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倡导和贯彻多年的“减负”理念将正式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当下学生负担过重、全民教育焦虑的局面。
  “双减”政策背后的逻辑旨归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是国家对学生健康成长、家长负担减轻以及教育本质回归多重期望的重要回应。
  其一,学生健康成长的吁求。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重大。然而,沉重的学业负担却透支着中小学生的童年幸福,他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需要正被那些“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所替代。繁重的学业负担助长了制度化学习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占有,剥夺了学生对合理闲暇时间自主支配的权利,造成学生童年生活活力的日渐缺失,最终趋离于烂漫多彩的童年生活。从童年立场来看,有效减轻学生在制度化学习生活中的学业负担,营造宽松适宜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其二,家长负担减轻的期盼。繁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家长带来困扰。一方面,家长需要间接承受来自学校的作业负担。“帮孩子批改作业”“抓孩子背诵”,这些本该由教师在学校完成的任务被转嫁到家长身上。面对超负荷的作业总量,有些家长不仅要从头到尾的“陪学”“监督”,甚至需要亲自上场“重温旧业”,才能解答孩子的问题,这无疑过度消耗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引发家校关系的不和谐。另一方面,家长还要承担高昂的校外教育支出,不少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公司发布的《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显示,38.8%的受访家庭用于子女校外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0%~30%。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的推动下,大搞焦虑营销,挑动家长的焦虑情绪,把本该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的补课班、兴趣班发展为“全民培训”,已经到了必须严格治理的地步。
  其三,育人为本的本质回归。“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当下的教育现实饱受诟病:社会机构把教育视为“生意”经营,学生成了“商品”,商业化运作将教育的育人使命置于尴尬境地;大量学校忙于成批地制造各种“做题家”,繁重学业覆压之下的学生被不断形塑成“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件”。这显然不是教育的初衷。事实上,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教育需要反思,更需要探寻回归“育人为本”的路径。“双减”政策的推行,提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的诸多措施,无疑是对“育人为本”的最好呼应。
  “双减”背景下学校面临的挑战
  对学校教育而言,“双减”政策的出台将改变现有的教育秩序,它既是推动学校教育主导权回归的机遇,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是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教育培训的畸形发展固然受到了资本运作等因素的推动,但不可否认,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上讲,不同层次的学生(培优、补弱或巩固)至少在形式上能够在校外机构中寻求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甚至是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双减”政策的出台,首要工作重点就是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意味着,今后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活动将被全面整顿,甚至被全面禁止。于是,学生部分正当的“补课”需求势必无法通过校外学科培训这一途径实现。如何有效缓解学生“双减”之后的“补课后遗症”,填补校外教育撤出后的需求真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疑是留给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二是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包括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同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这对现有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减”政策之后,延伸出来的课后服务需要学校额外投入大量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包括组建课后服务的教师团队,提供课后活动开展的場地、器材,制定优质的课后活动方案等。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课后服务水平,是每个学校都将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对一些地处偏远农村地区、本身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地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统筹安排。
  三是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双减”政策出台后,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方面,家长不需要再“帮孩子批改作业”,这一负担的减轻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再需要关心孩子的教育。相反,家长应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关注“作业”以外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社会机构退出学科教育培训也不意味着社会教育功能的消亡。从长远看,以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依然可以在素质拓展、品德培养、闲暇教育等方面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双减”背景下,学校在发挥教育主导性的同时,更加需要家校社高质量合作的支持。
  “双减”之下学校如何构建育人新格局
  回应“双减”政策提出的挑战,学校应当统筹全局,从观念和行动方面协同推进,以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新格局。
  首先,切实革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调控教育行为的先行要素,“双减”之下的学校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学校必须明确和坚守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要自觉抵制一切逐利性教育行为;学校要全面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纠正育人初衷之偏,扭转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观,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作为其学业竞争的筹码,改进以“题海战术”“填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方式;学校要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坚持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规律、知行合一规律和因材施教规律,规避和纠正违背规律的教育行为。
  其次,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双减”之后,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需求,将转由学校完成,“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倒逼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考量全体学生的情况,落实“零起点”教学。在布置作业上,教师要科学设计、追求少而精,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现作业反馈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探索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教学法,开展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教学,为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活动及环境支撑。
  再次,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提高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一是提升学校办学支撑保障能力,重点是解决当下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所需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的配置问题。在增加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均衡分配,缩小区域和校际差距。二是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不同学校立足本校实际,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和课后育人活动体系。三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调动教师积极性。把课堂真正交还给教师,把教师从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科学安排,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活动。
  最后,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育人源头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统筹协同校内外教育资源,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家庭教育方面,立足家庭教育中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科学系统地开展家长教育活动,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并完善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区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同时重视社会培训机构在非学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行业健康运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王梦茜
其他文献
近年来,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一直是国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21年7月2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优师计划》提出,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优师计划》的高质量实施,将对中西部欠发达地
期刊
一个班集体难免会有后进生。“后进”并不可怕,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多种因素的统一体,是知、情、意、行的特殊凝结物。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但主要是表现在学生道德准则的选择能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初中生的行为
期刊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位女生的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上初中以来,我越来越苦恼,身为一个女孩子,相貌平平;成绩较差,有没有任何特长;由于家庭条件差,买不起漂亮的衣服、头饰,在同学中总是觉得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也不敢交朋友,总是独来独往”。从这篇日记中我窥视到这位女生有严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巨大反响。结合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组合拳”,可以预见,中小学办学面临着全新的政策與格局。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变革背景下,我们迎来“双减”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学校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要构建什么样的育人新格局才能肩负起莘莘学子成人成才的责任?学校怎样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提质增效?如
期刊
翻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就会看到正式教学内容前还有一章节,叫“有趣有用的物理”,其中展示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写着一段话:“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弄清其中的奥秘。”然而现实如何呢?  “一开始学生的兴趣是比较高的,但进入力学等章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每况愈下。为什么?”  “书上说的有用有趣的物理学,学不了多久就变成了无趣无用的、只剩下考试功
期刊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同时也传达出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周折:先见竹林,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
期刊
后进生、差生、学困生这样的称谓在现在中国教育词汇中普遍存在。这些软词汇其实就是指那些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上不求上进,品德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简称为学困生。对于学困生,个人认为,德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从学困生的德育入手,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帮助学困生客服缺点和毛病,促进他们共同进步,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们一样,带着梦想自信地飞翔。  一、学困生的特点  学困生是班级中一个特殊的小群体,这些孩子们在
期刊
一、海城同泽中学2013年地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分析  海城同泽中学2013年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参考学生总数为642人,地理学科成绩为A级81人,B级336人,C级180人,D级45人。如图所示:A、B、C、D四个级别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2.62%、52.34%、28.04%和7%。  按照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
期刊
绿色课程,是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而构建的学校课程。自建校以来,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以下简称“人航”)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小初高绿色课程一体化建构与实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和绿色学校创建的重要路径。  绿色课程建构的顶层设计  指导思想。课程建构以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