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南国音乐花会,主题为“向经典致敬”,本次花会恢复并延续了中断17年的南国盛宴“羊城音乐花会”。南国音乐花会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全方位视角中,继承民族经典、创造时代经典,是推动广州建设音乐文化之城的重要举措,对广东步入文化强省、提升软实力有着深远影响,对本土音乐未来的走向、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及广州音乐之城的城市形象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南国音乐花会 粤乐 音乐之城 城市形象建设 广州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72-03
南国音乐花会(2016年11月25日-2016年12月1日)降下帷幕至今已半年多。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共举办了八场音乐会,包含了合唱、重唱、传统民乐、民族交响乐、跨界流行、器乐演奏等多个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与组合类型。在组织、策划和表演上融入了一些时代元素,内容较为丰富、安排上也很精炼,一方面给予了师古出新的作品有充分的表演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新人新作提供广阔的平台。在花会期间围绕着花会的主题“向经典致敬”和“新粤乐”举行了两场理论研讨会。花会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令人振奋。尤其是向“经典致敬”“新粤乐”两大命题研讨的展开,对于广州这座四季如春的花城,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如何传承和弘扬岭南音乐的人文精神,重新确立岭南音乐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为广州建设音乐文化之城,为传承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追根溯源:“南国音乐花会”是对“羊城音乐花会”精神的延续
南国音乐花会有着优良的音乐传统与深刻的历史渊源。岭南珠三角流域钟灵毓秀,经济繁荣,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孕育并诞生于此地的“广东音乐”继承了岭南地区的轻盈秀美,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本地和海内外广大群众的喜爱。20世纪初是“广东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并创作出大量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秀作品。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社会的动荡使正在繁荣发展的“广东音乐”受到全面抑制,直至新中国成立才逐步恢复。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弘扬民族文化,先后制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方针,广东省积极响应号召,本地民族音乐的发展由民间自发性活动进入到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东省和广州市建立了专业乐团和专业研究机构,以“广东音乐”为代表的本土音乐势力发展迅速,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创作上,涌现出被社会各界肯定并称为“三春一月”的优秀作品,即《春到田间》《春郊试马》《鱼游春水》和《月圆曲》;在科研上,“广东音乐”研究组整理并出版了两册《广东音乐曲集》。除此之外,1954年,黄锦培、梁秋、方汉、朱海四位演奏家被抽调至国家艺术团,出访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获民间音乐比赛四等奖,这是广东省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首个国际艺术比赛奖项。
本土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了广东省在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基于这一历史背景,1962年广州举办的“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盛况空前,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学艺术界知名学者、艺术家及文艺团体前来参会,共举办11场学术研讨会,51场演出,有2700多名专业和业余演员,观众多达14万人次。这是中国音乐界继“北京音乐周”(1958年)、“上海之春”(1960年)、“哈尔滨之夏”(1961年)、“天津市音乐周”(1961年)之后的又一盛会,有“南有羊城花会,北有哈尔滨之春”之美称。
从1962年至1999年,广州共举办了六届“羊城音乐花会”,每一届“音乐花会”都好评如潮,吸引了大量参演人员和观众。“音乐花会”命名的由来,是借广州市“除夕”花市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盛景之意,通过这个节日性的活动,促使乐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严肃音乐、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今时隔十七年,广州恢复并延续的“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名称虽有所改变,却沿袭了“羊城音乐花会”的精神及内涵,站在新世纪、新的起点回望历史,继承经典;展望未来,再创经典。
二、着眼当下:“南国音乐花会”传播时代之音
“首届南国音乐花会”从筹备到成功举办,凝聚了广东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音协等组织机构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既是响应国家文艺工作方针之举,也体现了省委宣传部着重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再创广东音乐新辉煌的决心。
本次“南国音乐花会”包括“向经典致敬”——广东百年经典原创音乐汇演、“南粤和声”——广东省合唱精品音乐会、“友谊之声”——“一带一路”主题音乐会、“岭南乐韵”——广东风情原创交响音乐会、新粤乐跨界流行音乐会、“南粤今朝”——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南国流行风音乐展演、“南国新声”——广东音乐“一荐一”名家荐才行动成果展演等8场音乐会,都是围绕岭南文化展开,立足传统,立足原创,大胆探索,提取经典元素加以再创造,对岭南文化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
以“岭南乐韵”——广东风情原创交响音乐会为例,作曲家杜鸣的舞剧《沙湾往事》交响组曲从传统“广东音乐”《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入手,融入西方作曲思维重整再创,从乐队编制上融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于一体,音乐走向结合中国线性旋律与西方和声织体,使音乐兼具传统风情与时代精神,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新粤乐跨界流行音乐会”则是一次对“中国民族民间新音乐”的艺术探索,是广东流行音乐在新时期“扎根民间、走向世界”战略定位的探索性重要实践。该场音乐会精选岭南地区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再创,力求使传统民间音乐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重新焕发生机,开拓更多可能性。音乐会中经“阿卡贝拉”演绎的传统粤曲《分飞燕》《禅院钟声》令人耳目一新,呈现出年轻化的活力;电声乐队与铜管乐队演奏的《旱天雷》则颇有“精神音乐”①风范。
8场系列音乐会,既是回顾经典,也是对未来的探索,奏响岭南华章,传播时代之音。 三、致意经典:“南国音乐花会”是对广东地区音乐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本次活动举办了两场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音乐家100余人参与,围绕“百年来广东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与贡献”“新粤乐”两大话题展开,系统梳理了广东音乐家的学术思想、创作成果,并就广东地区音乐作品的地域特色、广东地区音乐风格创作探索、流行跨界音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认为,传统“广东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乐种,将岭南的风土人情、把中华音乐的风骨神韵精妙地融入其中,这是广东奉献给中国和世界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文化记忆。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针对研讨会的主题,对近现代重要的广东籍音乐家的成果与贡献进行了整理和概述,并发表论文《中国音乐发展的宝贵财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认为广东音乐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贴合更多青年人的口味和爱好,这是大的发展方向。
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在“新粤乐”研讨会上给予了“新粤乐跨界流行音乐会”高度评价:“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试验,所有的作曲家和演奏者都尽量少用民族乐器而改用流行音乐器乐,大胆地进行了一次民族民间音乐流行化的尝试。”
两场理论研讨会既是对广东地区音乐事业的总结和回顾,同时也为当下音乐发展之路指引了方向。
四、深刻启示:“南国音乐花会”对广州建设音乐之城的影响
“粤俗好歌”③,广东地区素来有着良好的音乐根基与传统,这里孕育了轻盈优美的地方乐种“广东音乐”,也曾在流行音乐领域独领风骚。然则时过境迁,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广东走向音乐强省之路需要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
相较往届“羊城音乐花会”,“南国音乐花会”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显然不及前者。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之后因历史缘故停办18年,至1980年才恢复举办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尽管如此,为期16天的活动中,参演人员近2000人,献演24场音乐会,以及高胡、小提琴比赛、多场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理论研讨会,观众近20万人次。之后的几届“羊城音乐花会”虽然规模有所缩减,但仍保留了音乐会、研讨会、音乐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辐射范围来看,“羊城音乐花会”不仅仅是一次民族民间艺术的展示,更是发掘优秀人才、优秀作品、引领学术思潮的盛会。
反观此次“南国音乐花会”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则大不如前,8场音乐会和2场学术研讨会多囿于“学院派”之间的探讨,仍需更大众化的表达。如何突破困境,吸引群众参与?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使用新颖且年轻化的音乐形式,并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效应吸引年轻观众;二是扎根本土文化,打造岭南地区的音乐优势。岭南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开放,岭南人民勤劳勇敢、认真务实,只有真正洞察并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才能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才能使“南国音乐花会”真正成为人民的“音乐花会”。
当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南国音乐花会”的恢复举办便是例证。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建设音乐之城是广东步入音乐强省的必经之路。笔者以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导向作用,举办公益普及演出活动,加强中小学传统音乐尤其是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培养新生观众力量是關键。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举办的“羊城音乐花会”是老广东们珍贵的回忆,而延续广东精神、传播时代之声、敢于开拓创新的“南国音乐花会”将陪伴新一代广东人的成长。
五、结语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专业化品质的同时发扬群众化传统,方能使“南国音乐花会”再现“羊城音乐花会”之盛况,创造广东音乐新辉煌,为广州建设音乐之城添砖加瓦。全球各地的音乐节活动已成为各城市和地区打造品牌和树立形象的重要举措,并逐渐形成各自饶有兴趣和耐人寻味的特色与专长。岭南音乐文化是广州的特色与专长,以岭南音乐文化为特色打造广州音乐之城的城市形象,在广州城市高速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在广州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战略布局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提升效应和辐射效能。
注释:
①精神音乐:传统“广东音乐”演奏中的特殊风格,出现于上世纪三、四年代,曲风轻快活泼,融入了爵士乐风格以及西洋乐器演奏,风靡一时。
②何平:《中国音乐发展的宝贵财富》,《岭南音乐》,2017年第1期。
③屈大均:《广东新语》。
参考文献:
[1]黎田,黄家齐.粤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南国音乐花会 粤乐 音乐之城 城市形象建设 广州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72-03
南国音乐花会(2016年11月25日-2016年12月1日)降下帷幕至今已半年多。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共举办了八场音乐会,包含了合唱、重唱、传统民乐、民族交响乐、跨界流行、器乐演奏等多个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与组合类型。在组织、策划和表演上融入了一些时代元素,内容较为丰富、安排上也很精炼,一方面给予了师古出新的作品有充分的表演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新人新作提供广阔的平台。在花会期间围绕着花会的主题“向经典致敬”和“新粤乐”举行了两场理论研讨会。花会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令人振奋。尤其是向“经典致敬”“新粤乐”两大命题研讨的展开,对于广州这座四季如春的花城,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如何传承和弘扬岭南音乐的人文精神,重新确立岭南音乐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为广州建设音乐文化之城,为传承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追根溯源:“南国音乐花会”是对“羊城音乐花会”精神的延续
南国音乐花会有着优良的音乐传统与深刻的历史渊源。岭南珠三角流域钟灵毓秀,经济繁荣,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孕育并诞生于此地的“广东音乐”继承了岭南地区的轻盈秀美,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本地和海内外广大群众的喜爱。20世纪初是“广东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并创作出大量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秀作品。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社会的动荡使正在繁荣发展的“广东音乐”受到全面抑制,直至新中国成立才逐步恢复。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弘扬民族文化,先后制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方针,广东省积极响应号召,本地民族音乐的发展由民间自发性活动进入到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东省和广州市建立了专业乐团和专业研究机构,以“广东音乐”为代表的本土音乐势力发展迅速,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创作上,涌现出被社会各界肯定并称为“三春一月”的优秀作品,即《春到田间》《春郊试马》《鱼游春水》和《月圆曲》;在科研上,“广东音乐”研究组整理并出版了两册《广东音乐曲集》。除此之外,1954年,黄锦培、梁秋、方汉、朱海四位演奏家被抽调至国家艺术团,出访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获民间音乐比赛四等奖,这是广东省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首个国际艺术比赛奖项。
本土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了广东省在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基于这一历史背景,1962年广州举办的“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盛况空前,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学艺术界知名学者、艺术家及文艺团体前来参会,共举办11场学术研讨会,51场演出,有2700多名专业和业余演员,观众多达14万人次。这是中国音乐界继“北京音乐周”(1958年)、“上海之春”(1960年)、“哈尔滨之夏”(1961年)、“天津市音乐周”(1961年)之后的又一盛会,有“南有羊城花会,北有哈尔滨之春”之美称。
从1962年至1999年,广州共举办了六届“羊城音乐花会”,每一届“音乐花会”都好评如潮,吸引了大量参演人员和观众。“音乐花会”命名的由来,是借广州市“除夕”花市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盛景之意,通过这个节日性的活动,促使乐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严肃音乐、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今时隔十七年,广州恢复并延续的“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名称虽有所改变,却沿袭了“羊城音乐花会”的精神及内涵,站在新世纪、新的起点回望历史,继承经典;展望未来,再创经典。
二、着眼当下:“南国音乐花会”传播时代之音
“首届南国音乐花会”从筹备到成功举办,凝聚了广东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音协等组织机构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既是响应国家文艺工作方针之举,也体现了省委宣传部着重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再创广东音乐新辉煌的决心。
本次“南国音乐花会”包括“向经典致敬”——广东百年经典原创音乐汇演、“南粤和声”——广东省合唱精品音乐会、“友谊之声”——“一带一路”主题音乐会、“岭南乐韵”——广东风情原创交响音乐会、新粤乐跨界流行音乐会、“南粤今朝”——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南国流行风音乐展演、“南国新声”——广东音乐“一荐一”名家荐才行动成果展演等8场音乐会,都是围绕岭南文化展开,立足传统,立足原创,大胆探索,提取经典元素加以再创造,对岭南文化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
以“岭南乐韵”——广东风情原创交响音乐会为例,作曲家杜鸣的舞剧《沙湾往事》交响组曲从传统“广东音乐”《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入手,融入西方作曲思维重整再创,从乐队编制上融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于一体,音乐走向结合中国线性旋律与西方和声织体,使音乐兼具传统风情与时代精神,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新粤乐跨界流行音乐会”则是一次对“中国民族民间新音乐”的艺术探索,是广东流行音乐在新时期“扎根民间、走向世界”战略定位的探索性重要实践。该场音乐会精选岭南地区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再创,力求使传统民间音乐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重新焕发生机,开拓更多可能性。音乐会中经“阿卡贝拉”演绎的传统粤曲《分飞燕》《禅院钟声》令人耳目一新,呈现出年轻化的活力;电声乐队与铜管乐队演奏的《旱天雷》则颇有“精神音乐”①风范。
8场系列音乐会,既是回顾经典,也是对未来的探索,奏响岭南华章,传播时代之音。 三、致意经典:“南国音乐花会”是对广东地区音乐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本次活动举办了两场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音乐家100余人参与,围绕“百年来广东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与贡献”“新粤乐”两大话题展开,系统梳理了广东音乐家的学术思想、创作成果,并就广东地区音乐作品的地域特色、广东地区音乐风格创作探索、流行跨界音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认为,传统“广东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乐种,将岭南的风土人情、把中华音乐的风骨神韵精妙地融入其中,这是广东奉献给中国和世界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文化记忆。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针对研讨会的主题,对近现代重要的广东籍音乐家的成果与贡献进行了整理和概述,并发表论文《中国音乐发展的宝贵财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认为广东音乐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贴合更多青年人的口味和爱好,这是大的发展方向。
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在“新粤乐”研讨会上给予了“新粤乐跨界流行音乐会”高度评价:“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试验,所有的作曲家和演奏者都尽量少用民族乐器而改用流行音乐器乐,大胆地进行了一次民族民间音乐流行化的尝试。”
两场理论研讨会既是对广东地区音乐事业的总结和回顾,同时也为当下音乐发展之路指引了方向。
四、深刻启示:“南国音乐花会”对广州建设音乐之城的影响
“粤俗好歌”③,广东地区素来有着良好的音乐根基与传统,这里孕育了轻盈优美的地方乐种“广东音乐”,也曾在流行音乐领域独领风骚。然则时过境迁,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广东走向音乐强省之路需要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
相较往届“羊城音乐花会”,“南国音乐花会”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显然不及前者。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之后因历史缘故停办18年,至1980年才恢复举办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尽管如此,为期16天的活动中,参演人员近2000人,献演24场音乐会,以及高胡、小提琴比赛、多场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理论研讨会,观众近20万人次。之后的几届“羊城音乐花会”虽然规模有所缩减,但仍保留了音乐会、研讨会、音乐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辐射范围来看,“羊城音乐花会”不仅仅是一次民族民间艺术的展示,更是发掘优秀人才、优秀作品、引领学术思潮的盛会。
反观此次“南国音乐花会”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则大不如前,8场音乐会和2场学术研讨会多囿于“学院派”之间的探讨,仍需更大众化的表达。如何突破困境,吸引群众参与?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使用新颖且年轻化的音乐形式,并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效应吸引年轻观众;二是扎根本土文化,打造岭南地区的音乐优势。岭南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开放,岭南人民勤劳勇敢、认真务实,只有真正洞察并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才能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才能使“南国音乐花会”真正成为人民的“音乐花会”。
当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南国音乐花会”的恢复举办便是例证。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建设音乐之城是广东步入音乐强省的必经之路。笔者以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导向作用,举办公益普及演出活动,加强中小学传统音乐尤其是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培养新生观众力量是關键。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举办的“羊城音乐花会”是老广东们珍贵的回忆,而延续广东精神、传播时代之声、敢于开拓创新的“南国音乐花会”将陪伴新一代广东人的成长。
五、结语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专业化品质的同时发扬群众化传统,方能使“南国音乐花会”再现“羊城音乐花会”之盛况,创造广东音乐新辉煌,为广州建设音乐之城添砖加瓦。全球各地的音乐节活动已成为各城市和地区打造品牌和树立形象的重要举措,并逐渐形成各自饶有兴趣和耐人寻味的特色与专长。岭南音乐文化是广州的特色与专长,以岭南音乐文化为特色打造广州音乐之城的城市形象,在广州城市高速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在广州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战略布局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提升效应和辐射效能。
注释:
①精神音乐:传统“广东音乐”演奏中的特殊风格,出现于上世纪三、四年代,曲风轻快活泼,融入了爵士乐风格以及西洋乐器演奏,风靡一时。
②何平:《中国音乐发展的宝贵财富》,《岭南音乐》,2017年第1期。
③屈大均:《广东新语》。
参考文献:
[1]黎田,黄家齐.粤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