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主要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必须品质。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动态,正对存在问题开展教育。大学生心理发展是随时代发展的动态过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实效。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2-003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越来越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人才素质时强调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时期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也是身心发育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任务艰巨,危机四伏。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冲突、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如果这些心理冲突存在得过于强烈和持久,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心理问题
其一,对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别于中学阶段,中学时期那种机械记忆为主、老师重点辅导和模拟测试等学习方式在大学已不存在了。大学的学习特点是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有限,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自学能力已成为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大学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需要选修课某些课程,有所侧重地扩充某些知识,发展某些能力,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大学生除上课学习外,还有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通过阅读参考书和文献等方式来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或扩大知识范围。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他们缺乏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一些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
其二,学习动机缺乏。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整个人便松懈了,“抱着及格万岁”的想法无所事事,缺乏明确的目标、理想,学习上提不起劲拿起书本便觉得厌倦。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尖子生,是老师的宠儿,而进入大学后,在人才荟萃的新集体中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而变成了“平民”,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失望心里,索性破罐破摔,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外语和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致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陈旧,教师的讲授缺乏新鲜性和艺术性,部分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等,也是学生失去信心,导致厌学。
1.2 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个体开始独立的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交往能力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他们的人际交往欲极强,但因各种因素与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相当数量的人产生各种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不适感。主要表现为:
第一,思想观念的偏激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一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表现出封闭心理,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隔绝了人际交往。一些学生表现出猜疑心理,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造成人际心理隔阂。一些学生担心他人暗算自己、陷害自己,表现出敌对心理,逃避人际交往。
第二,个性的缺陷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一些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心理。他们虽有于他人交往的愿望,但常因交往时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而失败,害怕与人接触,常常感到焦虑、痛苦、自卑,进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些学生孤芳自赏,不愿与他人为伍,表现出孤僻心理。一些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盛气凌人,使对方难以接受,影响了人际关系。一些学生嫉妒心理极强,对他人的成绩、长处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严重妨碍了人际交往。
1.3 理想与现实问题
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换来了金榜题名的喜讯。当这些学生带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走进大学,憧憬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失望。一些大学生抱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与希望,在心中默默的“自我设计”。然而,这种“设计”能否实现却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现了。大学生们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十分敏感,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尽人意问题常常感到不满和不平,进而对理想的现实表示怀疑,他们逐渐意志消沉,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出现烦恼、困惑、抑郁等心理问题。
1.4 恋爱及性心理卫生问题
从个体的心理年龄看,大学生正式开始恋爱的时候。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容易自理好。由于性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会受到性意识的困扰,并且能体验到对性的压抑。此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恰当认识和理解也会造成诸多的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把恋爱当做娱乐,玩弄异性;有的同学把恋爱当做谋取功利的手段;有的同学没有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谈情说爱而荒废了学业。异性恐惧症、恋爱受挫和性变态等性心理障碍普遍存在。
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心理咨询带动开展起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我国高校蓬勃发展。但从宏观看,发展极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2.1 心理咨询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对心理咨询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他们强调人员、经费、场地、设备等困难,一直没有正常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常常是为应付评估做摆设。在已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校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诸如,在心理咨询的方式上重心理障碍咨询,轻心理发展咨询;在咨询手段上过分依赖心理量表的作用,存在以量表代替咨询的倾向;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的界限不甚清楚,使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受到影响。
2.2 许多高校心理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
当前我国还未形成规范的督导制度。许多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训练,因能力不足及个人日常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过大,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和个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丧失等等。
2.3 心理测量时用的量表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量表大部分是由国外引进的,有的没有经过本土化过程,而直接拿来翻译成中文使用,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量表不能保证在我国也是稳定有效的量表。有的虽然对量表译本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但这些量表已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的过时“产品”。因此,不能客观的反映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4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方面的不足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面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同程度心理问题,除了上述讲的工作方面不足之外,还应反思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方面的不足和误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过分重视智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性;重理性、轻感性的狭隘教育观,使人的理性与感性互相脱离,往往容易使学生处于“理情不协调的矛盾状态”,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随时代发展的动态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列入学校教育工作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因此,应建立一支以心理学教学研究人员为主,德育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及医务人员为辅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队伍,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2 开设心理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普通高校应将心理保健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规划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适当开设一些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3 建立咨询机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
由于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特性和各自环境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个别指导。心理咨询在解决大学生“特殊”心理问题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设置机构,提供办公设备、各种心理测量量表、心理治疗仪器等物质条件。还必须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工作,进一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心理教育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詢队伍。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发展、恋爱、择业、自我意识等问题加以指导和帮助,矫治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发现问题,及时教育,防微杜渐。
3.4 丰富校园活动,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活跃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会让大学生淡化或摆脱学业的种种压抑,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某种程度的张扬,心理得到一定的舒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置身于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群体之中,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以良好的心态发展积极向上的一面,调节与消除消极的一面,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获得健康心理。与此同时还会使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团结合作、公平竞争、体现自我。使冷漠和孤独变热情、团结,使烦恼和空虚变快乐、充实,以此来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刊、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体育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理情感,克服不良情绪,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 潘菽.教育心理学[M].合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常春娣,张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中永,付海东,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与工作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2-003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越来越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人才素质时强调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时期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也是身心发育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任务艰巨,危机四伏。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冲突、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如果这些心理冲突存在得过于强烈和持久,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心理问题
其一,对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别于中学阶段,中学时期那种机械记忆为主、老师重点辅导和模拟测试等学习方式在大学已不存在了。大学的学习特点是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有限,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自学能力已成为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大学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需要选修课某些课程,有所侧重地扩充某些知识,发展某些能力,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大学生除上课学习外,还有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通过阅读参考书和文献等方式来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或扩大知识范围。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他们缺乏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一些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
其二,学习动机缺乏。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整个人便松懈了,“抱着及格万岁”的想法无所事事,缺乏明确的目标、理想,学习上提不起劲拿起书本便觉得厌倦。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尖子生,是老师的宠儿,而进入大学后,在人才荟萃的新集体中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而变成了“平民”,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失望心里,索性破罐破摔,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外语和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致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陈旧,教师的讲授缺乏新鲜性和艺术性,部分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等,也是学生失去信心,导致厌学。
1.2 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个体开始独立的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交往能力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他们的人际交往欲极强,但因各种因素与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相当数量的人产生各种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不适感。主要表现为:
第一,思想观念的偏激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一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表现出封闭心理,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隔绝了人际交往。一些学生表现出猜疑心理,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造成人际心理隔阂。一些学生担心他人暗算自己、陷害自己,表现出敌对心理,逃避人际交往。
第二,个性的缺陷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一些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心理。他们虽有于他人交往的愿望,但常因交往时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而失败,害怕与人接触,常常感到焦虑、痛苦、自卑,进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些学生孤芳自赏,不愿与他人为伍,表现出孤僻心理。一些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盛气凌人,使对方难以接受,影响了人际关系。一些学生嫉妒心理极强,对他人的成绩、长处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严重妨碍了人际交往。
1.3 理想与现实问题
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换来了金榜题名的喜讯。当这些学生带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走进大学,憧憬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失望。一些大学生抱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与希望,在心中默默的“自我设计”。然而,这种“设计”能否实现却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现了。大学生们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十分敏感,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尽人意问题常常感到不满和不平,进而对理想的现实表示怀疑,他们逐渐意志消沉,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出现烦恼、困惑、抑郁等心理问题。
1.4 恋爱及性心理卫生问题
从个体的心理年龄看,大学生正式开始恋爱的时候。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容易自理好。由于性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会受到性意识的困扰,并且能体验到对性的压抑。此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恰当认识和理解也会造成诸多的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把恋爱当做娱乐,玩弄异性;有的同学把恋爱当做谋取功利的手段;有的同学没有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谈情说爱而荒废了学业。异性恐惧症、恋爱受挫和性变态等性心理障碍普遍存在。
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心理咨询带动开展起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我国高校蓬勃发展。但从宏观看,发展极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2.1 心理咨询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对心理咨询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他们强调人员、经费、场地、设备等困难,一直没有正常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常常是为应付评估做摆设。在已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校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诸如,在心理咨询的方式上重心理障碍咨询,轻心理发展咨询;在咨询手段上过分依赖心理量表的作用,存在以量表代替咨询的倾向;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的界限不甚清楚,使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受到影响。
2.2 许多高校心理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
当前我国还未形成规范的督导制度。许多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训练,因能力不足及个人日常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过大,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和个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丧失等等。
2.3 心理测量时用的量表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量表大部分是由国外引进的,有的没有经过本土化过程,而直接拿来翻译成中文使用,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量表不能保证在我国也是稳定有效的量表。有的虽然对量表译本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但这些量表已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的过时“产品”。因此,不能客观的反映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4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方面的不足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面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同程度心理问题,除了上述讲的工作方面不足之外,还应反思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方面的不足和误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过分重视智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性;重理性、轻感性的狭隘教育观,使人的理性与感性互相脱离,往往容易使学生处于“理情不协调的矛盾状态”,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随时代发展的动态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列入学校教育工作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因此,应建立一支以心理学教学研究人员为主,德育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及医务人员为辅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队伍,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2 开设心理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普通高校应将心理保健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规划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适当开设一些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3 建立咨询机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
由于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特性和各自环境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个别指导。心理咨询在解决大学生“特殊”心理问题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设置机构,提供办公设备、各种心理测量量表、心理治疗仪器等物质条件。还必须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工作,进一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心理教育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詢队伍。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发展、恋爱、择业、自我意识等问题加以指导和帮助,矫治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发现问题,及时教育,防微杜渐。
3.4 丰富校园活动,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活跃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会让大学生淡化或摆脱学业的种种压抑,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某种程度的张扬,心理得到一定的舒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置身于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群体之中,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以良好的心态发展积极向上的一面,调节与消除消极的一面,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获得健康心理。与此同时还会使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团结合作、公平竞争、体现自我。使冷漠和孤独变热情、团结,使烦恼和空虚变快乐、充实,以此来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刊、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体育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理情感,克服不良情绪,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 潘菽.教育心理学[M].合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常春娣,张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中永,付海东,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与工作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