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还有将近六亿五千万人生活在农村,三十馀年中,市场化与城镇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根本动摇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三农”研究中对此的探讨较少。因此,笔者从农村-农民文化信仰的视角,略陈陋见,并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三农”研究;农村-农民文化信仰;方法与意义
尽管三十馀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仓廪实、衣食足,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改变,较之三十年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存在的问题却依然很多:首先体现在物质渐丰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中国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均衡性,却导致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城镇化像一台抽水机,把农村相对优质的资源尽力往城市抽送,这包括人财物各个方面,农村已经出现了严重空壳化现象,老人村、妇女村、儿童村等现象的存在,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现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农村的文化信仰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有逐渐被蚀空的危险。现代化的大潮正在无休止地销蚀农村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农村-农民文化信仰问题。本来文化信仰是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层累的形成的,但是今天其销蚀的速度远比想象的快,这对于中国农村发展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当前对此研究的学者很多,相关论文与专著亦不少,并且专门的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学界、政府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在“三农”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下十个方面:(1)如何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2)农业的市场化问题;(3)农业的组织化问题;(4)农民的非农化问题;(5)乡村的民主化问题;(6)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7)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9)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10)如何持续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问题。诚然,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研究的各个方面,且经过二十馀年的研究,不论是从文献到田野,还是从理论到经验,都积累了可贵的资料,拓展了相当的理论,开阔了研究的视野,功莫大焉。
然而,细细分析上述十个方面,我们发现其主要研究视角如下:(1)政治学的视角,主要关注基层民主建设,特别是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2)经济学的视角,主要强调农村的市场化问题,农民的增收问题,农业基本建设问题等;(3)城镇化的视角,重点是农民如何市民化的问题,农村如何转型发展.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跨学科方法与田野实证相结合,再辅之以地方文献,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交叉,横向研究与纵向梳理相结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三农问题”的非主观性研究,即理性研究方面,强调一种物质性方面的研究。其不足则在于忽视了“三农问题”中主观性方面的研究,即“三农问题”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强调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明显的经济决定论。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强调社会发展时提倡的是一种单纯的线性循环论,而这种单纯的线性循环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经济。当然,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无需赘言。但是,经济的发展能否解决一切呢?恐怕不然。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复杂性、多面性、多元性,有时是超出我们的预料的,这其中就有非理性的因素,就有主观感受,这就涉及到社会人的精神领域、精神世界。
显然,在“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农村文化信仰问题自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三农问题”能不能处理好、解决好,这关系到中国未来30年至50年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等方面。此中,若忽略了农村文化信仰的研究,“三农问题”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同时也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因此,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五千年之久的农业发展史,而农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对农民文化信仰世界的研究,这是一个现代性发展进程中十分迫切的问题。同时,对农民文化信仰的研究既可以是社会学式的,也可以是人类学式的,或者说是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特点的、属于文化信仰的社会研究领域,即把农民文化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置于当代农村地区、农村社会结构之中,置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目的是了解农村文化信仰的现状、信仰关系及其结构功能。
对于农民文化信仰研究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把以农民文化信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农民信仰研究,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各个相关专业学科的整合基础上,从文化信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整合,致力于农村中国、农民中国的信仰关系及其实践方式等各层面的研究。
其中,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的驱动力之一,其与城镇化相互配合,在二十馀年中,在中国农村正面临的转型机遇期中,传统乡土中国的农村文化信仰逐渐被解构殆尽,而农村地区新的文化信仰的重构,必将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模式,从而为现代社会的转型与整合,特别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与整合,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资源,进而为现代社会的秩序构成提供良好的支持,这又构成了对当前农村-农民文化信仰研究的另一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向平.中国信仰研究(第一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李高.城镇化进程中的民间信仰精英研究-以上海地区郊县为中心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李高(1983- ),湖南冷水江人,硕士,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党校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关键词:“三农”研究;农村-农民文化信仰;方法与意义
尽管三十馀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仓廪实、衣食足,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改变,较之三十年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存在的问题却依然很多:首先体现在物质渐丰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中国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均衡性,却导致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城镇化像一台抽水机,把农村相对优质的资源尽力往城市抽送,这包括人财物各个方面,农村已经出现了严重空壳化现象,老人村、妇女村、儿童村等现象的存在,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现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农村的文化信仰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有逐渐被蚀空的危险。现代化的大潮正在无休止地销蚀农村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农村-农民文化信仰问题。本来文化信仰是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层累的形成的,但是今天其销蚀的速度远比想象的快,这对于中国农村发展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当前对此研究的学者很多,相关论文与专著亦不少,并且专门的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学界、政府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在“三农”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下十个方面:(1)如何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2)农业的市场化问题;(3)农业的组织化问题;(4)农民的非农化问题;(5)乡村的民主化问题;(6)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7)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9)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10)如何持续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问题。诚然,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研究的各个方面,且经过二十馀年的研究,不论是从文献到田野,还是从理论到经验,都积累了可贵的资料,拓展了相当的理论,开阔了研究的视野,功莫大焉。
然而,细细分析上述十个方面,我们发现其主要研究视角如下:(1)政治学的视角,主要关注基层民主建设,特别是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2)经济学的视角,主要强调农村的市场化问题,农民的增收问题,农业基本建设问题等;(3)城镇化的视角,重点是农民如何市民化的问题,农村如何转型发展.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跨学科方法与田野实证相结合,再辅之以地方文献,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交叉,横向研究与纵向梳理相结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三农问题”的非主观性研究,即理性研究方面,强调一种物质性方面的研究。其不足则在于忽视了“三农问题”中主观性方面的研究,即“三农问题”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强调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明显的经济决定论。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强调社会发展时提倡的是一种单纯的线性循环论,而这种单纯的线性循环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经济。当然,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无需赘言。但是,经济的发展能否解决一切呢?恐怕不然。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复杂性、多面性、多元性,有时是超出我们的预料的,这其中就有非理性的因素,就有主观感受,这就涉及到社会人的精神领域、精神世界。
显然,在“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农村文化信仰问题自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三农问题”能不能处理好、解决好,这关系到中国未来30年至50年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等方面。此中,若忽略了农村文化信仰的研究,“三农问题”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同时也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因此,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五千年之久的农业发展史,而农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对农民文化信仰世界的研究,这是一个现代性发展进程中十分迫切的问题。同时,对农民文化信仰的研究既可以是社会学式的,也可以是人类学式的,或者说是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特点的、属于文化信仰的社会研究领域,即把农民文化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置于当代农村地区、农村社会结构之中,置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目的是了解农村文化信仰的现状、信仰关系及其结构功能。
对于农民文化信仰研究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把以农民文化信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农民信仰研究,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各个相关专业学科的整合基础上,从文化信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整合,致力于农村中国、农民中国的信仰关系及其实践方式等各层面的研究。
其中,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的驱动力之一,其与城镇化相互配合,在二十馀年中,在中国农村正面临的转型机遇期中,传统乡土中国的农村文化信仰逐渐被解构殆尽,而农村地区新的文化信仰的重构,必将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模式,从而为现代社会的转型与整合,特别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与整合,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资源,进而为现代社会的秩序构成提供良好的支持,这又构成了对当前农村-农民文化信仰研究的另一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向平.中国信仰研究(第一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李高.城镇化进程中的民间信仰精英研究-以上海地区郊县为中心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李高(1983- ),湖南冷水江人,硕士,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党校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