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不断发展,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被日益重视起来。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功能与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参考数据采集平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实现在统一平台上对高职院校资源进行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平台
  
  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并已建立起了不同功能的管理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在建立了这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
  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时间、投入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别,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校的教务管理或人事管理系统大多都是不相同的。
  同一层次的高职院校,都建立起了以满足教学和管理需要的平台或系统,但由于这些系统建立的标准或技术是各不相同的,各应用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因此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共享、流通和访问。另外,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一些数据可能会出现重复统计,或统计口径不一,造成学校领导无法把握这些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由此可见,各高职院校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部门资源共享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内部间的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2.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指导
  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建设管理系统时,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或选择市场的软件。因此,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管理平台的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的支持等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标准。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
  (2)各高职院校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
  各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没有制定一个详细的长期规划,各部门对于本部门所需要使用的管理系统分别进行建设,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一般也无法承担这么艰巨的任务,所以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也大多都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但购买的系统一般都缺乏后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发商也不会对其进行长期的维护,更不可能对学校提出的新需求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软件。这就导致了各部门的资源不能互通和共享,学校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率日益降低。
  
  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
  
  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包含有教学服务功能、科研服务功能、管理服务功能,包括办公自动化,教务、学生、人事、财务、设备等等各种管理子系统,各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对信息有着共享的要求。首先,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个系统里就能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的信息,有利于领导对学校数据的总体把握和宏观决策,实现了对学校资源的统一管理,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各个系统或部门自身,也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方便了各系领导了解其他系的发展和建设情况,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本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学校快速稳步发展。
  
  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功能模块
  
  高职评估新方案自开始实施起,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每学年须按要求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数据采集平台从九个大项,36个子表格对学校全方位的信息进行采集,落实和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同时,这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方面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重要途径。
  现行的数据采集平台分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单机版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发,采用了Excel文件和VBA技术,具有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功能。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上报时采用此单机版上报,但单机版在采集数据时不能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及时共享。而网络版则是由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自行开发的校内B/S版,旨在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提供友好的平台(以下所说的数据采集平台均为网络版),对某项新产生的数据能及时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
  数据采集平台分为基本信息、院校领导等(如图1所示)九大项内容,在填完这九大项内容后,通过“状态数据汇总”按钮,实现对学校的生均数、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办学经费情况、招生与就业情况数据的统计汇总。
  数据采集平台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各高职院校安排一个专门负责数据采集平台填报部门,填报部门首先要确定全校教师的身份,把全院教师的教工号、姓名、教师类别、所属教研室等汇总在一张电子表格里,将其导入数据库完成数据采集平台的教师信息初始化;第二,进入数据采集平台将所有老师的权限进行设定,设定不同身份的老师填写和浏览不同表格;第三,全院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工号和密码进入数据采集平台,填写相应表格;第四,各职能部门、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表格进行初步审核;第五,填报部门对数据采集平台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审核;第六,学院领导对数据进行最后审核把关;最后,填报部门把网络版数据导出,再导入单机版数据采集平台里上报。
  
  数据采集平台的应用与功能
  
  1.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资源共享
  数据采集平台涉及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数据。各职能部门都会安排一个专门填报数据的信息采集员,对本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填报。各信息采集员和教师通过填报相关信息,实现了学校内部资源在数据采集平台上共享,每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都成为了全校的公共信息资源,易于全校资源的流通和汇总。
  2.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校际的资源共享
  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评估新方案的要求,数据采集平台必须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教育部和其他高职院校可从网上迅速了解该高职院校的即时情况。同时,由于数据采集平台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了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标准,所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可对比性都大大增强,因此,通过网络实现了各校际资源共享与交流。
  3.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不同权限的人浏览不同的信息
  初始化教师的教工号和密码后,再进入数据采集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老师所属的权限进行设置,使其所填写和浏览表格不一样。比如:专任教师就只能填写“师资队伍”表格里的6.1“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情况”、“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三个表格;人事处处长如果是校内兼课人员,可填写“师资队伍”表格里的6.2的“校内兼课人员基本情况”、“校内兼课人员授课情况”、“校内兼课人员其他情况”三个表格,并可浏览师资队伍的所有信息,学院领导可浏览学院的全部信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权限的设置,实现了不同职能的老师浏览不同的信息,各取所需,易于维护与管理。
  4.数据采集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
  
  数据采集平台对每个表格都具有汇总功能,并在10“状态数据汇总”一栏里,通过点击状态数据汇总按钮,就会对学校的生均数、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办学经费情况、招生与就业情况的一些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分析功能。通过对学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使领导能直接而便捷地从数据采集平台中获取学校的主要信息和总体情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数据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启示
  
  1.转变管理思路,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管理系统
  数据采集平台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等三个文件进行设计的,涵盖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信息。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给各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使信息资源自发的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流动,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及时更新学校数据,实现动态化管理
  数据采集平台汇聚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从平台就能反映了学校的现状。这要求学校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都要及时的输进平台,方便了学院领导和部门领导了解学校当前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所在点和差距,进行改进。因此,各高职院校对所发生的数据要及时进行更新,真正做到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柳军,李彦武.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5)
  [2]叶汝军,贾新民,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5)
  [3]宋海振,冯一龙.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05)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奇怪问题,假如人类从来就不曾、或者将来也不会发明出真空管或者电子管之类的元件,那么计算机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人類世界中?笔者自己的答案是:会。即便没有真空管或电子管,人类最终也会找到其他替代材料,因为大自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逻辑语言来写就的,而纷繁表象背后的本质可能很简单。
2014年3月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估计应该是高考模式要改革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性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性人才的高考要分开。  虽然技能和学术两种人才招考模式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公布,但是围绕这个话题的探讨声已不绝于耳。在
● 引言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博以其新颖性、开放性、交互性、创造性吸引着大批的人群,由于信息更新及时和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微博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  ● 高校微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为寻求标新立异,导致信息的病毒性传播;二是一些不实
摘要:视频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教学软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合理地应用视频技术也成为提高教学软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规范幼儿英语》DVD教学软件为例,探讨教学软件中视频编辑的关键环节与制作方法。  关键词:教学软件;视频编辑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针对教学软件开发的研究日渐深入,其中视频的编辑制作是教学软件开发的重要内容,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视频按信号的性质可分为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教育。蒋鸣和教授在2013年第11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闭幕式上的《新一代技术支持的教学革命》报告中提到:“现代社会的学习趋于‘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与草根化’。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NOC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草根精神,是教师自己的嘉年华。”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也在努力寻找着发展的方向和提升的舞台。  多年来
常听到有人抱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对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宁愿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也不愿意去享受阅读的乐趣。但是,一本好书的价值永远是不能替代的,而读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与心灵契合的旅程。  大体说来,信息技术教师读书,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一种吃快餐式的读法;二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读,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网页制作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六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对一个网站网页的分析,让学生具体了解构成网页的各种要素、基本结构,掌握并收集整理素材,学会用最基本的网页制作工具,最终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制作,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复习课中
摘要: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重点对微课教学课堂特征、教师行为选择及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展。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教学行为;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8-0093-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然而,大部分教师教学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要做到“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如何去转,转成什么方式,如何运用这种方式,仍是一种困惑。那么,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从目标上讲,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从内容上讲,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从方法上讲,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技术上讲,以粉笔、圆规、直尺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实践与尝试。    发挥技术优势创设动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反思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