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趋势探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pas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声乐是民族艺术中的一直奇葩,不但有着丰厚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受众,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新时期下,文化发展环境有了新变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发展特点,让我们看到了这门艺术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师,应当时刻关注民族声乐的发展。文章即是对民族声乐在新时期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民族艺术,能够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仍然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这门艺术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特有艺术魅力的。尽管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崎岖和坎坷的,但是在今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欣慰的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民族声乐,高校中各种民族声乐人才层出不穷。也就是说,民族声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以丰厚和悠久中国传统文化为后盾的。展望未来,一方面要继续从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也要眼光外放,对世界上其它优秀歌唱艺术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能保持自身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要,才能够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屹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一、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声乐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歌唱方法上,因为民族声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演唱方法来将这种艺术性表达出来。民族声乐唱法本身是自成体系的,也是较为完整和科学的。上个世纪20、30年代,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随之就开始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比较的争论,直至爆发了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的“土洋之争”,一方主张坚持民族唱法,一方主张学习美声唱法,直到1956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确定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发展。现在看来,不管这一方针的确立在当时是不是有折中和息事宁人的意味,这种方针确实是科学的,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培养出了大量优秀民族声乐人才,收到了切切实实的效益。也就是说,民族声乐本身是有着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完美无缺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也是如此,“土洋并存,融合发展”则是一种强强联合。比如美声唱法讲求呼吸的深入和持久,因为呼吸是任何形式的歌唱基础。而民族声乐则对此不是太重视,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就使自己的呼吸技巧有了提高,歌唱起来更加的从容和自如。所以说,当今的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在耐力、音色、音域、音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这种对科学唱法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不仅仅是美声唱法,只要是科学合理的歌唱方法,都可以和民族唱法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二、民族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声乐,重在“民族”二字,这是民族声乐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标志。表现在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作品形式和作品内容等多个方面,正是因为民族声乐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流传和发展到今天。比如建国初期,一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深入民间采风,将搜集来的传统音乐素材作为创作的基础,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格调清新、题材多样的优秀歌曲,可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到了今天,这种民族性的坚持和表达又有了新的形式。比如新民歌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方面,传统的民族歌曲在数量上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中国观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艺术整体的大发展,也需要民族声乐不断进行创新。二十世纪末,就出现了新民歌这种形式,这类歌曲充分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又真切的反映出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迎合了当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和需求。主要类型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对传统民歌的改编曲。如韦唯演唱的《小河淌水》,本是一首云南民歌,新的改编改变了原有的节奏规律,使之更加自由和舒展,并且融入了很多新的音乐元素,这就大大扩展了原作品的审美范围。其次是全新创作的曲目。陈思思1995年推出的《情哥哥去南方》,被誉为是新民歌的先锋作品,这首歌曲以民族音乐素材为主要基调,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陈思思也采用了民族和通俗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此外还有汤灿演唱的《幸福万年长》、《家乡美》,祖海演唱的《为了谁》、《抛绣球》等等,都是新民歌的代表作品。新民歌的出现,是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一种新的传承,因为时代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民族声乐本身也是要有创新的,不能一提到民族声乐,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果没有新的形式的出现,这种民族性就会逐渐的消失。而新民歌恰恰是对这种民族性的新发展,唯物求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时代化的发展趋势
  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一件艺术品可以脱离生活和时代而单独存在,很多民族歌曲之所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并且流传到今天,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歌曲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使人们的精神受到了启发和鼓舞。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等先驱,将西方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创作出了反应那个时代精神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的民族歌曲。抗战时期,田汉、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用音乐作为捍卫民族安危,抵御外辱的武器,创作出了大量鼓舞斗志和激励人心的作品,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迎来了发展春天,《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和《春天的故事》三部曲更是将中国人民的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走进新时代》唱出了中国人民走进新世纪的豪迈,而《春天的故事》则唱出了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的敬仰和怀念。近年来,又先后有《走向复兴》、《国家》、《灿烂阳光下》等作品问世,唱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和信心,民族声乐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体现了时代的新风格,这种时代性就是其本身最突出的成就。
  四、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它蕴涵着一种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甚至可以超越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中国民族声乐虽然源于生活,却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在这方面,中国民族声乐从古代音乐文化中汲取了营养,也从借鉴西方音乐文化中受到启迪,形成了这种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力。所谓高于生活,主要表现在:高于生活中的艺术构思、高于生活中的艺术概括、高于生活中的音乐素材、高于生活中的声音表现,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更富表现力。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孟姜女》,于学友改编的《小白菜》等作品,这些本源于北方的原始民歌经其艺术加工后,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情绪和演唱风格富于表现力,既如泣如诉,又荡气回肠。象这样优秀的声乐作品,不胜枚举。如五四时期的作曲家肖友梅、赵元任、黄自等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肖友梅的《问》通过对人生华年,秋声秋花、江山尘世的感慨和发问,抒发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感情,表现了其苦闷仿徨的心理,反映了对当时统治的不满及中国社会发展局势的担忧,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国情。此歌抒情气质颇浓,主题的性格比较明显,曲调优美,旋律富有逻辑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旋律婉转,采用戏曲道白仄高、平低的手法(如“头发”、“银夜”、“海洋”),使作品显得很雅致,抑扬顿挫,优美动听。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歌词选自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原词是表现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忠贞的。而青主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谱于1930年,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时期,用以表现自己的愤恨和对难友的哀思。以上的作品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特殊时期的典型之作。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并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时代精神,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惟正.二十世纪末中国声乐的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2.
  [2]吉品.我国现代声乐演变的社会文化解读[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高歌.浅谈中国民族声乐及其发展方向[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4(4).
  [4]柯琳.民族声乐与中国民族声乐之我见[J].贵州民族研究,2008(6).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料库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强调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回顾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同时展望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语料库;研究方法;翻译研究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语料库方法以真实存在的语言实践为基础,强调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
期刊
摘要:克尔凯郭尔认为反讽者必须“超脱万物,保持自己的独立”。“自我本位”是夏目漱石思想的基石,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反讽观,鲁迅也以自己的言行表明了同样的立场。“自我本位”首先体现在无所依傍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同时表现为决不被假象所蒙蔽并以锐利的目光穿透假象看清实质的非凡能力。文章具体分析之。  关键词:鲁迅; 夏目漱石;自我本位;反讽观  文学是趣味的东西,在向置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国策迈进的明
期刊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网络用语的丰富,催生一些新的语言现象。重叠现象在网络用语中大量出现。本文对网络用语中的重叠现象进行分类,并且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用语中重叠现象的语用意图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用语;重叠;认知;语用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W.Bright)提出的“共变论”(co-variance)的观点,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
期刊
摘要:池莉小说的语言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她小说中的语言多用于表现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尤其是都市社会生活,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功能,能自如地抒写大众情怀,再现形形色色的生存本相。但这种语言艺术在某些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憾,影响到作家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池莉小说;语言;艺术特征  池莉是汉派有名的小说作家,她的小说尤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池莉及其小说创作确实给我们的文学评论界出了一道不大不
期刊
摘要: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是对国人影响最深的一种流派。“仁”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心,从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概念到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也”的转变,简单说来应该是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仁政”的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孔孟对于“仁”的理解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伦理和政治两个方面。  关键词:仁;仁爱;恻隐之心;仁政  孔子的“仁者爱人”拉开了中国儒家学说关于“仁”的探索的序幕, “仁”可以说是
期刊
摘要:沧月的小说作为新兴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品,她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形象多数都拥有各自的性格特征,这些或相同或不同的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论沧月小说中的‘侠’”一文从分析沧月小说的特点入手,如细腻的场景描写,大量地运用人生哲理,以武技衬托人性等,以几个典型人物为例,说明“侠”的特点,即顽强心智,不受礼教制约和肩担大义,阐述侠性即人性的观点。  关键词:沧月;武侠;心智;义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媒技术的革新,现代视觉图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改变了文化的交流方式。公共图像已经取代了文字语言占有并左右着人们主要的审美文化生活。公共图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影响只会越来越深刻和广泛。在此背景下,当代艺术何去何从无疑成了每一个艺术家和批评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图像;当代艺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  在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按自己的趣味去塑造自己心中
期刊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习”即复习、温习。孔子最先提出“学”,当时的孔门究竟所学的是什么东西,又怎样学的,历来的儒者,从汉到清代都为“学”做解释,可以说争论纷纭,莫争一事。现在我们把“学”作为一个小专题进行阐释求得对孔子有一个粗略的轮廓。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学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习”即复习、温习。如果把“习”只解作“复习”、“温习”则不够全面。因而“学而时习之
期刊
摘要:《查尔达什舞曲》是小提琴演奏曲目中不朽之作,现为小提琴八级考试曲目之一,一直以来这首曲子的演奏都讲究充分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效果,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演奏能力及其对这首曲目的充分理解。文章通过对此曲创作时代背景和小提琴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以期为人们更好的演奏此曲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提琴;曲式结构;浪漫主义  一、《查尔达什舞曲》的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期刊
摘要:写生,是训练造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写生形象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写生对象,但写生形象却不能直接适应于动画作品,它必须加以提炼、简化,才能达到动画作品所要求的标准。本文从素描基础课中对人物写生的形象转换进行探讨,为两者之间渐进式的转换打下基础。  关键词:动画造型;数字艺术;素描  素描,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必修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对物体形象的一种直接描绘和造型能力的把握。同时,对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