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教学,既是对知识的追求,亦是对美感的追求。作者背景、反复诵读、字句解释是古诗教学三大利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我们固然不是为了教学生做几句诗,但古诗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园地不老的奇葩。面对千百年来那些博大精深,灿若繁星而又脍炙人口的古诗,谁能不为之赞叹。实际上,古诗教学,不仅是学汉字、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美感——这是由古诗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深邃的意境决定的。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要很好把握毕竟有些难度。
  笔者不才,从事古诗教学多年,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略述与此,与各位探讨。
  法之一:从作者、背景入手,给理解一个平台
  应当清楚,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刻,也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起来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诗歌自然不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读时人的诗歌,一看就懂;可是,读古人作品,往往就得看注解了。道理很简单:时人的诗,就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不用说我们也清楚;而古人的诗,则是以古人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我们是两眼摸黑,理解起来自然困难重重。教学诗歌,除了字词的解释外,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
  以曹植《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担心他跟自己争夺王位,于是刚一即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小命难保。七步做首诗,曹丕显然有意为难曹植,不想曹植七步之内居然完成!哥哥心意,弟弟心知肚明,于是借题发挥,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理解诗歌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
  《七步诗》当然是诗,但曹丕用意不在诗,曹植用意同样不在诗。准确理解的关键不在诗本身,而在做诗的那个背景!讲清了这个故事背景,一切尽在不言中。可是,如果不讲清这个背景,学生眼里的不外乎尽是豆子豆叶等的,要读出诗中味道,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再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令古今多少爱国人士产生共鸣,原因何在?我们理解,但小学生难理解。如果能讲清当时的南宋的时代背景、陆游一生的统一追求、朝廷的偏安一隅,那么,回过头来再看,就显得很亲切了。
  一句话,喜欢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生眼里,作者的介绍,背景的介绍其实也就是讲故事。以故事讲诗,还有难度吗?
  法之二:从情景入手,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看,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美不胜收的国画:深秋之夜,月已落,霜满天,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几声乌啼传来,令人倍感寂寥。江岸上枫叶火红,江面上渔火点点。仔细品味,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月是落了的,霜是满天的,乌啼是深夜的,渔火是零星的,钟声是客船上听到的——画面很美,但画面中每一事物却都不透着凄凉、透着寂寥!此情此景,诗人能是兴奋的吗?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已经告诉了学生该诗是诗人落第之时、飘泊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诗意就更明白了。名落孙山,飘泊他乡,诗人愁啊!“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二十八个字中有一字是“愁”字吗?没有,但却字字不离愁思!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再如韩愈诗:“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称道,可究竟好在哪里,似乎又难以名状。但是,当我们将其还原成一幅生活的风景画时,就会发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看:丝丝细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是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地面上却只有稀稀稀稀疏疏七零八落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这样的情境,还用担心他们看不明白什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吗?
  语言是抽象的,但画面是具体而直观的。只要能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切的文字解释都是多余的。
  法之三:从诵读生发,悟出诗情。
  古代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这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古诗的意境,所谓的诗情画意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解决之道只有一条:熟读。诚如本文开头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熟读,没有大量的熟读,令人很难体会出古诗何以魅力无穷,更不要说小学生了。
  当然,小学生读古诗,未必就一定能体会出意境,但长久的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只要孩子们能从熟读中感到快乐,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读,认真读,就已经意味着有收获了。
  怎么读?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其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感情怎么读得出来?那就要看你是否读到家了。简言之,诗歌感情的体会需要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仅仅几遍或者十几遍是无济于事的。如《梅花》,通过师生的反复吟诵,读它个百遍千遍,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当然,这种感觉未必一定是清晰的,很有可能多半是模糊的。这不重要,对小学生说来,有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能要求太高,这不符合实际。只要有一点感觉,就是很大的收获。
  法之四:从理解词句讲解,悟出诗意思
  毕竟,古今词义变化很大,诗歌又讲求精炼,小学生又是从零开始,因此,古诗的词句含义讲解必不可少。可以说,这是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的关键。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
  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尽管没有生僻字,但不做解释学生理解也不易,关键就在于古今词义有了变化。像“元”、“悲”和“同”,学生肯定认得,但如果按已有知识去理解去解释,无意南辕北辙,不能把握诗意的。这时,老师就得实施补充注释如下:“元”就是“原”,原来之意;“悲”是“可悲”的意思,引申为“遗憾” 讲;“同”是“大同”,即“统一”的意思。如此,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总之,古诗教学,既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过程。如何充分应用这一教学点,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无论怎么认识,都应当清楚,认字识句永远不是教学的唯一。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我们教学古诗,必须考虑到也必须挖掘到。实际上,深入挖掘古诗独有的魅力实际上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回应。
  
  参考文献:
  纪勤丽《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陕西教育》2002.
  王宝平《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小学语文教学》2000.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能力的提高与否。怎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教为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革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1、改革课型和教学模式。把两周一次的作文过程合并在两课时之内完成,提倡训练快速作文。  2、作文命题提倡多样化。教师只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题目。  3、作文指导
期刊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学生的提问,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极有效的手段。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表面看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是在随大流,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本人认为,提问是一门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几年教学的体会
期刊
摘要:在中学历史课堂实施“引导一探究一感悟”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就“引导一探究一感悟”教学模式是什么及其理论基础和意义加以简单的阐述,以期引起中学老师的注意,引入这一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引导一探究一感悟”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其目标是根据教学目标,突出以学生为
期刊
【引言】  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尤其是新课程苏教版更是以“人”为本,人们呼唤着语文教学为提升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精神”“文化”的探讨上,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以苏教版必修一“体悟人生”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问题。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标
期刊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文化内涵 , 在课内 、课外进行文化的渗透 , 了解语言文化的内在关系,以便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 语言 ; 文化 ; 语言文化的关系 ; 教学运用迁移;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
期刊
班级管理是一个班级总体好坏的关键。它既是辛苦、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是充满了育人的科学,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他的成功与否是直接与班级管理分不开,以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我认为对班级的综合管理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用爱心去进行班级综合管理    爱心是班级综合管理的重要一部分,班集体只有具有了浓厚的爱心,才能使所有
期刊
Abstract: Edith Whart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successful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The publication of her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 is considered as a cultural event in the United St
期刊
摘要:本文讲述的是新课改的文言文教学思路,包括一、传统文言文教学;二、科学的教学理念;三、 文言文教学方法 等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 教学 理念方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
期刊
摘要: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而教学公关策略也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本文在说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策略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增强教学公关意识、树立教学公关形象、提高教学公关能力、营造教学公关环境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公关的具体策略,为有效地进行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教学公关理论依据和策略保障。  关键词:高职生; 人文素质培养;教学公关策略    一、高职生人文素
期刊
摘要: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个方面。物质化的是指在课堂中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媒体作为媒介教学。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体育场地器械、多媒体课件等。非物质化的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肢体语言、眼神的运用以及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关键词:体育 教学 方案    好的体育课,首先应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愉悦中参与,并使绝大部分学生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