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既教育”,认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进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指引下,我认为应让语文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把教科书与听障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给他们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理解知识片面,对课文中较为深刻的道理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如果将所理解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帮学生搭建起涌向“理解”的桥梁。例如:在教学《两个小狮子》一文时,学生对课文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这样的句子理解得不深。于是,我就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不会叠被,不会洗头和洗衣服时,你的心情怎样?别人会怎样看你?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会很着急。”“我会急得哭脸。”“别人会嫌我脏。”“别人会看不起我”等等。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狮子没有捕猎的本领,会怎么样?学生说:“它会被饿死的。”我趁时机追问:“如果你们不努力学习,不学会一技之长,以后走入社会又会怎样?”问到此时,学生才真正感悟到这句话的含义,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强拼搏的精神。
一、仔细观察,认识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比较贴近听障学生的实际,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重视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要求学生认真写观察笔记。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写观察笔记,就能有意识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一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例如: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学生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它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再现,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听障学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帮助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例如: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教师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课文描写的情景和听障学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为了给学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我在课前准备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上课前,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学生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学生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着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动之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很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听障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当把听障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听障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程益基:以人为本 面向未来──全国聋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3,7~8,6~8
2.马云鹏:《新课程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理解知识片面,对课文中较为深刻的道理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如果将所理解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帮学生搭建起涌向“理解”的桥梁。例如:在教学《两个小狮子》一文时,学生对课文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这样的句子理解得不深。于是,我就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不会叠被,不会洗头和洗衣服时,你的心情怎样?别人会怎样看你?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会很着急。”“我会急得哭脸。”“别人会嫌我脏。”“别人会看不起我”等等。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狮子没有捕猎的本领,会怎么样?学生说:“它会被饿死的。”我趁时机追问:“如果你们不努力学习,不学会一技之长,以后走入社会又会怎样?”问到此时,学生才真正感悟到这句话的含义,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强拼搏的精神。
一、仔细观察,认识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比较贴近听障学生的实际,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重视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要求学生认真写观察笔记。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写观察笔记,就能有意识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一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例如: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学生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它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再现,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听障学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帮助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例如: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教师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课文描写的情景和听障学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为了给学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我在课前准备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上课前,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学生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学生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着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动之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很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听障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当把听障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听障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程益基:以人为本 面向未来──全国聋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3,7~8,6~8
2.马云鹏:《新课程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