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之初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caiho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声乐界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范畴的定义常常不够精确。这类作品在国内高规格的演唱中的运用已有苏醒之势,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挖掘还远远不够。本文针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国内声乐教学中掣肘的主要原因进行解读并提出若干看法。
  在声乐演唱以及声乐教学中,意大利古典聲乐作品通常是指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这两个时期中意大利的声乐室内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都具有克制中不乏激情、精简中不乏细致的音乐风格特点。这与之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毫不掩饰的直白和极致夸张的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可如今放眼世界的古典音乐中的声乐艺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演绎与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以及学术领域。而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声乐作品的价值和受重视程度已逐步下滑,甚至沦为声乐学习者眼中的“配菜”。
  一、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年来,国内的声乐学术领域以及演唱领域都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逐步表现出了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规格较高、学术根基较深的音乐会中,“早期作品”都会受到音乐家的青睐并且以正确的方式被演绎和传播。虽然大众对“早期作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却有一现象仍旧是其发挥价值的障碍,即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只在高规格的音乐会中被高水平的音乐家演绎,而未能获得声乐初学者的青睐。相比于这些“早期作品”,初学者更愿意去听或去唱托斯蒂、库尔蒂斯或是雷斯庀基的作品。当然对作品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声乐初学者的声音塑造来说,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而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于声乐初级阶段的训练则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尽可能地发挥出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并且让这些作品获得声乐学习者内心的认同感,是每一位声乐教学者都要思考、研究并为之付出实践的课题。导致初级声乐学习者不主动接触和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歌曲选择范围的局限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基础声乐教学中,真正被广泛利用的属于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这一范畴的歌曲只有20首左右。由于声部的限制,其中能够提供给每一个声部进行学习和演唱的曲目只有12首左右。同时,这类歌曲通常比较短小。曲目数量的局限加上每首作品的精简导致声乐教师和学习者都容易对这类作品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便有放弃这一时期作品的情况发生。因此,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国内被人熟知的曲目还需大量扩充,要让更多的优秀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被大众所熟知并广泛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二、初探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以卡契尼的《不朽的眼睛》为例
  朱利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45-1618)是16-17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他不仅是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也是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创始人之一。他所作的歌曲集《新音乐》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艺术歌曲集,对于在1600年前后兴起的单旋律音乐的巩固和传播贡献颇多。可是,在他众多的优秀歌曲作品中,只有一首《Amarilli》在国内教学中被反复演唱。这说明《Amarilli》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正确声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内声乐教学中选曲的单一性。下面将引入卡契尼的另一首作品《Occhi immortali》(《不朽的眼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不朽的眼睛》出自卡契尼的艺术歌曲集《新音乐》,这是一首结构简洁的一部曲式的歌曲。
  (一)歌词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一段式歌曲。同样的旋律配上7段不同的歌词,充分展现出“歌词是歌曲最重要的载体,音乐服从于歌词”的时代思想。每一段歌词都在缓慢平和中娓娓道来。虽然歌词内容较多,每一段的情绪也各异,但词曲家巧妙地运用了顶真的表现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感情连接起来,同时也把歌中的故事做了详尽描述。七段歌词虽然都共用同一段旋律,但是歌曲的情绪则是在逐段累积与推进的: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从踌躇满志到壮心不已再到心灰意冷。这对演唱者有着很高的要求,需在同样的旋律中利用强弱的对比、速度的把握以及语气的变化来达到词曲家的意图。同时,演唱者还需抓住每一段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着重描绘,如第一段中的:第一句,immortali(不朽的)、第二句的splendore(辉煌)、第三句的fiamme(火焰)以及第四句的mio core(我的心)。第四段中的:第一句的possenti(强有力的);第二句的morire(死亡);第三句的lucenti(闪光的)和第四句的elire(仇恨)。再比如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的giorno(白天)、第二句的pianti(哭泣声)、第三句的fiamma(火焰)以及最后一句的sospiri(叹息声)。每一次关键词的表达都需要演唱者保持清晰准确。
  (二)音域,旋律走向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典型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旋律典雅优美,让人过耳难忘。同时,它的旋律结构短小精悍,每段均仅由三个乐句,共八个小节完成。在旋律走向和节奏安排方面,它也体现出了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一贯特质:走向平稳且节奏平缓适中。整曲的音域为七度且没有大跨度的跳跃,最大的跨度为纯五度,出现在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的连接处。除此之外,每一个乐句行进过程中都保持了相当缓和的状态。整曲为4/3拍,这使歌曲在平稳进行中又不失音乐向前的律动性。歌词虽然总体较多,但在节奏的稳步推进中使得每一个词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让演唱者得以从容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演唱中必须抓住4/3拍强弱弱的律动惯性,因为每个小节的强拍都是歌词中关键词的逻辑重音。只有在演唱中准确表达出每一个关键词的逻辑重音,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以及作曲家创作的初衷才能较为准确地呈现出来。
  (三)伴奏
  卡契尼是早期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建立者和传播者。通奏低音这种在当时看来很新鲜的织体的特征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音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这一特点在《不朽的眼睛》中也能寻寻觅到踪迹:钢琴的左手部分(低声部)以单音为主并且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声部旋律;低声部的旋律走向与高音声部(人声)遥相呼应,以主调的属音为基础始终保持着两个声部互相依托的关系;低声部节奏的变化以高声部的走向为依据。
  以上三个特质使得低音声部成为整曲中仅次于旋律声部的第二重要的声部。它衬托而不露头,独立却又紧紧跟随,让作品的基本思路瞬间立体起来。由于巴洛克时期对通奏低音的运用,中间声部的排列组合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版本。例如,意大利出版协会1919年出版的《卡契尼:新音乐》第12卷中的版本与世界音乐公司1961出版的《十七八世纪的意大利歌曲》人声和钢琴的版本相比,中间声部就简单清澈一些。而越接近近期出版的版本则对中间声部有了更多的干预。
  三、结语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是在早期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是举世公认的,它为全世界无数歌唱家在发声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它那优美典雅的旋律、短小精悍的结构布局、丰富多彩的母音转换以及极致安宁的通奏低音都始终督促着演唱者发出自己最纯净美丽的声音。身处一个不断努力吸收、渴望学习纯正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东方国度,人们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福泽每一位热爱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歌者。
  (湖南信息学院)
其他文献
工业文明是人类探索与改造世界的伟大成果,人们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助力下建立了人工的第二自然界。随着晚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到来,人类行为表现出过度贪婪的倾向,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人与自然共生,进行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设计,这将是现代设计观念的溯源式回归。  人类通过创物活动建立了“第二自然界”,体现了人类在追求生存质量时显现出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建造房屋、交通工具等生活设施显示自身的不
期刊
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得宣扬宗教观念的巴洛克文学登上文学舞台,巴洛克文学作为西方17世纪的重要文学思潮,实质上是宗教统治下的文学最后的光彩绽放。小说《痴儿西木传》作为巴洛克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尽管贯穿全书的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但是宗教崇拜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西木始终无法逃离宗教对他的操控。无论是懵懂时期因为隐士的教诲而皈依宗教,还是小说最后西木因厌恶现世而选择宗教作为归宿,他对宗教的信仰皆不
期刊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作品,于1922年出版。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乔伊斯采用不同寻常的写作方法,使用极为诡谲的手法,展现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时中发生的事,一个小时为一章,最后一章只有前后两个标点符号,以其新奇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将从作品意识流手法对现代作家的创作启示、乔伊斯和主人公的爱国情感对现代人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重读《尤利西斯》的原因。  《尤利西斯》来源于古希
期刊
当五四的热潮渐渐散去,民生凋敝的社会里充斥的是消沉的青年与军阀的战火,此时,《新青年》团体解散,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闹得满城风雨,这一切的社会矛盾让鲁迅坠入了郁结、苦闷的海洋。这本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的散文诗集,几乎把鲁迅彼时所有隐晦的情绪都一一吐露,让人们看见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形象的鲁迅以及他所说的“所有的哲学”。  钱理群老人说,“《野草》里有最不遮蔽的鲁迅”。他的众多作品里有诸多写作对象,
期刊
《五朵金花》中有非常多吸引人的元素,如浪漫的爱情、美丽的风光、动人的歌声以及欢快活泼的气氛,还有充满误会的巧合与情节的安排,五朵金花个个形象鲜明,有血有肉。《五朵金花》作为一部早期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中国电影,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本片在完成政治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时代真善美的表达。在五朵金花中,人们不会觉得这些形象虚无缥缈,而会觉得这些形象就生活在自己身边,这样的融入生活本就说明了电影人物的深
期刊
《艺术》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的代表作,作者结合自己对艺术独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观点“艺术的本质属性乃是有意味的形式”,阐述了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社会、艺术创造与自由等问题。本文对克莱夫·贝尔《艺术》进行简单分析,并深入研究了第四章(基督教坡段)。  在解釋了贝尔所认为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什么之后,笔者发现,贝尔对基督教艺术中的梳理可以追溯到贝尔的
期刊
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艺术观点认为,作家创作的目的在于给人益处、快乐和对生活有所帮助。古今中外,诸多优秀的励志文学作品皆符合“寓教于乐”的艺术水准,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中国当代文学也不乏很多优秀的励志小说。本文试以中国当代小说《青春之歌》与《杜拉拉升职记》为例,解读这两篇作品中林道静和杜拉拉的经历传递给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学习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艺术和女性独立等优
期刊
由刘半农作于1920年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20世纪白话文运动兴起后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关于此诗的意涵,学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言爱国,二说相思,历来围绕着“她”的具体对象意为何物展开论述。对此,本文援引布拉克墨尔的“姿势语”相关理论,从具体文本出发,尝试对全诗做出在“她”之外的解读。此种研究方法有利于引导研究者从新的角度认识该诗,对诗歌意象做出新的评判,挖掘新的诗意,为研究者解读同类型诗歌提供另
期刊
器乐音乐演奏的声腔化艺术,是由我国著名胡琴演奏家、教育家闵惠芬先生在2006年“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二胡与胡琴音乐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之观点。从闵惠芬先生提出这个观点至今,它已经成为二胡乃至胡琴演奏艺术领域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胡琴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产物,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的联系,当代二胡演奏和创作的发展是热烈而兴盛的,其流变和发展的速度成为中国弓弦乐器历史上最为快速和繁
期刊
日本茶道的本土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同化期,这一时期茶道随着佛教东传进入日本,日本贵族对茶器的态度表现为全盘接受;第二个时期为分化期,日本本国人逐渐对茶器渗入本土审美特征;第三个时期为成熟期,即是日本茶道精神的独立期,日本茶道精神的独立可以从茶器审美中反映出来;此后,本土茶道精神进一步独立发展而成就其繁荣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前面三个阶段,即探索至千礼休时期的茶道为止。  日本的茶道渊源来自于中国,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