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注意培养与提高自己的编题能力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物理现象、概念与规律、实验教学的延续,更是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渗透方法与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理习题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提高习题教学质量,才能帮助学生跳出茫茫题海,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努力提高习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要提高与保证习题教学具有较高的水平与质量,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编题能力,即:选择习题、改编习题、原创习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与提高自己的编题能力。
  
  一、选择习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是否明确物理习题的分类、是否熟悉各类习题的特点是衡量教师选择习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物理习题通常可以有三种分类法:第一种是按其目的、功能或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六类:基本练习类习题、思想方法渗透与强化类习题、侧重重要概念和规律的综合应用与强化类习题;训练题、检测题、考试题。第二种是按习题的难易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容易题(低档题)、中等难易度题(中档题)、难题(高档题)等三类;第三种分类法是按题型来划分,可以分为如下一些类型:填空题(填充题)、选择题(单一选择和多重选择)、判断题、连线搭配题、简答题、作图题、阅读思考题、推导题、实验题、计算题、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选择习题的能力,这是习题教学本身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习题教学的最终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巩固、深化和拓展所学知识、培养能力;其二是渗透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习题教学,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渗透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要能根据习题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科学的、合理的、灵活的选择不同种类的习题进行教学。在物理习题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遵循认识与思维发展的规律,把学生的认识和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使所有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这一点在练习题的布置,例题的讲解以及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握,否则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保持。选择习题时要:“易中难”适度,“好中差”兼顾,努力使所有学生通过习题教学,学有所得,享受成功的乐趣;针对不同的知识(记忆性知识、认知性知识、分析性知识、理解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创新性知识)和不同的教学要求(识记、理解、会、了解)选择不同的题型,调控习题的难易度(难度系数);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对知识认知的程度、认识的错误和不足,知识应用的薄弱环节)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习题内容、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通过有“激趣”功能的习题,加强习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有“益智”、“思想方法渗透与强化”功能的习题,突破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 “有创意的习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创造性。
  
  二、改编习题的能力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改编习题的能力,这是进一步提高习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习题教学对教师提出的相应的较高的客观要求;改编习题的能力,是一个较成熟的、较好的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教师改编习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包括:“教师自身改编习题的能力”和“注意培养学生改编习题的意识以及引导、指导学生改编习题的能力”这样两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研究中,把培养、煅炼与提高自身的改编习题的能力当作自己的必须课。
  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首先要把好例题教学关。例题不但要选好、要“讲”透彻,还要加以进一步改编。即:要借题发挥,落实“四多”,即:多问、多变、多解、多解择优,不但要学生明确习题的常规解,还要搞清楚习题的妙解、最佳解。力求讲透一道题,弄清一串理,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力戒就题讲题,浅尝辄止。利用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收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通过例题教学,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推理与理解能力、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
  例1、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 cm B、10cm
  C、15cm D、20cm
  【改编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20cm处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 cm B、10cm
  C、15cm D、20cm
  【改编二】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25cm处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 cm B、10cm C、15cm D、20cm
  【改编三】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25cm处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5 cm B、10cm C、15cm D、20cm
  【改编四】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2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 cm B、10cm C、15cm D、20cm
  【改编五】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2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5 cm B、10cm C、15cm D、20cm
  
  三、原创习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针对性强是习题教学的“生命线”,要切实提高习题教学水平和效率,就必须在加强习题教学的针对性上狠下功夫。而通过自编、自创、自行设计的“原创习题”的教学,有助于实现加强习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具有较强的“原创习题”的能力,这是对一个好教师、名教师应有的基本要求。没有“原创习题”能力或“原创习题”能力低下的教师不是名副其实的好教师或名教师。笔者所说的“原创习题”能力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师原创习题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二是师生随堂共同编题的能力;三是指导学生让学生独立编题的能力。
  
  1、教师原创习题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独创性,值得大力提倡
  笔者曾编拟设计、原创过大量习题,用于课堂教学取得过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曾在命制试卷中编拟设计了一些试题,兹将几道“开放性”试题抄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例2、装满一壶水的电热壶从开始通电到把水烧开的全过程中,能观察到哪些现象与你学过的什么物理知识有关?(例举三种即可)
  例3、晚上,小光“开亮”白炽灯后,便坐在灯下看书学习。试分析小光从“开亮”白炽灯到坐在灯下看书学习这一过程,会产生哪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遵循什么物理规律?(列举三种现象及其遵循的相应规律即可)
  例4、吃饭后,小光同学从家里来到学校上课。试分析小光从家里到学校这一过程,必定会发生哪些与小光相关的物理现象(列举三种现象即可)
  例5、两个带电小球A、B支在绝缘杆上,相距为r时,它们间的库仑力为F,当把两个小球接触后再放回原处,它们间的库仑力为零,则两个小球原来所带的电荷( C )
  A、等量异种,B、异种不等量,C、A、B两种情况都可能,D、无法判断
  例6、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A放置在足够长的水平光滑的支承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当用10牛顿的恒力持续作用于物体A上10秒钟时,g取10米/秒2,物体A在这10秒内
  ⑴所受的合力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加速度的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受到合力的冲量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动量变化量的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位移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合力做功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动能变化量的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必定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是笔者昔年执教高二物理时针对元电荷、库仑定律、电荷的电中和等知识设计的一道题;例6是笔者在高三物理首轮复习随堂编拟的一道程序性习题,题目虽小,却针对了八个知识点。教学实践表明例5、例6均有非常好的激趣功能,大家不妨一试。
  
  2、师生随堂共同编题
  师生共同编题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立意、解题分析的过程,更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性劳动。在师生共同编题的过程中,展现了物理情景和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创设过程;通过对相关物理量数值的合理设置,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随堂共同编题,破除了习题编拟的神秘感,寓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于习题编拟过程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指导学生独立编题
  教师设置部分条件,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习题的编拟,可寓解题训练于习题编拟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①中田初中②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一、牢记物理教育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树立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物理教育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是物理教学的指南,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因此,在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牢记物理教育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树立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用物理教育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武装头脑并指导我们的学科教学。  初中物理教育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期刊
【教学目标】    1、物体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3、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4、结合实例分析,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5、能比较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  【教学重点】: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能的概念。  2、内能的改变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一、内能概念的教学  1、问题探究
期刊
在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感到物理难学,怕学物理,而且课堂上也不愿听,教师也感到难教,不管教师多么用心,学生成绩总是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教师花的时间越多,学生越反感的反差现象。在课堂上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了。新课标的出台呼唤教学的改革,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想让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
期刊
何谓反思?“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之为“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一般情形,反思有三种方式: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行为过程中
期刊
学校教育,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又要减负,唯一的途径就是向课堂要效率。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
期刊
同一年龄组的学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由于社会、家庭、遗传因素、教育条件的不同,差异也不相同。我校学生来自于四面八方,环境、家庭条件千差万别,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懒惰、厌学的人多,班级授课制的“一刀切”,既让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又让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生的优势得不到重视,缺陷得不到补偿,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品格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中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呢?这是值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物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理念;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打开物理新教材,可以发现无处不渗透着物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师的传授,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取而代之的是用探究的
期刊
物理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如火如荼地进行了整整6年。6年来,新课改并没有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尤其在农村中学,效果更不明显。笔者在农村中学教学第一线任教多年,对此深有体会。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
期刊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设计好“
期刊
【摘要】水彩风景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画种。它具有清晰、明快、绚丽高雅的艺术特色。现已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我在水彩风景画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好写生准备,选择适当的写生地点,辅导学生的写生技法,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关键词】水彩风景写生技法与育人  水彩画始于欧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画种。它具有清晰、明快、绚丽、高雅的艺术特色。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已出现。十八、十九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