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巧妙切入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其中,从课文题目入手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众所周知,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抓住文本题目有效切入,可让语文教学走向深入,开创一片新天地。
一、品析用语,激趣授课
语文课是否成功,与课堂切入有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题目进行导入,能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以及情感有初步的感知,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文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体会品析,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初就抓住重点,让他们直接对话文本,获得初步感知。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就抓住题目中的“桂花”一词引导学生品析探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桂花的了解,或者谈一谈自己印象中桂花的样子。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有的回忆了桂花醉人的香气馥郁浓烈,有的提到了桂花的颜色柔和温馨,还有学生回忆了关于桂花的诗句。可见学生对桂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桂花雨”,学生不禁产生疑问:“难道桂花会下雨吗?”这样的悬念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品析导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走进文本深入探究,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明确线索,理清脉络
有时,文本的题目就是叙事的线索,而抓住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就可以在线索的指引下理清文本脉络,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整体把握,为深度阅读文本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本的题目就是叙事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围绕线索理清文本脉络,帮助学生获得初步感知。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围绕课文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最终实现对文本内容深入解读的目标。教师先抓住文本题目进行有效导入:“同学们,请仔细分析本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需要和大家一起解决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大胆质疑:“这篇文章使用‘半截蜡烛’做题目的原因是什么?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意义吗?”在学生的质疑声中,教师让学生明确“半截蜡烛”是文本记叙的线索,然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文本结构的梳理,最终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抓住文本线索整理文本脉络,这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三、替换比较,感悟精髓
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对文本题目进行替换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异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精髓。同时,在这种替换比较中,也让学生体会原题目的精妙,从而感受到题目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拟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然后将两个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纷纷開动脑筋。有的学生说:“应该把题目换成《真正的男子汉刘伯承》。”还有的学生说:“把题目换成《手术台上的刘伯承》。”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了原题目更能体现文本人物的精神。这样替换比较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对文本的精髓感悟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准确切入课堂活动,而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简单、高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以及情感,帮助学生掌握文本重点,获得深刻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品析用语,激趣授课
语文课是否成功,与课堂切入有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题目进行导入,能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以及情感有初步的感知,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文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体会品析,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初就抓住重点,让他们直接对话文本,获得初步感知。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就抓住题目中的“桂花”一词引导学生品析探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桂花的了解,或者谈一谈自己印象中桂花的样子。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有的回忆了桂花醉人的香气馥郁浓烈,有的提到了桂花的颜色柔和温馨,还有学生回忆了关于桂花的诗句。可见学生对桂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桂花雨”,学生不禁产生疑问:“难道桂花会下雨吗?”这样的悬念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品析导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走进文本深入探究,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明确线索,理清脉络
有时,文本的题目就是叙事的线索,而抓住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就可以在线索的指引下理清文本脉络,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整体把握,为深度阅读文本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本的题目就是叙事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围绕线索理清文本脉络,帮助学生获得初步感知。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围绕课文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最终实现对文本内容深入解读的目标。教师先抓住文本题目进行有效导入:“同学们,请仔细分析本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需要和大家一起解决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大胆质疑:“这篇文章使用‘半截蜡烛’做题目的原因是什么?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意义吗?”在学生的质疑声中,教师让学生明确“半截蜡烛”是文本记叙的线索,然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文本结构的梳理,最终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抓住文本线索整理文本脉络,这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三、替换比较,感悟精髓
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对文本题目进行替换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异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精髓。同时,在这种替换比较中,也让学生体会原题目的精妙,从而感受到题目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拟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然后将两个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纷纷開动脑筋。有的学生说:“应该把题目换成《真正的男子汉刘伯承》。”还有的学生说:“把题目换成《手术台上的刘伯承》。”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了原题目更能体现文本人物的精神。这样替换比较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对文本的精髓感悟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准确切入课堂活动,而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简单、高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以及情感,帮助学生掌握文本重点,获得深刻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