造校园文化四方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陈利民、马辽宁和王波提出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加强专业教师的咨询和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工作之中、发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的作用以及后勤服务的及时帮助和反馈五方面。张俐、刘波等认为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关注负性思维、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的预警效应。曹盈提出全体筛查、四级预警的预警机制和宣传、教育、活动和咨询四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张敏等构建了一种集认知、情感和行为为一体的三维危机干预模式,建立了自下而上的五级预警机制。这些文献的研究重点基本上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心理健康預警机制,相互间缺乏持续性与关联性,更鲜有从大数据背景下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管理原理来研究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网格计算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旨在聚合资源,划分维格,实现心理健康的无缝隙预警。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构建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提出。网格(Grid)是继互联网以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领域兴起的崭新应用技术,其产生是为了实现让人们像使用水和电一样方便、快捷地获取和使用计算和信息资源的目标。正如Ian Foster所言,网格所关注的是在动态、多机构的虚拟组织中协调资源共享和协同解决问题,其关键是在一组参与节点(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中协商资源共享和管理,并利用协商得到的资源池共同解决问题。网格既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它体现的是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即聚合资源,划分维格,实现无缝隙管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以精细化网格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学业、情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为内容,以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以动态监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精准研判机制和预防反馈机制为手段,旨在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现精细化和无缝隙管理,实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机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机理,它借鉴网格“网聚、维格、协同、共享”的思想,用“网”聚合分散在不同主体(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信息资源,用“格”划分并标记心理健康信息资源的属性与特点,再根据心理健康临界点与数值进行精准定位、精准研判、沟通协调与反馈监控。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设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包括动态监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精准研判机制和预防反馈机制,机制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元联动有效整合和协调各流程的职责功能,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性治理效应。
3.1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五位一体的监控预警管理。宿舍舍友间相互关注心理状况,舍长组织宿舍成员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心理健康状况和突发事件反馈给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建立每周心理健康汇报制度,班级心理委员每周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学生的心理状态或突发事件,把濒临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反映给辅导员。此外,辅导员多参加学生活动,深入走访学生宿舍,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谈心谈话,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心理咨询老师根据二级学院反馈的心理健康情况,应迅速向校领导及心理咨询中心通报。动态监测机制能够将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精细化、无缝化管理,及时精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3.2沟通协调机制。根据监测上报的信息数据,辅导员采用合适的方式和当事人、与其关系友好的同学和家长进行约谈,了解当事人家庭背景、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初步判断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初步确定预警预防方案。若辅导员层面未能解决,可转至心理咨询中心,由校心理咨询老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谈心谈话。若确定当事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能属于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则在学生工作处的支持与配合下对当事人进行观察与转诊,建议当事人到医院就诊。
3.3精准研判机制。根据与当事人谈心谈话的深入了解和言行举止的深入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与判断,精确判断当事人的问题性质与严重程度,制定预防治疗方案。若发现已处理危机状态的当事人时,应迅速反映给校领导,并启动应急预警方案。
3.4联合督查机制。宿舍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五位一体,多元联动,对当事人进行帮扶、照顾、鼓励与支持,将其心理状态和活动行为进行监督与反馈,反馈信息做成纸质记录,以备保存。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实现路径
1.建立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包括所有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资料、心理测试评估结果及其相关素材。建立心理健康信息档案需要遵循动态性和持续性原则,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持续更新信息档案。此外,辅导员要做好谈心谈话记录,将其做成纸质版或电子版进行备案,以便日后动态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走势。
2.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教社政[20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確指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建议每学期定期举办针对辅导员、心理委员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大力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技能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鼓励学工人员积极申报心理健康课题。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3.开展心理健康通识课程。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当增加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开设《心理与生活》、《基础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商与人际关系》等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4.增加心理健康专题活动。从学校的层面,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影片;从学生组织的层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学生活动,如针对学生开展的学术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等。
5.营造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积极扩大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宣传范围和力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和途径,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谢中清.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2]陈利民, 马辽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预警机制的建立[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12).
[3]王波.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预警机制的建立[J]. 学位与研究生研究, 2007(9).
[4]张俐, 刘波, 刘云波, 王晓霞, 张霞. 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预警模式研究[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4(3).
[5]曹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警干预研究[J]. 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 2015(4).
[6]张敏, 连灵, 傅博娜.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应对策略与预警机制的构建[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10).
[7]Foster I, Kesselman C. 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125.
作者简介:洪丽华(1989—),女,广东佛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智慧治理、公共服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社会服务领域的行政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编号:S-SFD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