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韦蒙华是宜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彩调传承人,他技压群芳、编演兼备、德艺双馨,为宜州彩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十年来,在传承发展宜州彩调的艺术道路上,他广纳众家之长,不断推陈出新,对推动宜州彩调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宜州彩调;韦蒙华;传承发展
彩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宜州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彩调在宜州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十九年(公元754年)后始修,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修的《庆远府志》载:“自元日至上元夜,竞放纸爆,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喧锣鼓,嬉游以为乐。”据老艺人口碑,清嘉庆时,庆远府城和宜州乡下已有“喜乐堂”一类彩调组织。宜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中国彩调之乡、中国诗词之乡正在创建当中,境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下枧河和会仙山风景区是广西著名的名胜风景区。这样美丽富饶的桂西北大地,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壮乡人,承载了古老而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对于桂西北大石山的人来说,他们最喜欢唱的就是家乡戏——彩调。在宜州民间有很多的业余彩调团,他们用纯朴的乡音唱响了桂西北的大山,为大石山人带去了无限的欢乐。
一、百花争艳独爱山茶
韦蒙华,宜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彩调传承人,1954年12月16日出生于宜州市洛东乡同上屯,受爸爸、妈妈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哪嗬嗨。韦蒙华听着彩调长大,11岁上台演唱,小学中学时期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多次被派往县里进行文艺汇演,年轻的韦蒙华在村子里是个很有名气的彩调小明星。在那个年代里,文艺宣传对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走乡串镇的彩调队生机勃勃,他们的到来就像山里的阳光,吸引着年轻的彩调小明星韦蒙华。正式从事演戏这一行当是从饰演样板戏《沙家浜》里的李玉和开始的。1971年被抽调到宜山县文工团(现在的宜州市文化馆),在其工作期间跟随罗亮老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团著名演员)学习彩调,得到罗亮老师的口传心授,精心指导。韦蒙华学习非常刻苦,再加上自身极好的表演天赋,演戏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彩调剧各行当的表演,而且还精通彩调伴奏乐器,从此与这朵戏曲百花园里的“山茶花”——彩调结下了不解之缘。韦蒙华对宜州彩调的传承发展尽心尽力,2004年4月他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5月彩调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宜州韦蒙华是当之无愧的彩调大师,想起了韦蒙华就想起了彩调,想起了彩调就想起韦蒙华。
二、追求卓越艺海畅游
在桂西北的大石山里,每逢喜事节庆,彩调都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乡亲们一听说有剧团要来演出,戏台前早早的就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围的水泄不通。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大戏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的不停,方圆百里的乡亲都会翻山越岭,带着一家老小来看这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彩调。
出生在“彩调之乡”的韦蒙华好像就是为彩调而生,从演戏到编剧、导演,一晃就是40多年。彩调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彩调。韦蒙华生长的上同屯有着悠久的彩调传统。在他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彩调演出非常多,从未间断过,耳濡目染使得彩调早已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正式拜罗亮老师为师时我已18岁,我学的很用心、刻苦,每天坚持练基本功,消化揣摩老师传授的技艺。罗亮老师精心培养我,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手把手的为我规范动作、唱腔。”这一切如今仍历历在目。要问起韦蒙华有多喜欢彩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干活时听着彩调不累,吃饭时不听彩调不香,炒菜时也要唱彩调,不唱不舒服。如有彩调剧看,不吃不睡也心甘,看了一场彩调剧,乐的不是神仙赛神仙。”
韦蒙华从小生、老生、娃娃生、正丑、烂丑、褶子丑学起,一直学到各种角色的表演,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各种声腔的演唱,以及各类乐器的演奏和剧本的改编创作,他是集表演、编剧、导演与乐师为一身的全能艺人。韦蒙华多少年如一日,积极学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深入到群众中间,大量收集民间素材,总能创造一些比较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我问韦蒙华老师“学彩调苦吗?”。他笑呵呵的说:“要说苦还真是不容易啊,但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乡亲们特别喜欢,每天练嗓、练功再苦也不觉得累,每次上台演出都是特别的兴奋与开心。”“‘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剧目不准唱,我就拿‘样板戏’移植和用时代需要的题材进行创作继续唱,没办法,不唱不舒服啊!”回忆起往昔精彩的岁月,韦蒙华依然露出得意的笑容。
三、酒香巷深千里覓音
韦蒙华演戏演得好,那是远近闻名的。韦蒙华演的第一部大戏是彩调剧《李双双》里的孙喜旺,获得很大的成功,接下来就是彩调剧《一双绣花鞋》、《三凤求凰》等得到观众热烈欢迎。1976年为朝鲜代表团演出《一双绣花鞋》、《梁山伯与祝英台》。1978年饰演彩调歌舞剧《刘三姐》里的莫进财,后来又在该剧里饰演莫老爷、陶先生等角,个个演的入木三分。在彩调剧《李双双》戏里的饰演孙喜旺的表现,观众一致认为比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团演的还要好,此剧曾在柳州市、桂林市、阳朔等地巡演,观众热情一直很高。1979年6月,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地方选拔人才,只因对宜州这片生他养他的红土地和爱听他唱彩调的众乡亲深深眷恋,他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家乡——宜州。(如果当时去了北京,今天的韦蒙华可能会有另一番天地。)1980年的春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团来挖人才,需要一个编演兼备的全能人才,当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个人非韦蒙华莫属。他当时是宜州市文工团的台柱子,如果他离开将会导致团里的演出无法正常进行,他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放弃这个人生中的大好机会。 四、爱在宜州 情定彩调
1980年以后,才华横溢的韦蒙华心无旁骛,安心宜州,一心为人民唱戏。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文艺下乡,一专多能。从此挑担进村,走乡窜镇,送戏下乡,为群众演出。每天除了晚上为农民演出以外,白天还要参加劳动。早Ja6点起床割谷子,吃在农民家,住在农民家。演出时没有舞台,就在晒谷场的空地上为农民唱戏,但是很开心,生活很充实。在此期间韦蒙华的创作细胞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创作《喂猪》、《拦路》、《赶鸭》等小彩调,自编自演,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986年荣获“广西青年戏剧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1990年9月由于宜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需要,韦蒙华老师被作为宣传干事调到宜州市委宣传部。两年后被调到市委接待办公室做外事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兼市委招待所所长。在此期间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在接待过程中时不时为客人唱起宜州彩调、民歌等。1992年宜州市开始着手开发旅游项目,1995年韦蒙华被调到市旅游局任副局长,负责开发流河寨和古龙河漂流两大主干旅游路线,极力主张旅游与彩调和山歌结合,传承发展桂西北民俗风情。在旅游局一做就是8年,在此期间创作歌曲《竹排悠悠》、《家乡情》、《下枧晨韵》等,其中《下枧晨韵》代表宜州被选送到央视“神州大舞台”展播。2003年韦蒙华被调往宜州市委统战部任副部长,主抓宗教及宗教旅游。在此期间主要以引进外资,为宜州乡镇建学校、为贫困中小学生发助学金四处奔波,为宜州的经济腾飞与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在业余时间里,经常为宜州市企事业单位编创、指导比赛和晚会节目,韦蒙华从来没有一天离开他挚爱的彩调事业。他一心扑在彩调上,家里的琐事很少过问,但是爱人非常支持他的彩调事业,这让他感到非常的幸福。2006年韦蒙华代表广西参加第四届国际小戏艺术节,这次国际小戏艺术节由中国文化部、中国剧协、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经过来自山东、河南、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江苏、湖南等16省,直辖市的吕剧、彩调剧、二人台、豫剧、音乐剧、粤剧、沪剧、越剧、采茶剧、晋剧、黄梅戏、京剧等21个剧种共43部小戏剧参加艺术节的角逐,有宜州文化局创作演出的彩调小戏《抓村长》主角韦蒙华获得“突出贡献奖”。2007年5月作为总导演复排大型彩调剧《李双双》,并担任男主角,2012年8月在仫佬剧《玉笛情缘》中扮演柳州知府。自己不仅参与表演,还创作很多讴歌时代新风尚的剧本,例如小彩调《新王三打鸟》、《买新房》、《富民政策似春风》、《请柬》等。2013年11月,韦蒙华组织成立宜州市彩调协会,并被选举为会长。2014年7月,由韦蒙华组织并任总导演进行复排的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得到宜州市委员会和宜州市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为本次复排拨款专项资金40万,复排首演即获得极大成功。宜州市新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已经走进台湾、上海、北京、南宁二中、东兰等。新版宜州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多次被来宜视察工作的中央和省部级专家组点名观看,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据悉2016年该剧将代表广西民族文化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广西区的巡演活动。对此韦蒙华还觉得远远不够,还要整体继续打磨,一定要让宜州彩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德艺双馨继耕耘 老骥伏枥志传承
传统艺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曾在全国轰动一时的广西彩调已经成为历史,当时全广西的专业彩调剧团不计其数,如今仅有屈指可数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和桂林市彩调剧团三家,这些剧团也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彩调艺术的精确传承用语言、符号和音符是无法做到的,徒弟必须在师傅言传身教下才能领悟到彩调戏的真正内涵。彩调文化传承人不仅承载着彩调文化悠久的传统,更担负着把精湛的技艺传与后人和发展创新的历史责任。
宜州彩调该如何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下去,这是韦蒙华非常担忧的事情。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挣钱,在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口流动很大,宜州彩调人才面临着断层的境遇,韦蒙华很担心,每每提及此事都很揪心。对此韦蒙华正在筹划开办一个长期的免费彩调学习班,为宜州彩调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优秀的传承人。韦蒙华所掌握的彩调技艺博大精深,最近几年来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身体硬朗,仍然奔跑在宜州彩调传承的第一线。令韦蒙华老师担忧的是缺乏传承人,现在年轻人很少喜欢彩调,对宜州彩调的活态保存已经时不我待。韦蒙华说:“我会一直致力于传承宜州彩调的这份事业”。如今的韦蒙华仍然坚守着对彩调传承的那份重担与责任。对于前来学习彩调表演的人,韦蒙华都热烈欢迎,倾其所有毫不保留的教给大家。据不完全统计,韦蒙华辅导过两百多个彩调剧团;收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为宜州各业余彩调团和中小学生进行彩调专业知识与技能讲座60余次;韦蒙华不仅通过演出、创作、讲座、现场指导和收徒弟来传承和发展宜州彩调,还制作彩调学习与讲座光盘供大家学习参考,并收集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宜州彩调资料。其中包括手抄剧本(很多都是孤本)、唱谱、书籍、乐器、服装、图片等。
韦蒙华用一生坚守着彩调这个他一生的好朋友。受他的影响,他的爱人、孩子、孙子也都很喜欢彩调。有时会带着子孙一起演彩调,这样执著的热爱与坚守让人感动、敬佩。传统艺术需要在傳播中传承与发展,我们相信宜州彩调将会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从而创新发展,将这一桂西北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目前,韦蒙华正在创作大型宜州风情彩调剧《醉美宜州》,让我们拭目以待……。
六、后记
到宜州,走进中国彩调之乡,走进宜州彩调,感受最多的是那浓浓的带着泥土芳香的彩调文化。当我漫步在宜州市的大街小巷,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有的跳着节奏欢快的广场舞,有的兴致勃勃的聊天下棋,耳边会时不时的传来那熟悉的宜州彩调旋律。优美的宜州彩调让我如痴如醉,秀美的桂西北犹如人间天堂。走进韦蒙华的幸福生活,我真正感受到蕴含在宜州彩调里的无比丰富而又珍贵的意义。望着韦蒙华充满希翼的眼神,顿时感到自己任重道远。回想起与韦蒙华先生的谈话,心中满满的感动。宜州彩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但是在如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像韦蒙华老人一样的众多宜州儿女们,主动自觉肩负起保护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悠久的宜州彩调在桂西北的大石山里、在祖国的江南塞北不停地传唱。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宜州彩调的保护传承中,让宜州彩调代代相传,永放光彩!
【关键词】宜州彩调;韦蒙华;传承发展
彩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宜州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彩调在宜州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十九年(公元754年)后始修,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修的《庆远府志》载:“自元日至上元夜,竞放纸爆,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喧锣鼓,嬉游以为乐。”据老艺人口碑,清嘉庆时,庆远府城和宜州乡下已有“喜乐堂”一类彩调组织。宜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中国彩调之乡、中国诗词之乡正在创建当中,境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下枧河和会仙山风景区是广西著名的名胜风景区。这样美丽富饶的桂西北大地,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壮乡人,承载了古老而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对于桂西北大石山的人来说,他们最喜欢唱的就是家乡戏——彩调。在宜州民间有很多的业余彩调团,他们用纯朴的乡音唱响了桂西北的大山,为大石山人带去了无限的欢乐。
一、百花争艳独爱山茶
韦蒙华,宜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彩调传承人,1954年12月16日出生于宜州市洛东乡同上屯,受爸爸、妈妈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哪嗬嗨。韦蒙华听着彩调长大,11岁上台演唱,小学中学时期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多次被派往县里进行文艺汇演,年轻的韦蒙华在村子里是个很有名气的彩调小明星。在那个年代里,文艺宣传对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走乡串镇的彩调队生机勃勃,他们的到来就像山里的阳光,吸引着年轻的彩调小明星韦蒙华。正式从事演戏这一行当是从饰演样板戏《沙家浜》里的李玉和开始的。1971年被抽调到宜山县文工团(现在的宜州市文化馆),在其工作期间跟随罗亮老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团著名演员)学习彩调,得到罗亮老师的口传心授,精心指导。韦蒙华学习非常刻苦,再加上自身极好的表演天赋,演戏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彩调剧各行当的表演,而且还精通彩调伴奏乐器,从此与这朵戏曲百花园里的“山茶花”——彩调结下了不解之缘。韦蒙华对宜州彩调的传承发展尽心尽力,2004年4月他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5月彩调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宜州韦蒙华是当之无愧的彩调大师,想起了韦蒙华就想起了彩调,想起了彩调就想起韦蒙华。
二、追求卓越艺海畅游
在桂西北的大石山里,每逢喜事节庆,彩调都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乡亲们一听说有剧团要来演出,戏台前早早的就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围的水泄不通。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大戏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的不停,方圆百里的乡亲都会翻山越岭,带着一家老小来看这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彩调。
出生在“彩调之乡”的韦蒙华好像就是为彩调而生,从演戏到编剧、导演,一晃就是40多年。彩调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彩调。韦蒙华生长的上同屯有着悠久的彩调传统。在他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彩调演出非常多,从未间断过,耳濡目染使得彩调早已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正式拜罗亮老师为师时我已18岁,我学的很用心、刻苦,每天坚持练基本功,消化揣摩老师传授的技艺。罗亮老师精心培养我,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手把手的为我规范动作、唱腔。”这一切如今仍历历在目。要问起韦蒙华有多喜欢彩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干活时听着彩调不累,吃饭时不听彩调不香,炒菜时也要唱彩调,不唱不舒服。如有彩调剧看,不吃不睡也心甘,看了一场彩调剧,乐的不是神仙赛神仙。”
韦蒙华从小生、老生、娃娃生、正丑、烂丑、褶子丑学起,一直学到各种角色的表演,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各种声腔的演唱,以及各类乐器的演奏和剧本的改编创作,他是集表演、编剧、导演与乐师为一身的全能艺人。韦蒙华多少年如一日,积极学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深入到群众中间,大量收集民间素材,总能创造一些比较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我问韦蒙华老师“学彩调苦吗?”。他笑呵呵的说:“要说苦还真是不容易啊,但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乡亲们特别喜欢,每天练嗓、练功再苦也不觉得累,每次上台演出都是特别的兴奋与开心。”“‘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剧目不准唱,我就拿‘样板戏’移植和用时代需要的题材进行创作继续唱,没办法,不唱不舒服啊!”回忆起往昔精彩的岁月,韦蒙华依然露出得意的笑容。
三、酒香巷深千里覓音
韦蒙华演戏演得好,那是远近闻名的。韦蒙华演的第一部大戏是彩调剧《李双双》里的孙喜旺,获得很大的成功,接下来就是彩调剧《一双绣花鞋》、《三凤求凰》等得到观众热烈欢迎。1976年为朝鲜代表团演出《一双绣花鞋》、《梁山伯与祝英台》。1978年饰演彩调歌舞剧《刘三姐》里的莫进财,后来又在该剧里饰演莫老爷、陶先生等角,个个演的入木三分。在彩调剧《李双双》戏里的饰演孙喜旺的表现,观众一致认为比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团演的还要好,此剧曾在柳州市、桂林市、阳朔等地巡演,观众热情一直很高。1979年6月,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地方选拔人才,只因对宜州这片生他养他的红土地和爱听他唱彩调的众乡亲深深眷恋,他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家乡——宜州。(如果当时去了北京,今天的韦蒙华可能会有另一番天地。)1980年的春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团来挖人才,需要一个编演兼备的全能人才,当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个人非韦蒙华莫属。他当时是宜州市文工团的台柱子,如果他离开将会导致团里的演出无法正常进行,他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放弃这个人生中的大好机会。 四、爱在宜州 情定彩调
1980年以后,才华横溢的韦蒙华心无旁骛,安心宜州,一心为人民唱戏。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文艺下乡,一专多能。从此挑担进村,走乡窜镇,送戏下乡,为群众演出。每天除了晚上为农民演出以外,白天还要参加劳动。早Ja6点起床割谷子,吃在农民家,住在农民家。演出时没有舞台,就在晒谷场的空地上为农民唱戏,但是很开心,生活很充实。在此期间韦蒙华的创作细胞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创作《喂猪》、《拦路》、《赶鸭》等小彩调,自编自演,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986年荣获“广西青年戏剧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1990年9月由于宜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需要,韦蒙华老师被作为宣传干事调到宜州市委宣传部。两年后被调到市委接待办公室做外事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兼市委招待所所长。在此期间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在接待过程中时不时为客人唱起宜州彩调、民歌等。1992年宜州市开始着手开发旅游项目,1995年韦蒙华被调到市旅游局任副局长,负责开发流河寨和古龙河漂流两大主干旅游路线,极力主张旅游与彩调和山歌结合,传承发展桂西北民俗风情。在旅游局一做就是8年,在此期间创作歌曲《竹排悠悠》、《家乡情》、《下枧晨韵》等,其中《下枧晨韵》代表宜州被选送到央视“神州大舞台”展播。2003年韦蒙华被调往宜州市委统战部任副部长,主抓宗教及宗教旅游。在此期间主要以引进外资,为宜州乡镇建学校、为贫困中小学生发助学金四处奔波,为宜州的经济腾飞与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在业余时间里,经常为宜州市企事业单位编创、指导比赛和晚会节目,韦蒙华从来没有一天离开他挚爱的彩调事业。他一心扑在彩调上,家里的琐事很少过问,但是爱人非常支持他的彩调事业,这让他感到非常的幸福。2006年韦蒙华代表广西参加第四届国际小戏艺术节,这次国际小戏艺术节由中国文化部、中国剧协、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经过来自山东、河南、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江苏、湖南等16省,直辖市的吕剧、彩调剧、二人台、豫剧、音乐剧、粤剧、沪剧、越剧、采茶剧、晋剧、黄梅戏、京剧等21个剧种共43部小戏剧参加艺术节的角逐,有宜州文化局创作演出的彩调小戏《抓村长》主角韦蒙华获得“突出贡献奖”。2007年5月作为总导演复排大型彩调剧《李双双》,并担任男主角,2012年8月在仫佬剧《玉笛情缘》中扮演柳州知府。自己不仅参与表演,还创作很多讴歌时代新风尚的剧本,例如小彩调《新王三打鸟》、《买新房》、《富民政策似春风》、《请柬》等。2013年11月,韦蒙华组织成立宜州市彩调协会,并被选举为会长。2014年7月,由韦蒙华组织并任总导演进行复排的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得到宜州市委员会和宜州市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为本次复排拨款专项资金40万,复排首演即获得极大成功。宜州市新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已经走进台湾、上海、北京、南宁二中、东兰等。新版宜州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多次被来宜视察工作的中央和省部级专家组点名观看,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据悉2016年该剧将代表广西民族文化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广西区的巡演活动。对此韦蒙华还觉得远远不够,还要整体继续打磨,一定要让宜州彩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德艺双馨继耕耘 老骥伏枥志传承
传统艺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曾在全国轰动一时的广西彩调已经成为历史,当时全广西的专业彩调剧团不计其数,如今仅有屈指可数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和桂林市彩调剧团三家,这些剧团也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彩调艺术的精确传承用语言、符号和音符是无法做到的,徒弟必须在师傅言传身教下才能领悟到彩调戏的真正内涵。彩调文化传承人不仅承载着彩调文化悠久的传统,更担负着把精湛的技艺传与后人和发展创新的历史责任。
宜州彩调该如何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下去,这是韦蒙华非常担忧的事情。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挣钱,在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口流动很大,宜州彩调人才面临着断层的境遇,韦蒙华很担心,每每提及此事都很揪心。对此韦蒙华正在筹划开办一个长期的免费彩调学习班,为宜州彩调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优秀的传承人。韦蒙华所掌握的彩调技艺博大精深,最近几年来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身体硬朗,仍然奔跑在宜州彩调传承的第一线。令韦蒙华老师担忧的是缺乏传承人,现在年轻人很少喜欢彩调,对宜州彩调的活态保存已经时不我待。韦蒙华说:“我会一直致力于传承宜州彩调的这份事业”。如今的韦蒙华仍然坚守着对彩调传承的那份重担与责任。对于前来学习彩调表演的人,韦蒙华都热烈欢迎,倾其所有毫不保留的教给大家。据不完全统计,韦蒙华辅导过两百多个彩调剧团;收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为宜州各业余彩调团和中小学生进行彩调专业知识与技能讲座60余次;韦蒙华不仅通过演出、创作、讲座、现场指导和收徒弟来传承和发展宜州彩调,还制作彩调学习与讲座光盘供大家学习参考,并收集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宜州彩调资料。其中包括手抄剧本(很多都是孤本)、唱谱、书籍、乐器、服装、图片等。
韦蒙华用一生坚守着彩调这个他一生的好朋友。受他的影响,他的爱人、孩子、孙子也都很喜欢彩调。有时会带着子孙一起演彩调,这样执著的热爱与坚守让人感动、敬佩。传统艺术需要在傳播中传承与发展,我们相信宜州彩调将会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从而创新发展,将这一桂西北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目前,韦蒙华正在创作大型宜州风情彩调剧《醉美宜州》,让我们拭目以待……。
六、后记
到宜州,走进中国彩调之乡,走进宜州彩调,感受最多的是那浓浓的带着泥土芳香的彩调文化。当我漫步在宜州市的大街小巷,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有的跳着节奏欢快的广场舞,有的兴致勃勃的聊天下棋,耳边会时不时的传来那熟悉的宜州彩调旋律。优美的宜州彩调让我如痴如醉,秀美的桂西北犹如人间天堂。走进韦蒙华的幸福生活,我真正感受到蕴含在宜州彩调里的无比丰富而又珍贵的意义。望着韦蒙华充满希翼的眼神,顿时感到自己任重道远。回想起与韦蒙华先生的谈话,心中满满的感动。宜州彩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但是在如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像韦蒙华老人一样的众多宜州儿女们,主动自觉肩负起保护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悠久的宜州彩调在桂西北的大石山里、在祖国的江南塞北不停地传唱。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宜州彩调的保护传承中,让宜州彩调代代相传,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