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策略是重点研究“如何教”一类的问题,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有助于最优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工作方式。教学模式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不应停留在模式的表面层次,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模式的具体构成和相关的细节问题。侧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学生水平、知识内容等诸方面探讨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及其内容。
一、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
(1)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那些对促进学生形成教育水平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知识点(也称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
(2)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如从“摩尔”概念到有关摩尔的综合计算),必须注意横向迁移(如从化学平衡计算到电离平衡计算),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
(3)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4)认知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教什么,考什么。
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化学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
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但是,隐藏在共性背后的特性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常见的知识障碍,因而切不可忽视。
3、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
1、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申,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2、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两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
1、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
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
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总之,完成某种简单的教学任务可能只需用到一种具体策略,而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则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化学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
一、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
(1)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那些对促进学生形成教育水平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知识点(也称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
(2)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如从“摩尔”概念到有关摩尔的综合计算),必须注意横向迁移(如从化学平衡计算到电离平衡计算),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
(3)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4)认知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教什么,考什么。
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化学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
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但是,隐藏在共性背后的特性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常见的知识障碍,因而切不可忽视。
3、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
1、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申,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2、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两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
1、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
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
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总之,完成某种简单的教学任务可能只需用到一种具体策略,而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则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化学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