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声乐界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范畴的定义常常不够精确。这类作品在国内高规格的演唱中的运用已有苏醒之势,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挖掘还远远不够。本文针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国内声乐教学中掣肘的主要原因进行解读并提出若干看法。
在声乐演唱以及声乐教学中,意大利古典聲乐作品通常是指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这两个时期中意大利的声乐室内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都具有克制中不乏激情、精简中不乏细致的音乐风格特点。这与之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毫不掩饰的直白和极致夸张的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可如今放眼世界的古典音乐中的声乐艺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演绎与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以及学术领域。而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声乐作品的价值和受重视程度已逐步下滑,甚至沦为声乐学习者眼中的“配菜”。
一、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年来,国内的声乐学术领域以及演唱领域都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逐步表现出了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规格较高、学术根基较深的音乐会中,“早期作品”都会受到音乐家的青睐并且以正确的方式被演绎和传播。虽然大众对“早期作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却有一现象仍旧是其发挥价值的障碍,即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只在高规格的音乐会中被高水平的音乐家演绎,而未能获得声乐初学者的青睐。相比于这些“早期作品”,初学者更愿意去听或去唱托斯蒂、库尔蒂斯或是雷斯庀基的作品。当然对作品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声乐初学者的声音塑造来说,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而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于声乐初级阶段的训练则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尽可能地发挥出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并且让这些作品获得声乐学习者内心的认同感,是每一位声乐教学者都要思考、研究并为之付出实践的课题。导致初级声乐学习者不主动接触和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歌曲选择范围的局限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基础声乐教学中,真正被广泛利用的属于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这一范畴的歌曲只有20首左右。由于声部的限制,其中能够提供给每一个声部进行学习和演唱的曲目只有12首左右。同时,这类歌曲通常比较短小。曲目数量的局限加上每首作品的精简导致声乐教师和学习者都容易对这类作品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便有放弃这一时期作品的情况发生。因此,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国内被人熟知的曲目还需大量扩充,要让更多的优秀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被大众所熟知并广泛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二、初探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以卡契尼的《不朽的眼睛》为例
朱利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45-1618)是16-17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他不仅是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也是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创始人之一。他所作的歌曲集《新音乐》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艺术歌曲集,对于在1600年前后兴起的单旋律音乐的巩固和传播贡献颇多。可是,在他众多的优秀歌曲作品中,只有一首《Amarilli》在国内教学中被反复演唱。这说明《Amarilli》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正确声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内声乐教学中选曲的单一性。下面将引入卡契尼的另一首作品《Occhi immortali》(《不朽的眼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不朽的眼睛》出自卡契尼的艺术歌曲集《新音乐》,这是一首结构简洁的一部曲式的歌曲。
(一)歌词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一段式歌曲。同样的旋律配上7段不同的歌词,充分展现出“歌词是歌曲最重要的载体,音乐服从于歌词”的时代思想。每一段歌词都在缓慢平和中娓娓道来。虽然歌词内容较多,每一段的情绪也各异,但词曲家巧妙地运用了顶真的表现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感情连接起来,同时也把歌中的故事做了详尽描述。七段歌词虽然都共用同一段旋律,但是歌曲的情绪则是在逐段累积与推进的: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从踌躇满志到壮心不已再到心灰意冷。这对演唱者有着很高的要求,需在同样的旋律中利用强弱的对比、速度的把握以及语气的变化来达到词曲家的意图。同时,演唱者还需抓住每一段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着重描绘,如第一段中的:第一句,immortali(不朽的)、第二句的splendore(辉煌)、第三句的fiamme(火焰)以及第四句的mio core(我的心)。第四段中的:第一句的possenti(强有力的);第二句的morire(死亡);第三句的lucenti(闪光的)和第四句的elire(仇恨)。再比如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的giorno(白天)、第二句的pianti(哭泣声)、第三句的fiamma(火焰)以及最后一句的sospiri(叹息声)。每一次关键词的表达都需要演唱者保持清晰准确。
(二)音域,旋律走向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典型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旋律典雅优美,让人过耳难忘。同时,它的旋律结构短小精悍,每段均仅由三个乐句,共八个小节完成。在旋律走向和节奏安排方面,它也体现出了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一贯特质:走向平稳且节奏平缓适中。整曲的音域为七度且没有大跨度的跳跃,最大的跨度为纯五度,出现在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的连接处。除此之外,每一个乐句行进过程中都保持了相当缓和的状态。整曲为4/3拍,这使歌曲在平稳进行中又不失音乐向前的律动性。歌词虽然总体较多,但在节奏的稳步推进中使得每一个词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让演唱者得以从容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演唱中必须抓住4/3拍强弱弱的律动惯性,因为每个小节的强拍都是歌词中关键词的逻辑重音。只有在演唱中准确表达出每一个关键词的逻辑重音,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以及作曲家创作的初衷才能较为准确地呈现出来。
(三)伴奏
卡契尼是早期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建立者和传播者。通奏低音这种在当时看来很新鲜的织体的特征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音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这一特点在《不朽的眼睛》中也能寻寻觅到踪迹:钢琴的左手部分(低声部)以单音为主并且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声部旋律;低声部的旋律走向与高音声部(人声)遥相呼应,以主调的属音为基础始终保持着两个声部互相依托的关系;低声部节奏的变化以高声部的走向为依据。
以上三个特质使得低音声部成为整曲中仅次于旋律声部的第二重要的声部。它衬托而不露头,独立却又紧紧跟随,让作品的基本思路瞬间立体起来。由于巴洛克时期对通奏低音的运用,中间声部的排列组合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版本。例如,意大利出版协会1919年出版的《卡契尼:新音乐》第12卷中的版本与世界音乐公司1961出版的《十七八世纪的意大利歌曲》人声和钢琴的版本相比,中间声部就简单清澈一些。而越接近近期出版的版本则对中间声部有了更多的干预。
三、结语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是在早期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是举世公认的,它为全世界无数歌唱家在发声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它那优美典雅的旋律、短小精悍的结构布局、丰富多彩的母音转换以及极致安宁的通奏低音都始终督促着演唱者发出自己最纯净美丽的声音。身处一个不断努力吸收、渴望学习纯正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东方国度,人们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福泽每一位热爱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歌者。
(湖南信息学院)
在声乐演唱以及声乐教学中,意大利古典聲乐作品通常是指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这两个时期中意大利的声乐室内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都具有克制中不乏激情、精简中不乏细致的音乐风格特点。这与之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毫不掩饰的直白和极致夸张的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可如今放眼世界的古典音乐中的声乐艺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演绎与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以及学术领域。而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声乐作品的价值和受重视程度已逐步下滑,甚至沦为声乐学习者眼中的“配菜”。
一、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年来,国内的声乐学术领域以及演唱领域都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逐步表现出了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规格较高、学术根基较深的音乐会中,“早期作品”都会受到音乐家的青睐并且以正确的方式被演绎和传播。虽然大众对“早期作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却有一现象仍旧是其发挥价值的障碍,即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只在高规格的音乐会中被高水平的音乐家演绎,而未能获得声乐初学者的青睐。相比于这些“早期作品”,初学者更愿意去听或去唱托斯蒂、库尔蒂斯或是雷斯庀基的作品。当然对作品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声乐初学者的声音塑造来说,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而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于声乐初级阶段的训练则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尽可能地发挥出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并且让这些作品获得声乐学习者内心的认同感,是每一位声乐教学者都要思考、研究并为之付出实践的课题。导致初级声乐学习者不主动接触和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歌曲选择范围的局限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基础声乐教学中,真正被广泛利用的属于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这一范畴的歌曲只有20首左右。由于声部的限制,其中能够提供给每一个声部进行学习和演唱的曲目只有12首左右。同时,这类歌曲通常比较短小。曲目数量的局限加上每首作品的精简导致声乐教师和学习者都容易对这类作品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便有放弃这一时期作品的情况发生。因此,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国内被人熟知的曲目还需大量扩充,要让更多的优秀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被大众所熟知并广泛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二、初探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以卡契尼的《不朽的眼睛》为例
朱利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45-1618)是16-17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他不仅是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也是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创始人之一。他所作的歌曲集《新音乐》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艺术歌曲集,对于在1600年前后兴起的单旋律音乐的巩固和传播贡献颇多。可是,在他众多的优秀歌曲作品中,只有一首《Amarilli》在国内教学中被反复演唱。这说明《Amarilli》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正确声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内声乐教学中选曲的单一性。下面将引入卡契尼的另一首作品《Occhi immortali》(《不朽的眼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不朽的眼睛》出自卡契尼的艺术歌曲集《新音乐》,这是一首结构简洁的一部曲式的歌曲。
(一)歌词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一段式歌曲。同样的旋律配上7段不同的歌词,充分展现出“歌词是歌曲最重要的载体,音乐服从于歌词”的时代思想。每一段歌词都在缓慢平和中娓娓道来。虽然歌词内容较多,每一段的情绪也各异,但词曲家巧妙地运用了顶真的表现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感情连接起来,同时也把歌中的故事做了详尽描述。七段歌词虽然都共用同一段旋律,但是歌曲的情绪则是在逐段累积与推进的: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从踌躇满志到壮心不已再到心灰意冷。这对演唱者有着很高的要求,需在同样的旋律中利用强弱的对比、速度的把握以及语气的变化来达到词曲家的意图。同时,演唱者还需抓住每一段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着重描绘,如第一段中的:第一句,immortali(不朽的)、第二句的splendore(辉煌)、第三句的fiamme(火焰)以及第四句的mio core(我的心)。第四段中的:第一句的possenti(强有力的);第二句的morire(死亡);第三句的lucenti(闪光的)和第四句的elire(仇恨)。再比如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的giorno(白天)、第二句的pianti(哭泣声)、第三句的fiamma(火焰)以及最后一句的sospiri(叹息声)。每一次关键词的表达都需要演唱者保持清晰准确。
(二)音域,旋律走向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典型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旋律典雅优美,让人过耳难忘。同时,它的旋律结构短小精悍,每段均仅由三个乐句,共八个小节完成。在旋律走向和节奏安排方面,它也体现出了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一贯特质:走向平稳且节奏平缓适中。整曲的音域为七度且没有大跨度的跳跃,最大的跨度为纯五度,出现在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的连接处。除此之外,每一个乐句行进过程中都保持了相当缓和的状态。整曲为4/3拍,这使歌曲在平稳进行中又不失音乐向前的律动性。歌词虽然总体较多,但在节奏的稳步推进中使得每一个词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让演唱者得以从容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演唱中必须抓住4/3拍强弱弱的律动惯性,因为每个小节的强拍都是歌词中关键词的逻辑重音。只有在演唱中准确表达出每一个关键词的逻辑重音,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以及作曲家创作的初衷才能较为准确地呈现出来。
(三)伴奏
卡契尼是早期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建立者和传播者。通奏低音这种在当时看来很新鲜的织体的特征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音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这一特点在《不朽的眼睛》中也能寻寻觅到踪迹:钢琴的左手部分(低声部)以单音为主并且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声部旋律;低声部的旋律走向与高音声部(人声)遥相呼应,以主调的属音为基础始终保持着两个声部互相依托的关系;低声部节奏的变化以高声部的走向为依据。
以上三个特质使得低音声部成为整曲中仅次于旋律声部的第二重要的声部。它衬托而不露头,独立却又紧紧跟随,让作品的基本思路瞬间立体起来。由于巴洛克时期对通奏低音的运用,中间声部的排列组合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版本。例如,意大利出版协会1919年出版的《卡契尼:新音乐》第12卷中的版本与世界音乐公司1961出版的《十七八世纪的意大利歌曲》人声和钢琴的版本相比,中间声部就简单清澈一些。而越接近近期出版的版本则对中间声部有了更多的干预。
三、结语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是在早期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是举世公认的,它为全世界无数歌唱家在发声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它那优美典雅的旋律、短小精悍的结构布局、丰富多彩的母音转换以及极致安宁的通奏低音都始终督促着演唱者发出自己最纯净美丽的声音。身处一个不断努力吸收、渴望学习纯正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东方国度,人们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福泽每一位热爱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歌者。
(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