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粒种子播撒在土壤里,它需要汲取营养,需要沐浴阳光,需要雨露滋润,良好的培育条件,才能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一名学生也同样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而培植良好的育人环境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植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我学区确定了以创设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的课题研究,在全学区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在“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发展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突出“小课堂大社会,小活动大目标,小激励高追求,小事情树形象”的“四小意识”,以寓教于乐的有效活动方式,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逐步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中,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对于学校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日常行为做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师应把握时机,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点点滴滴进行锤炼,使之成为自觉的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
一、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学校就是要学会生存,懂得如何高质量地生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点滴做起,每一个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自觉遵守并主动适应学校的作息制度,形成生活规律;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荤素搭配,少吃零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为人处事的学问,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
一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是情商高低的表现。机智做人、灵活处事的人无论在何处都会受到欢迎;反之,将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为人处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贵在坚持,贵在反思。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群体,在这里,会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也会产生许多矛盾。要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掌握人际关系准则,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让同学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人际交往中要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教育学生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学生的安全、健康,是其成长、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牵动着家长的心、社会的心。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安全日活动、团队安全活动,结合学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伤害预防教育。
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学习习惯范围很广,包括课前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复习、应试、自学等方面的习惯。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切实可行,计划详细具体;做事有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有目标,有计划,做起事来就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每次课前应进行必要的预习,了解内容,思考重点,找出问题,以便能有准备地进课堂。要培养学生未雨绸缪的良好习惯,强调事事有准备、时时有准备,课堂上认真观察、思考、操作、探索,积极投入其中,学会举一反三。
五、老师自觉做学生的楷模,加强习惯的源头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时时刻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才能教育培养出有好习惯的下一代。老师本人具有良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成为学生模仿的导向标,让学生有行可照。老师的良好习惯还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学生的行为具有向师性,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老师们要率先养成良好习惯,去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全校老师、同学人人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那我们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学习和工作,不是件快乐的事吗?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多动脑子,多想办法,从教师的教育职能、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队伍及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探索养成教育的规律,形成全方位的联动模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学校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拓、创新,学校的管理就能够上一个台阶。
对于学校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日常行为做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师应把握时机,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点点滴滴进行锤炼,使之成为自觉的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
一、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学校就是要学会生存,懂得如何高质量地生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点滴做起,每一个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自觉遵守并主动适应学校的作息制度,形成生活规律;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荤素搭配,少吃零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为人处事的学问,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
一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是情商高低的表现。机智做人、灵活处事的人无论在何处都会受到欢迎;反之,将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为人处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贵在坚持,贵在反思。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群体,在这里,会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也会产生许多矛盾。要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掌握人际关系准则,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让同学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人际交往中要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教育学生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学生的安全、健康,是其成长、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牵动着家长的心、社会的心。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安全日活动、团队安全活动,结合学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伤害预防教育。
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学习习惯范围很广,包括课前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复习、应试、自学等方面的习惯。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切实可行,计划详细具体;做事有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有目标,有计划,做起事来就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每次课前应进行必要的预习,了解内容,思考重点,找出问题,以便能有准备地进课堂。要培养学生未雨绸缪的良好习惯,强调事事有准备、时时有准备,课堂上认真观察、思考、操作、探索,积极投入其中,学会举一反三。
五、老师自觉做学生的楷模,加强习惯的源头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时时刻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才能教育培养出有好习惯的下一代。老师本人具有良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成为学生模仿的导向标,让学生有行可照。老师的良好习惯还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学生的行为具有向师性,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老师们要率先养成良好习惯,去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全校老师、同学人人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那我们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学习和工作,不是件快乐的事吗?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多动脑子,多想办法,从教师的教育职能、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队伍及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探索养成教育的规律,形成全方位的联动模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学校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拓、创新,学校的管理就能够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