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祉服务设计体系下城市区域地缘建筑环境的空间形态表达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建筑群落的分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间接反映出居住人的居住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建筑受地缘环境影响,有些建筑也会受时代的冲击,从结构、基本型和建筑风格上趋于不同,在城市历史变迁和文脉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文化冲击下分析建筑的空间形态,就社会福祉服务设计大的体系下城市局部区域中地域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马来西亚马六甲为例从建筑和环境的缘起中以历史环境为根基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以社会福祉服务体系的视角看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服务体系,城市的优越性,城市的发展条件以及未来城市的建设原则。
  关键词:福祉服务 城市文脉 地缘建筑 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080-04
  一、从城市地缘建筑群落看社会福祉服务
  城市地缘建筑指的是在城市区域中拥有悠久历史或是民风和民俗的建筑、环境群落,城市古迹是城市的瑰宝。城市的地缘建筑标志着城市的历史和更迭过程,是城市居民的宝贵记忆,挖掘城市记忆,寻求服务体验让居民可以更好地生活,是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建设方向,现代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服务和居民体验。在城市发展中,居民一直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为人服务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元素展开的,因此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生活环境的营造关平民生也关乎居民的幸福感。
  针对城市地缘建筑群落的梳理和研究,本文选取了马来西亚马六甲州进行研究。马来西亚的人口构成由马来西亚本地人、华人和印度人构成,具有多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特点,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分布大量历史遗迹,这些建筑的修复、保护和周边环境的营造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案列,对于城市地缘建筑群落的未来发展和研究也极具意义。
  二、具有历史传承的城市地缘建筑群落
  (一)王朝发展时期建筑特点
  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在1403-1511年建立马六甲王国,是马来西亚在本土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地位,据史料记载马六甲的第三任国王罗阁·登阿(1425-1445)由睡梦中梦见安拉使者遂皈依伊斯兰教,自此王朝臣民自上而下开始信奉伊斯兰教,马六甲建筑群落受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影响,不能运用动物图样只能用文字或是植物花纹,部分建筑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特点,依次循序渐进、主次有別、层层引深组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建筑颜色上色彩鲜明,顶部大多以穹顶居多,颜色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要颜色,建筑体量壮观,具有浓郁教廷风格,建筑形式上采用多种建筑材料,建筑外观运用材料工艺细致、紧凑。门窗上大量运用几何纹样,采取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方式形成两方或四方连续的构图,变化无穷。受马来西亚炎热的气候影响在大多建筑在结构上非常注重建筑的通风和采光。
  (二)殖民统治时期建筑特点
  从1511年葡萄牙人武力占领马六甲修建圣地亞哥城堡开始,就在马六甲险要位置修建了炮台用以防御,同时可俯瞰马六甲海峡和马六甲古镇,由于葡萄牙人信奉天主教,因此他们占领马六甲后将清真寺夷为平地修建教堂,建立宗教学校并传播天主教,天主教的建筑形式大体上分为四大类,分別为巴舍里卡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建筑。1640年荷兰人联合柔佛进攻马六甲于1月攻克马六甲,葡萄牙人统治终结,这一时期的荷兰人发现当地盛产锡因此对当地的锡进行垄断。1785年左右,英国击败荷兰后开始向马来半岛挺进,先后同苏丹签订契约,兴建相关建筑设施,因此整个,马来半岛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受统治阶层的冲击出现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如图1。
  (三)新时期建筑融合模式
  城市的发展必然经历从旧到新,从不发达到比较发达再到发达的过程。新老建筑的交替更新标志着城市在发展,针对历史性建筑群落的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分析城市的更迭过程,建立城市文脉认知体系,发展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从城市规划的成果来看,城市地域内不存在城市区域建筑群的整体替换或是全部更新,大多数呈现的兴建方式是交替循环、交替承建,形成区域内新老建筑共存的形态,在城市整体发展及城市形象中,建筑群体的各异形态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建筑和文化的多样性及雄厚的经济力量,是城市经济能力的体现。但是新老建筑共存的模式容易形成区域建筑的混乱,因此合理的规划和兴建城市区域内的建筑及环境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三、马六甲古村落群体特征
  在古代马来西亚的整个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悠久建筑历史的建筑当属当地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高脚屋,其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建筑的形成时期,在马来西亚高脚屋的建筑形式,共分四种分别是,马六甲型、霹雳类型、吉打类型、东海岸型。
  (一)建筑通风
  马来西亚地处中南亚,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为了解决建筑的通风问题,高脚屋这一风格的建筑将建筑地面架高下面辅以竹子或是承重的柱子,充分解决了建筑的防潮问题,在通风上建筑的山墙位置敞开,屋顶架高,增加室内的通风和空气循环,有效增加了空气的流动。
  (二)建筑结构
  最初高脚屋受热带雨林的环境影响,在建筑方式和材料的选用上,大多以竹子、树枝支撑,顶部交叉隔断辅以大棕榈叶子,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升级,新的建筑不断涌现,但是受季节和天气及环境的影响,马来西亚大部分民用建筑群落仍然是以高脚屋这种建筑形式而存在,大多数建筑的地基已经替换成石桩等新型建筑材料。
  (三)建筑采光
  在建筑的采光上,由于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特征,大多数建筑的屋檐都增加了长度,延伸到院墙部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遮阴,外墙内在植物的搭配上大多种植棕榈树和椰子树,高高的树干可以增加空气流通,同时厚重的叶子也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大面积的阴凉也可以增加凉爽空气的进入间距,受雨量的影响,马来西亚大部分建筑群落的建筑顶部都以尖顶为多,尖尖的屋顶也可以快速增加雨水的流速。   四、区域地缘建筑、景观环境对居民的影响
  (一)宗教建筑设施对居民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因此国家内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比较著名的是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和坐落于马来西亚太子城的粉红清真寺,这座美丽的清真寺融合了摩洛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建筑风格,之所以叫粉红清真寺是因为,整个清真寺的装饰和建筑大部分都是红色的,并且有四分之三是坐落于水面上,在当时,建筑设计大胆并且富有创新,寺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专为女士信徒所建立,下层为男士信徒朝奉。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极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每天要面向东方祈祷五次,在信徒眼中清真寺是神圣的,入殿必须要脱鞋脱袜,不能裸露肌肤,女信徒要遮住头发,伊斯兰教教义大体上分为五个部分,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伊斯兰教认为世间真正的神只有安拉,体现出了神的唯一性,如图2。
  从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优美的图腾和纹样,从大部分器具、服饰及建筑中能够看出伊斯兰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信徒对伊斯兰教的虔诚。
  (二)地缘建筑环境设计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地缘建筑指的是地处于城市区域内拥有相关历史或是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及环境,城镇的主体是居民,城镇中不同区域内的居民受城镇内地缘建筑的影响,在生活上体现出不同的方式,如生活在CBD中的居民,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出门打扮时尚,有朝气,就个体本身而言自律性强;而在文化古迹即古城中的居民大多从事相关文创产品的售卖,每天同各种游客打交道;在公园附近生活的居民晨练指数较高,一些老年人生活节奏较缓慢。
  城市的建筑和环境是居民每天主要的集散地。人们来往于城市,生活于城市中,城市部分区域受不同的个体生活习惯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很多环境自然形成,无需设计,经过岁月的打磨別具一格,有些经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后,贴合人的生活习惯同时又具备审美价值,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这些不同的设计环境由人设计加工后会衍生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文化。根据不同的建筑职能和功能使城市区域内的建筑各具特色,地域内的环境各异,不尽相似。
  利用现代设计手法使环境和古建筑、古环境互相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城市的收入和知名度,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是马六甲城市的特点。在古城马六甲,沿河道两旁布置了很多绿植和具有特色的建筑,被赋予现代的设计手法和装饰后与古城相得益彰,同大多数历史古城一样的是马六甲也有一些古代的装饰品售卖,以供游客选择,以作为城市的手办。但是大多数小商店售卖的产品还有待加工。城市的景观由中心主干道向外呈放射状分布,沿历史古迹穿插于分散于城市各主要景点。
  在马六甲沿古河道可以看到河道两旁林立的商店和建筑以及咖啡馆、纪念品商店,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马六甲古镇的优美环境,同时在河道两旁还可以搜寻到各式具有特色的小商品及美食,街道两旁的建筑有些是经过历史的打磨后留存和保护下来的,有些是后面由于游客的需求或是店面本身的需要而加盖和增加的,大部分都依托于当地的历史,如以郑和下西洋事件为主的相关建筑和环境,通过历史文化烘托出傳统的景观布置方式,体现城市的特点,马六甲古镇内分布着很多博物馆,一方面诉说着城市的历史,一方面也向游客传达着马六甲的文化。
  受历史文脉对建筑本身的冲击和影响,在马六甲和澳门的城市中残留着大量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这些建筑本身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诉说着过往和曾经,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内部新老建筑交替,但大多复健的模式也是依托于城内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局部得以保留,使建筑整体相得益彰,不会显得突兀,新老建筑的交替过程也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如图3。
  (三)区域景观布置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传统城镇的兴建模式大多以建筑及实用功能为主,多数现代城市缺乏文化主线和文脉体系,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城市需要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这种传承可以是基于城市历史、城市建筑、城市环境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后代去了解、去壮大、去传承、城市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以跟进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的革新,兴建城市配套设施,使城市本身拥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使居民能够利用科技便利的生活,但是从城市的底蕴和文化来看,文化底蕴的缺失越来越是部分城市发展的制约条件,这种制约条件包括:文化的缺失,使居民缺乏归属感和自豪感;后代的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在本城市无可研究的对象。
  因此城市应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包括城市的历史、居民的习俗、文化遗产、古建筑等。塑造城市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知名度,促进旅游业为居民带来收入。在意识形态上拥有归属感,惠及下一代。
  在古镇内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古镇内拥有多家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国王用过的一些用具,带有浓烈的伊斯兰教风格,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诉说着前尘往事,彰显着当时的繁荣。
  (四)马来西亚城市水系特点
  城市如果单单是建筑物堆叠,那它一定会显得枯燥和乏味,城市的水系循环能够为城市增加活力,水系的循环还能够增加城市的湿度。马来西亚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因此城市的热循环和排水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内部兴建水系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减小区域局部的热导现象,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拥有SMART隧道工程,该隧道是典型的纵向三级隧道,平时正常的城市排水从第一层经过,第二层为通车隧道,当遇到洪水时,第二层将变为泄洪隧道,当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将关闭第二层的通车隧道,其用第三层将整个直径12米的隧道用于排水通道,完全解决了城市的洪涝问题,如图4。
  (五)国际行业需求对地缘环境的影响
  马来半岛最初的经济基础以农业加上小规模的商业和锡矿业为主,后来经过殖民统治后殖民地的发展带动了马来半岛的经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欧洲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橡胶的需求量巨大,由于马来西亚气候条件适合种植橡胶,因此资本家纷纷投资橡胶,这一时期的橡胶园得到迅猛发展,于此同时当地的居民绝大多数依然种植水稻,极少部分被雇佣在橡胶园工作,华人充当商业的代言人,从事进出口贸易,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五、具有历史传承的特色建筑群落发展趋势
  马来西亚信奉伊斯兰教,很多建筑受伊斯兰建筑风格影响,大多以黃色、白色、淡蓝色为主,在马来西亚建立了很多伊斯兰教的寺庙,建筑风格格外壮丽美观,建筑顶部雕刻精美的花纹,多以四方连续的图形为修饰,在马来西亚民用建筑也别具一格,大多数都有独立的小院子,院子内栽种一些棕榈树,房子结构多数为二层或三层的小楼,形态各异,兼具浓厚的东南亞建筑特色。
  吉隆坡附近有一座刚刚兴建的城市被称为布城(Putrajaya)是马来西亚三个联邦直辖区之一,旧称布特拉再也、太子城。太子城是马来西亚的联邦行政中心,马来西亚的首相署和政府各部已迁入城内办公,城内设有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和休闲设施,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太子城是马来西亚的政治中心,内部城市绿化面积很高,70%是绿地。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地区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翠绿景色、随处可见草地,郁郁葱葱树木和湖泊。太子城整个城市的面积面积广阔,山林起伏,宏伟壮观,被称为“智慧花园城市”象征着欣欣向荣。
  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和特色建筑越来越成为游客驻足和观光的主要地点,新兴建筑群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落的衔接也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基础城市建设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保护历史传承,塑造城市品牌文化,打造新型都市文化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结
  (一)纵观马六甲古镇的整体建筑规划及环境设计具有浓重的伊斯兰教建筑特点,从文化古迹和历史的传承角度看,城市本身也包含特点,自古以来马六甲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是中国通往西方的要冲,被竞相争夺。战乱中也兴建了很多不同国家的建筑物,这些建筑融入到古镇中为古镇多了一些异域的风情。马六甲古镇本身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型城市,城镇每天接纳的游客数以万计,城市内部分布有很多历史古迹,城市依托历史古迹兴建了很多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旅游设施,博物馆、商店和古董店等。
  (二)古代由于马来西亚国家演变致使马六甲城镇已无历史性的原著居民,城市内部多数居民都是以马来西亚其他州的人或是华人及印度人为主,居民的从业状况多数以趋向旅游相关的附属行业,主要向游客兜售纪念品或是饮食行业等,城内信奉穆斯林的占绝大多数,城内居民一天要做五次礼拜,每天生活主体主要以信仰为主游人为辅。
  (三)城市区域古环境的营造方式往往能够决定城市地域的建筑和环境。城市区域环境塑造的优劣能够影响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状态,良好的区域城市环境可以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基于城市的配套设施和福利政策能够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
  (四)马六甲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在区域环境的塑造上是以点带面为主的发展模式,马六甲古城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文化古迹,先后有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日本人先后来到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古城中耸立着各式的建筑群落,这些古代遗迹由于殖民者的不同兴建的时间不同,兴建的人不同使整体建筑环境和建筑风格都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古迹周围,环境的营造方式要结合古迹的特点,有的进行复原,有的结合现代的景观布置方法,运用多种类植物进行植物造景,但总体上要使整个景区的环境相协调。
其他文献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电脑绘图 高职  引言  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微课”和“翻转课堂”就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事物,作为新兴的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目前被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探讨和实践运用。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概念  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形式上,以微视频为主,也
期刊
摘要:将薄膜太阳能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人们低碳生活,转变人们对能源消耗的模式,使人们生活更绿色、低碳、健康。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论证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绿色公共设施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开发设计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为例,从分析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与劣势,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实际应用案例,设计出了一款既满足需求,又绿色环保、多元化的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薄膜太阳能应用在公共设施类产品的可行性高及可
期刊
摘要:探究老年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疼痛群体迅速扩大和疼痛评估界面可视化不足,难以满足老年疼痛群体的矛盾入手,以疼痛评估工具界面的表现形式和信息设计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运用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对老年人的生理感知,认知理解和行为操作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老年人在认知行为上存在着感知机能衰退,认知理解缓钝和行动操作老化的特点,得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设计在视觉层、结构
期刊
摘要:从集市文化传承和居民归属感方面对农村新集市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让文化传承下的农村集市以新的方式继承下去,延续家乡“乡土”之情。通过对无锡农村旧集市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集市进行整理总结,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现场数据,利用Sketch UP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和现场重建,并利用Rhino软件进行新农村集市的模块化设计。得到农村旧集市分析数
期刊
宾尼法利纳设计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汽车,有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可能每一个人追求的趋势并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趋势。我们现在说到电动车、自动驾驶,但其实可能有一些现在谈论的东西并不会在未来出现,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做出创意、美学、新的东西很重要。  1920年或者1930年的时候,高级材料和高级表面加工会给产品带来一种高级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客户有时候自己做表面加工,打电话给我说做完之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建设中从建筑主体到区域环境的塑造,再到城镇服务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塑造城镇服务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感能够有效地提升城镇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发展。以社会福祉结合服务设计相关的理念去探索未来服务型城镇的建设方法。通过信息传输的可续与形成的功能性服务,以优化居民生活体验。引入科技和智能等相关领域,便民利民,使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社会弱势群体、城镇高龄者及失能者是社会福祉
期刊
摘要:探讨营造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非正式交流空间设计策略。将艺术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抽象为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并结合实例分別从节点空间、线性空间、面域空间三个角度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不定空间”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初步得出点、线、面不同类型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各类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合理组织和设计对内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得出的具体设计策略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建筑设计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
期刊
2020年春节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当我们看到医护人员被一面面小小的防护口罩勒到满脸压痕、医疗机构床位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密闭空间中的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难以区分等问题时,我们深刻意识到通过设计赋能公共卫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着力打造数字化社会。公共卫生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带给设计行业新的命题和挑战。设计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生,面对
期刊
摘要:厘清展陈空间与体验设计之间的关系,探索体验设计在展陈空间中的创新路径,探索展陈空间新体验。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展陈空间与体验设计的类別及帽互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法从数字媒体技术、用户导向、服务、互动设施等方面创新体验设计路径;通过实验法将体验设计创新路径应用在实践案例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展陈空间体验设计创新带给展陈空间观众新的文化与情感体验,建立观众与展陈空间长期的良好体验。  关键词:展陈空间
期刊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式。通过分析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提出跨界教学项目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作用。以苏州旅游纪念品跨界教学项目开发为例,通过分析跨界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来阐述跨界设计是如何使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更具活力、更符合市场需求。最终说明通过跨专业项目教学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