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网浙江云和县供电公司 323600
摘要:企业管理日益重视非理性因素情绪管理凸显了从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科学转变,积极合理的情绪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情绪管理为切入点,探讨情绪管理相对应的心理学研究在历经“三集五大”体制改革之后,电网摸索企业管理创新的人文关怀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情绪管理;电力企业;人文关怀
一、情绪管理的基本范畴及功能
在企业管理中,快乐工作是情绪管理的目标,这就要求辨认情绪、分析情绪和管理情绪。
(1)自我觉察。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实时监控情绪变化,更容易把握行为的发展苗头。
(2)自我调控。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比如有效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消极情绪。
(3)自我激励。通过自我指导,引导或推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被称为情绪的自我激励。充满正能量的自我暗示进入大脑,调动、指挥、掌控情绪而发挥出更大创造潜力。
(4)识别他人情绪。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为人际交往打下情感牌。
(5)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要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在工作沟通中,如果发出的情绪信息能够感染和影响对方,将更容易促进工作与人际交往的双重目标,达到高效快乐工作的目的。
二、情绪管理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性
1.通过情绪管理的唤醒功能,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管理
理论研究认为,情绪通过唤醒人对于正在经历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引导并维持行为达到特定目标。实际上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研究证实:唤醒水平与工作绩效之间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唤醒水平处于适宜强度时,绩效最佳;唤醒水平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绩效不可能提高;唤醒水平超过顶峰时,工作绩效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
2.通过情绪管理的认知功能,促进员工的亲社会行为
伴随情绪唤醒的发生,情绪认知直接影响人对实际工作产生不同的外显反应。研究证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
(1)情绪管理的认知形式。从微观角度,情绪管理包括情绪一致性处理及情绪依赖性记忆。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体验重复出现,前一情绪容易迁移到后一情绪处理之中,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处理。比如身处家庭意外状况等悲伤情绪时,员工容易将悲伤情绪带入工作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远离人群等情况。在一定情境之中发现当下的情绪体验与存于脑海的前一情绪体验相似,更易提取信息的情况即为情绪依赖性记忆。执行同样的工作任务,由于先后两次不同的情绪体验,导致员工在执行任务时产生不同的认知情绪,完成工作的效率也不同。
(2)情绪管理的认知层次。从宏观角度,企业的情绪管理分为个体情绪、个体间情绪、人际互动情绪、团队情绪和组织情绪五大层次,针对基层供电单位人本管理的情绪向度,通过员工与企业对于完成现代化企业建设能力的共同信念和心理认知的集体效能感的培育,表达了在工作中形成的对人际、任务、沟通的知觉和期望。基层供电单位将五大层次的情绪管理建立在企业团队认同感基础的心理效应上,增强企业内部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凝聚力。
3.通过情绪管理的社会功能,有效强化员工执行力
将情绪管理的片段整合在一起——唤醒、感觉、认知和行动,就能推导出强化执行力除了工作能力等硬条件外情绪控制等软因素的价值。
(1)情绪效应在沟通理解中的作用。员工不同情绪体验表现出不同的意愿。比如在面对面沟通中,遭受上级愤怒不满等强烈情绪时,员工也更容易产生不理性甚至破坏性的行为,言语冲撞、工作倦怠等。而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在情绪效应上传递信息的意愿会出现无声化、间接化等特点,避免情绪低落时正面沟通产生理解偏差。
(2)情绪管理在沟通漏斗中的作用。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分别产生的社会粘合剂作用和社会防水性作用,决定了沟通的效度。在上级与下属沟通过程中注重平静、充实、愉悦、幸福的情绪内涵管理,摒除焦躁、忧郁、惊慌的打工者式消极情绪,把领导当师傅、岗位当舞台、任务当作品,提升执行力。
三、建立情绪管理长效建设机制的必要性及举措
1.尊重主体性,“三提升”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1)提升主体性。培养“典型岗位中的典型员工”,赋予员工适当的决策权和行动权,形成纵向、横向工作线上的专业性,激发其创造激情。
(2)提升参与度。企业内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进行厂务党务公开,人人参与“自家事”的管理,荣辱与共的基础是“我是一份子”的意识觉醒。
(3)提升情感牌。提升员工的职场幸福力,进行“情感投资”。注重对员工个人的理解关心,注重对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梳理与润色,关注员工的最后一道情感防线“小家庭”,整合情感资源,凝聚员工向心力。
2.关注多样性,“三重视”增强员工的多层次需求
不仅关心员工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1)重视年龄层级。以年龄为依据划分关注层,强化各个年龄层人员的参与度、关注度和凝聚力,建立帮扶工作常态机制,通过举办老年人门球比赛、青年人排球赛、排舞比赛等等,活跃各年龄层级职工的业余生活。
(2)重视阳光工程。以转移注意力为目的设立兴趣组,通过开展“工间操”、“阳光厨娘”、“阅读好时光”、“心理健康论坛”、“养生沙龙”及“阳光心灵家园”杯系列文体活动,丰富阳光健康工程,中止不良刺激源的作用,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集体效能感,打造和谐云电“精神家园”。
(3)重视对话平台。以平等自觉的对话为手段,以情绪表达、调节、控制为关注点,设立“连心墙”、建立“阳光小屋”、开展“圆桌谈心”、举行“阳光户外结伴行”等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建立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连心桥”,在平等开明的相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求大同,存小异”,畅通诉求机制,就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逐步达成共识,培育降压减压氛围,提升组织情绪管理能力,构建企业精神文明。
3.注重纵深性,“三深化”提升工匠精神的专注度
(1)深化人本核心。工匠精神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严谨稳健的思路,即以人本理念为着力点,通过柔性管理重视员工个体情绪性特征,落实情绪差异化管理,以更多的“倾听”代替“说教”,回归人性,尊重员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热爱与对企业的忠诚,确保人的因素是实现工匠精神的第一步。
(2)深化质素拓展。提升自身的工作质素,通过采取“全员攀登”计划、人才通道、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学历层次、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这是提升工匠精神专注度的第二步。
(3)深化幸福蓝图。在实现电力和能源建设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的宏大背景下,描绘员工精益求精的终极自我实现“幸福蓝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绪管理在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绩效管理中扮演日益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情绪管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实现个体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组织效能管理的三位一体“幸福最优化”,深刻体现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人文关怀及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力:《浅论人文关怀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J],《商情》,2013年第16期。
[2] 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摘要:企业管理日益重视非理性因素情绪管理凸显了从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科学转变,积极合理的情绪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情绪管理为切入点,探讨情绪管理相对应的心理学研究在历经“三集五大”体制改革之后,电网摸索企业管理创新的人文关怀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情绪管理;电力企业;人文关怀
一、情绪管理的基本范畴及功能
在企业管理中,快乐工作是情绪管理的目标,这就要求辨认情绪、分析情绪和管理情绪。
(1)自我觉察。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实时监控情绪变化,更容易把握行为的发展苗头。
(2)自我调控。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比如有效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消极情绪。
(3)自我激励。通过自我指导,引导或推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被称为情绪的自我激励。充满正能量的自我暗示进入大脑,调动、指挥、掌控情绪而发挥出更大创造潜力。
(4)识别他人情绪。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为人际交往打下情感牌。
(5)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要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在工作沟通中,如果发出的情绪信息能够感染和影响对方,将更容易促进工作与人际交往的双重目标,达到高效快乐工作的目的。
二、情绪管理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性
1.通过情绪管理的唤醒功能,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管理
理论研究认为,情绪通过唤醒人对于正在经历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引导并维持行为达到特定目标。实际上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研究证实:唤醒水平与工作绩效之间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唤醒水平处于适宜强度时,绩效最佳;唤醒水平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绩效不可能提高;唤醒水平超过顶峰时,工作绩效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
2.通过情绪管理的认知功能,促进员工的亲社会行为
伴随情绪唤醒的发生,情绪认知直接影响人对实际工作产生不同的外显反应。研究证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
(1)情绪管理的认知形式。从微观角度,情绪管理包括情绪一致性处理及情绪依赖性记忆。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体验重复出现,前一情绪容易迁移到后一情绪处理之中,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处理。比如身处家庭意外状况等悲伤情绪时,员工容易将悲伤情绪带入工作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远离人群等情况。在一定情境之中发现当下的情绪体验与存于脑海的前一情绪体验相似,更易提取信息的情况即为情绪依赖性记忆。执行同样的工作任务,由于先后两次不同的情绪体验,导致员工在执行任务时产生不同的认知情绪,完成工作的效率也不同。
(2)情绪管理的认知层次。从宏观角度,企业的情绪管理分为个体情绪、个体间情绪、人际互动情绪、团队情绪和组织情绪五大层次,针对基层供电单位人本管理的情绪向度,通过员工与企业对于完成现代化企业建设能力的共同信念和心理认知的集体效能感的培育,表达了在工作中形成的对人际、任务、沟通的知觉和期望。基层供电单位将五大层次的情绪管理建立在企业团队认同感基础的心理效应上,增强企业内部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凝聚力。
3.通过情绪管理的社会功能,有效强化员工执行力
将情绪管理的片段整合在一起——唤醒、感觉、认知和行动,就能推导出强化执行力除了工作能力等硬条件外情绪控制等软因素的价值。
(1)情绪效应在沟通理解中的作用。员工不同情绪体验表现出不同的意愿。比如在面对面沟通中,遭受上级愤怒不满等强烈情绪时,员工也更容易产生不理性甚至破坏性的行为,言语冲撞、工作倦怠等。而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在情绪效应上传递信息的意愿会出现无声化、间接化等特点,避免情绪低落时正面沟通产生理解偏差。
(2)情绪管理在沟通漏斗中的作用。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分别产生的社会粘合剂作用和社会防水性作用,决定了沟通的效度。在上级与下属沟通过程中注重平静、充实、愉悦、幸福的情绪内涵管理,摒除焦躁、忧郁、惊慌的打工者式消极情绪,把领导当师傅、岗位当舞台、任务当作品,提升执行力。
三、建立情绪管理长效建设机制的必要性及举措
1.尊重主体性,“三提升”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1)提升主体性。培养“典型岗位中的典型员工”,赋予员工适当的决策权和行动权,形成纵向、横向工作线上的专业性,激发其创造激情。
(2)提升参与度。企业内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进行厂务党务公开,人人参与“自家事”的管理,荣辱与共的基础是“我是一份子”的意识觉醒。
(3)提升情感牌。提升员工的职场幸福力,进行“情感投资”。注重对员工个人的理解关心,注重对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梳理与润色,关注员工的最后一道情感防线“小家庭”,整合情感资源,凝聚员工向心力。
2.关注多样性,“三重视”增强员工的多层次需求
不仅关心员工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1)重视年龄层级。以年龄为依据划分关注层,强化各个年龄层人员的参与度、关注度和凝聚力,建立帮扶工作常态机制,通过举办老年人门球比赛、青年人排球赛、排舞比赛等等,活跃各年龄层级职工的业余生活。
(2)重视阳光工程。以转移注意力为目的设立兴趣组,通过开展“工间操”、“阳光厨娘”、“阅读好时光”、“心理健康论坛”、“养生沙龙”及“阳光心灵家园”杯系列文体活动,丰富阳光健康工程,中止不良刺激源的作用,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集体效能感,打造和谐云电“精神家园”。
(3)重视对话平台。以平等自觉的对话为手段,以情绪表达、调节、控制为关注点,设立“连心墙”、建立“阳光小屋”、开展“圆桌谈心”、举行“阳光户外结伴行”等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建立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连心桥”,在平等开明的相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求大同,存小异”,畅通诉求机制,就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逐步达成共识,培育降压减压氛围,提升组织情绪管理能力,构建企业精神文明。
3.注重纵深性,“三深化”提升工匠精神的专注度
(1)深化人本核心。工匠精神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严谨稳健的思路,即以人本理念为着力点,通过柔性管理重视员工个体情绪性特征,落实情绪差异化管理,以更多的“倾听”代替“说教”,回归人性,尊重员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热爱与对企业的忠诚,确保人的因素是实现工匠精神的第一步。
(2)深化质素拓展。提升自身的工作质素,通过采取“全员攀登”计划、人才通道、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学历层次、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这是提升工匠精神专注度的第二步。
(3)深化幸福蓝图。在实现电力和能源建设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的宏大背景下,描绘员工精益求精的终极自我实现“幸福蓝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绪管理在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绩效管理中扮演日益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情绪管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实现个体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组织效能管理的三位一体“幸福最优化”,深刻体现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人文关怀及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力:《浅论人文关怀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J],《商情》,2013年第16期。
[2] 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