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加索曾经说过:“希望一辈子能想象到孩子那样画画,因为幼儿的画是最具创造力的、最独特的。”幼儿的身上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成人该如何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美术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幼儿释放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做到“转变观念、鼓励参与、赋予自由、正确指导”这四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即转变教育观念,以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进行美术教育。一直以来,我们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都以示范教学为主,要求幼儿按规定的要求去完成作品。记得有一次,笔者上绘画《花》的公开课,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前认真培训孩子画花而且都要求用同一种颜色的蜡笔画线,然后再用统一的黄色来填色。公开课上完了,看到三十多幅一模一样的画,都还以为自己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全班小朋友都学会了。接下来是另外一位老师上的相同课题的公开课。她们的作品跟我们班的完全不同,虽看上去没我们的“漂亮”,但仔细一看,他们的画竟没有一幅是相似的。学生都能把花的颜色、生长坏境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笔者才真正意识到犯了多可怕的错误,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幼儿学到一些有用的技巧,但仔细一想,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创造,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的活动才更有价值,而不是刻板的模仿。所以,老师提供示范应以不阻碍幼儿的自由发挥为前提,以为幼儿以后的创作活动打基础为目标。笔者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会用一个固定模式的范例去束缚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在教幼儿绘画燕子,笔者不是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姿态的燕子,而是事先布置幼儿观察燕子,引導他们观察燕子如何飞翔、觅食、休息、筑巢等各种活动,使幼儿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增加对燕子的了解,丰富知识,捕捉灵感。然后,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这样,虽然大家都画“燕子”这一相同的主题,但呈现在老师面前的画却是饱含着每一位幼儿创造性的不同的画。
  二、鼓励参与
  鼓励参与就是鼓励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美术活动的真正价值是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创造过程。有些老师和家长总是急切地希望幼儿能一次画出一幅完整的作品,一旦未能如愿就大所失望。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孩子们只是对摆弄工具感到满足,在画画时实际上是以一种游戏的心理和过程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追求的不是创造结果,也不是什么技能技法的掌握,只是希望在小小的一张画纸上表现出想画的许多东西。我们不能用好与不好的简单标准来评价孩子的画,更不能以幼儿画得所谓的不好而责备孩子。扼杀他们的创造欲望。因为学生创造的过程要比创作的结果来得生动真实且更为重要,学生创造的过程就是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培育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鼓励幼儿把自己想要表现出来的东西表现出来。对那些没有勇气与信心进行创造的幼儿,应特别多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去努力尝试,慢慢得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大胆。孩子的创造力也就在尝试中不断得到培育。
  三、赋予自由
  赋予自由即赋予幼儿想象、创造的自由。有时候幼儿画出来的画什么都不像,让人看不懂,但即使这样,其中也充满了幼儿丰富的想象。比如,有的幼儿画出来的汽车有六、七层,因为他想坐上高高的汽车就不会晕车;画来的房子长了脚,因为台风来时可以飞快地跑到安全地带;还有把鱼画成空中飞,把鸟画得像怪兽……如果我们用正常与否来衡量,还真不行,但那奇妙的想象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有的老师就很不理解,他们总认为画出来的画必须符合“客观事实”,莫名其妙、看不懂的画一律要“枪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紧握幼儿拿着画笔的小手,边画边说:要这样,不要那样。殊不知,这才是阻碍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不能按自己的想象、按自己的情绪去创造的过程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无论幼儿的作品如何,都要善于感受,发现其中的特色,予以接纳和鼓励,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给幼儿予想象、创造的自由,让他们以更大的信心去投入创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艺术创造的潜能。
  四、正确引导
  正确引导即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灵活正确的指导。在幼儿画画时,有的老师常常会问幼儿:你画的是什么呀?而幼儿会想:我画的是飞机呀,老师认不出来,一定是我画得不像。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则打扰了幼儿创造的情绪。有时候,老师想帮助幼儿扩展、丰富画面时总会有意无意地以提建议的方式把想法灌输给孩子。如,“再加两只鸟就更漂亮了”“要是上面画个太阳就好了”等话语,这实际上是用语言提供了相同的范例,同样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因为老师的建议也许并不是幼儿真正想表现的,而当幼儿习惯服从老师的建议时,其原创力也就消失了。至于那些没有信心进行创造的幼儿,老师也要清楚自己该如何去指导,是应幼儿的要求包办代替,还是耐心引导呢?可以和幼儿谈谈他的画,不着痕迹地把好的建议提供给他,可以和信心不足的幼儿一起讨论令他感到困难的地方,一步步去问题就解决了,孩子的创造力也得到了保护和培育。
  总之,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当一个正确的指导者,注重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思维,挖掘和培育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孩子的创造力将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最好的发挥。
其他文献
【摘要】社区场景蕴含丰富的学习经验,是幼儿教育的活教材,也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补充和拓展。本文从场景化课程的视域,将幼儿孝道教育目标结合家风家训主题公园这一社区场景,通过施教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场景中开展幼儿孝道教育的综合性活动,从而探索出依据教育目标选场景,分析场景、开发利用场景、反思效果、提炼价值这一有效路径。  【关键词】社区场景;场景化课程;开发利用;路径  社区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空间
【摘要】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而4-9岁是学生想象力的黄金期,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重点,以一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一年级;教师;学生;语文课堂;想象力  一、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旺盛的时期,该阶段的学
【摘要】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本文以科学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打造高效率的数学教学课堂,最终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分层教学;数学;高效课堂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面向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在数学领域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既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也
【摘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初中教育事业培养的人才在素质方面,必须具有高质量要求的。新时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要求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倘若放在边远地区乡镇学校来看,班主任的分量就十分重了。他们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指路人,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忠实有力职员,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德育”教育这
【摘要】雅趣课堂以“趣”导学,以“雅”修身,以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反对将儿童置于被动地位,压抑儿童个性,忽视儿童特点的强制灌输,主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主张“基于兴趣,发展兴趣”,在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成为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之人。本文在紧扣学校雅趣课堂理念的基础上,将小学数学与雅趣课堂相融合。通过创设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整合的大趋势,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重要影响,同时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作用。笔者通过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三个误区:1.德育等同政治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领域,二者不能进行整合;3.脱离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能够很好地进行德育工作。笔者以案例、列举等形式对三个误区进行抨击,证明德育
【摘要】初中英语学习中,“听”是其中一项最根本、最重要的技能,更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的基础。面对农村中学教学设备落后,听力教学资源单一的实际情况,如何寻找和挑选合适的听力材料,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听力训练,成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从“深度”挖潜,从“广度”拓展,从“高度”着眼,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做好英语听力材料的选取,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听力训练,能较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听力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情况,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小学数学慕课教学、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建立“互联网 教育”评价体系几种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 教育;微课;慕课;教学APP  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活动,促进学生相应文化知识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必然
【摘要】英语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而口语交际能力则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人际交往乃至全面发展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英语为第二语言,在平时教学中若是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对词汇量、句型表达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会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提升。绘本多以精美的图画以及凝练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提升智慧,在学习中培养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感受生活的快乐。生活是课堂学习的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道德与法治》课堂立足生活,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味,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获得感悟,受到启迪。  一、开放文本,让课堂内容“生活化”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