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基础素质与应用能力综合训练为目的,通过古代文学作业形式的革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教学实验。认为有必要在古代文学课程开始前、结束后对学生的需求与能力进行调查、反馈与交流,在些基础上设计好课程作业与考核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能力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改善学生积极参与及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的提出设想。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课程作业;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在有关古代文学革新的已有科研成果中,从古代文学教学谈革新的较多,从古代文学课堂谈革新的也较多,但从古代文学作业革新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设计艺术的不多,涉及应用型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训练的也不多。本文通过对宋元文学教学时的作业革新实验分析总结,试图探讨古代文学教学革新与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两方需求与能力的评估
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估计不足,学生对教师抱持敌对态度,均是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感觉厌倦与课后作业仅仅应付也事心态的原因。也有的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估量过低,认为自己只会按教师、教材提供的套路做好知识点学习,不明白自己身上的“应用”、“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因此,正确理解教、学需求与能力就非常有必要。
1.课程前的调查及反馈
鉴于上述原因,古代文学教学开始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并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时间选择在第一次课。调查方式是写出你最希望老师讲解的内容、你觉得最难的部分。
教师在课后认真阅读学生写下的东西,归纳分类。第一,对教学内容要求的,说明是否会重点讲,特别会满足学生对“经典作品”深入解读的要求;第二,对教学方式要求的,如多用多媒体、视频教学,说明哪些内容会用多媒体;第三,对课后阅读有要求的,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并且说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提供不同书目。
2.两次作业(考核)设计的目的
第一次作业设置的背景是了解上一年的古代文学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要“挽回学生的心”。作业形式有三种,任选一题。
第一题:根据教師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课题设计。下载好40部常见、经典的历史演义小说,让学生自由组合1-2人为一组,统计一部小说的诗词运用情况,包括“小说名称、回目、前导语、体裁、对象、功能”几个项目,向学生解释项目意义,并提供范例。
第二题:把作品选中的宋词全部背诵,两个月后当堂背诵其中任意十首,教师指定五首,学生指定五首。
第三题:选择本学期教学内容之任何一个内容写课程论文一篇。
结果:选择第一题的39人,打分较高。因为选择第一题作业的人较多,所以在学生完成后,教师批阅后在班上集体点评,让学生修改后再交一次。选择第二题的有2人,1人满分,1人98分,为最高分。选择第三题的有8人,质量较差,打分偏低。
第二次作业(实际是课程的考核)布置的背景是经过第一次作业的磨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提高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偏向创新思维,动手兴趣与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力被忽视了。所以第二次作业主要目的是培训学生知识巩固能力,并参与“教”的思维锻炼。作业形式有两种,任选一种。
第一题:请你选择本学期学习过的宋词、话本小说、元杂剧、南戏、散曲等任何一件或几件作品改编成其他文体的作品。可以运用、借鉴文学理论、写作课的理论与知识。
第二题:请就本学期教学内容及范围,出一套期末考试试卷。要求:(1)按学校统一标准格式排版,并分A、B卷。(2)题型包括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类,满分100分。(3)要附参考答案。(4)可以二人合出一套,但不能多于二人。
结果:选择第一题的7人,打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80分。选择第二题42人,打分差距较大。最高分95分,最低分75分。
3.课程后调查及反馈
经过一学期的接触、磨合、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观,学习状态较好,但是生怕忙于应付期末考试而产生紧张情绪,特意安排了“最后一堂课”。同时给平时没有机会在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锻炼讲话艺术;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机会,课程结束后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
最后一堂课调查内容:(1)你觉得这学期老师讲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老师用得最好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与帮助?使你得到了什么收获?(2)你觉得这学期老师讲得最不好的内容是什么?(或者是老师使用了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使你无法接受)原因是什么?以后要如何改进?(3)你了解下学期本课程要上什么内容吗?你想老师怎么做?重点讲哪里?
教师认真听取、阅读、归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双方愉快接受表扬与批评,为下学期教学的开展提供思路。
二、课程作业及考核结果分析
在第一次作业里,学生选择作业形式的真正原因主要有“喜欢”、“新奇有用”、“想尽快完成任务交待”。
选择背诵宋词的只有两位学生,选择的原因是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投入、沉醉、成功,在当堂背诵中,气氛热烈,学生全部、流利地背诵完十首词后,获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可见学生有了兴趣,投入一定的时间,熟练背诵几十至几百首诗词并不成问题。而不选择这题作业的学生,主要是出于畏难心理,害怕、怀疑自己的能力。
选择“写课程论文”的有8位同学,主要是怀着尽快完成任务的心理完成。故此,选题过大或过小,或者没学术意义,也无格式规范可言,总体上,论文质量相对较差,或者根本不叫“论文”,只能算是一些读后感,甚至出现抄袭现象。“课程论文”这一作业形式容易导致抄袭现象发现,笔者早已有论述[1]。 选择统计历史演义用诗情况的,主要是出于新奇、喜欢、实用、快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对竖排繁体文本的阅读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学生对诗词的体裁辨认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对诗词在小说中的功能作用认识有偏差。经过教师鼓励、点评、讲解之后,学生很快掌握了统计的方法。作业结束后,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这是对正在同步上课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最好实践机会,利用不同课程交差实践、印证、综合训练,可以事半功倍。同时,全面回忆过去一年学过的诗词体裁特征,全面梳理不同体裁诗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在统计诗词中对四言诗、赋、楚辞、民歌、古风、近体诗、词等文体特征加深认识,正确判断小说所用诗词体裁。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独立文体的诗歌与小说所用诗歌进行对比,认识到小说所用诗词与独立文体诗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认识到“有诗为证”这种传统做法对小说有描写、议论、抒情等功能。
第二次作业,选择第一题改编作品的不多,只有7人。改编的作品主要有睢景臣《高祖还乡》、关汉卿《不伏老》、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柳永《满江红·坐看花开花又落》、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选择的作品还是不错的,都是著名的,有情节意义。但可惜的是,空有热情,想象却相对贫乏,思路没有打开,改编得比较生硬、苍白,不能综合运用诗词、戏剧、话本等的创作手法,也不能利用“写作”课学到的理论全面呈现自己的能力。整体来看,学生得到的锻炼比较薄弱。这也是缺少成功范例、教师引导与讲解过少所致;也有不同课程之间的缺乏联系所致,这是课程设置的漏洞,也是教师教学的软肋。
选择第二题的学生认为出试卷是“容易的事情”。尽管多人选择,评分较高,但是这题作业的训练是不成功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存在抄袭现象,不少从书上或网上抄袭,典型的表现是所出题目完全不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奇怪是,多出宋以前知识点,元以后的几乎没有,这有可能是拿以前考过的题目凑数。二是A、B卷试题重复率过高,虽然没有完全统计,但超过70%相同的亦不在少数。三是出题过偏,或者是没有安排好分值比例。四是不同时段、不同文体教学内容在各题型中的比例极不合理,如宋词、元代杂剧、南戏、散曲、话本小说等的比例严重不均,有的只出宋词部分,有的只出元代部分,或者是“问答题”全是元曲,其他内容均没涉及;或者是宋词部分所占分值极低,话本小说占的分值非常高。这主要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出一份试卷的难度与重要性,更加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做好命题计划造成的。故此,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教学法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参与“教”的思维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做的是,通过点评、反馈,让学生明白出题的原则、目的、意义与技巧。一方面在出题中巩固知识点,一方面通过出题了解教师的艰辛,增进情谊,促进双方互相谅解。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考核方式有新奇、有趣、高效——可以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中快速完成任务。
三、以古代文学作业引导教、学前进的方向
古代文学作业的革新实验,必须围绕教学大纲,依托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平台,关键是要解决学生的需求问题,能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引导能力与服务意识。
1.学生需要什么指引,教师提供什么服务
本次作业实验最大的亮点,或者说吸引学生的最大眼球在于了解学生的迷惑、困境,明白他们的徘徊与无奈,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的愿望。有教无类的观念,使那些无论是积极分子还是内向、观望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尝到了动手、参与的甜头。所以,了解学生是教学做好教学改革的前提。
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实现教学价值的具体体现。如,学生在课程前调查时要求老师提供一些阅读书目,方便了解作家生活与创作背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大致提供了如下书目:《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唐诗杂论》、《宋诗选注》、《宋词赏析》、《元曲三百首》等等。同时,所提供40部历史演义也是学生扩展阅读的对象。这是满足学生需要,给学生适当、适时、适量引导的好方式。
又如,学生希望老师多解读经典作品。教师利用四节课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地讲解了《墙头马上》,并结合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词句,将“墙”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线索理清。并在解读时根据当代的婚恋观念与《墙头马上》时代背景解释,为什么李千金选择了和好、团圆,而崔莺莺却没有这样的结局。学生认为这部分的教学“讲得极致且生动,又结合了当代女性的思考,如婚姻意识观。文本的《墙头马上》并不能吸引当代的我们,因为看起来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老师一剖析,倒显得通俗易懂又有滋味,至今李千金那坚毅倔强的形象还历历在目。这也让我明白了,看古代文学的作品必须把角度放正,要结合那个时代的背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而不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揣测”,学生甚至明白了钱钟书的名著为什么要叫《围城》——“隔”可以是现实的墙,也可以是心中的意念。特别是在讲述裴家老少牵羊担酒上门求和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李千金,如何李千金生活在当代,你(她)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个人选择与时代环境有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喜大团圆结局的是有时代意义特征的。这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元杂剧的全貌,在讲解过程中不断跟其他元曲作品进行比较,如喜剧、悲剧的风格,南戏与杂剧的异同,诸如四折一楔子、旦本戏与末本戏、宫调曲牌等概念了然于胸。
2.学生认知与教师教有哪些偏差,及时进行纠正
学生一般认为古代戏曲是非常难学的内容,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俗”字为引线,分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告诉学生某些作品的内容、语言、审美趣味是如何“俗”,为了达到“俗”的审美趣味,作用运用了哪些通俗易懂的创作手法;如果由我们来创作,我们会选择什么题材、采用什么手段、需要什么样的修辞才能达到那样的效果。有时候也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某部作品是不是有“俗”味,跟唐诗、宋词等其他作品相比,其俗体现在哪里。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对元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区分宋词之俗、元杂剧之俗与元散曲之俗有何异同。
同时,教师对教学安排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调整与改正。如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需要,在讲解李清照、西厢记部分时采用了视频教学法,视频主要来源为“百家讲坛”。学生“看完后如看电视剧般,迷茫的、朦胧的,印象不怎么深刻”,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要求老师最好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再归纳和介绍一下重点”,与学生“交流一下,谈论老师的观点与专家的观点有何差异”,或者是“控制一下視频教学的度”,可能“效果会更好”。
3.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善与设想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教师应当再接再厉,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强化训练。学生的参与意识觉醒之后,最关键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参与教学。所以,承接宋元文学,对明清文学的学生“参与”教学有了初步设想。例如,在第一节课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学期教学时数、周数与课程内容安排重点、难点及教学进度。让学生明白由于课时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深入讲解,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运用他们认为新颖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探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什么内容可以安排视频教学,什么内容需要进行讨论,什么内容可以自学,有多少时间可以做作业,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强化。这样一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的参与意识,真正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冬丽《活用思维与大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课后作业革新初探》,《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课程作业;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在有关古代文学革新的已有科研成果中,从古代文学教学谈革新的较多,从古代文学课堂谈革新的也较多,但从古代文学作业革新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设计艺术的不多,涉及应用型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训练的也不多。本文通过对宋元文学教学时的作业革新实验分析总结,试图探讨古代文学教学革新与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两方需求与能力的评估
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估计不足,学生对教师抱持敌对态度,均是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感觉厌倦与课后作业仅仅应付也事心态的原因。也有的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估量过低,认为自己只会按教师、教材提供的套路做好知识点学习,不明白自己身上的“应用”、“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因此,正确理解教、学需求与能力就非常有必要。
1.课程前的调查及反馈
鉴于上述原因,古代文学教学开始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并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时间选择在第一次课。调查方式是写出你最希望老师讲解的内容、你觉得最难的部分。
教师在课后认真阅读学生写下的东西,归纳分类。第一,对教学内容要求的,说明是否会重点讲,特别会满足学生对“经典作品”深入解读的要求;第二,对教学方式要求的,如多用多媒体、视频教学,说明哪些内容会用多媒体;第三,对课后阅读有要求的,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并且说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提供不同书目。
2.两次作业(考核)设计的目的
第一次作业设置的背景是了解上一年的古代文学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要“挽回学生的心”。作业形式有三种,任选一题。
第一题:根据教師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课题设计。下载好40部常见、经典的历史演义小说,让学生自由组合1-2人为一组,统计一部小说的诗词运用情况,包括“小说名称、回目、前导语、体裁、对象、功能”几个项目,向学生解释项目意义,并提供范例。
第二题:把作品选中的宋词全部背诵,两个月后当堂背诵其中任意十首,教师指定五首,学生指定五首。
第三题:选择本学期教学内容之任何一个内容写课程论文一篇。
结果:选择第一题的39人,打分较高。因为选择第一题作业的人较多,所以在学生完成后,教师批阅后在班上集体点评,让学生修改后再交一次。选择第二题的有2人,1人满分,1人98分,为最高分。选择第三题的有8人,质量较差,打分偏低。
第二次作业(实际是课程的考核)布置的背景是经过第一次作业的磨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提高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偏向创新思维,动手兴趣与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力被忽视了。所以第二次作业主要目的是培训学生知识巩固能力,并参与“教”的思维锻炼。作业形式有两种,任选一种。
第一题:请你选择本学期学习过的宋词、话本小说、元杂剧、南戏、散曲等任何一件或几件作品改编成其他文体的作品。可以运用、借鉴文学理论、写作课的理论与知识。
第二题:请就本学期教学内容及范围,出一套期末考试试卷。要求:(1)按学校统一标准格式排版,并分A、B卷。(2)题型包括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类,满分100分。(3)要附参考答案。(4)可以二人合出一套,但不能多于二人。
结果:选择第一题的7人,打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80分。选择第二题42人,打分差距较大。最高分95分,最低分75分。
3.课程后调查及反馈
经过一学期的接触、磨合、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观,学习状态较好,但是生怕忙于应付期末考试而产生紧张情绪,特意安排了“最后一堂课”。同时给平时没有机会在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锻炼讲话艺术;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机会,课程结束后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
最后一堂课调查内容:(1)你觉得这学期老师讲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老师用得最好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与帮助?使你得到了什么收获?(2)你觉得这学期老师讲得最不好的内容是什么?(或者是老师使用了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使你无法接受)原因是什么?以后要如何改进?(3)你了解下学期本课程要上什么内容吗?你想老师怎么做?重点讲哪里?
教师认真听取、阅读、归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双方愉快接受表扬与批评,为下学期教学的开展提供思路。
二、课程作业及考核结果分析
在第一次作业里,学生选择作业形式的真正原因主要有“喜欢”、“新奇有用”、“想尽快完成任务交待”。
选择背诵宋词的只有两位学生,选择的原因是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投入、沉醉、成功,在当堂背诵中,气氛热烈,学生全部、流利地背诵完十首词后,获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可见学生有了兴趣,投入一定的时间,熟练背诵几十至几百首诗词并不成问题。而不选择这题作业的学生,主要是出于畏难心理,害怕、怀疑自己的能力。
选择“写课程论文”的有8位同学,主要是怀着尽快完成任务的心理完成。故此,选题过大或过小,或者没学术意义,也无格式规范可言,总体上,论文质量相对较差,或者根本不叫“论文”,只能算是一些读后感,甚至出现抄袭现象。“课程论文”这一作业形式容易导致抄袭现象发现,笔者早已有论述[1]。 选择统计历史演义用诗情况的,主要是出于新奇、喜欢、实用、快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对竖排繁体文本的阅读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学生对诗词的体裁辨认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对诗词在小说中的功能作用认识有偏差。经过教师鼓励、点评、讲解之后,学生很快掌握了统计的方法。作业结束后,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这是对正在同步上课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最好实践机会,利用不同课程交差实践、印证、综合训练,可以事半功倍。同时,全面回忆过去一年学过的诗词体裁特征,全面梳理不同体裁诗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在统计诗词中对四言诗、赋、楚辞、民歌、古风、近体诗、词等文体特征加深认识,正确判断小说所用诗词体裁。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独立文体的诗歌与小说所用诗歌进行对比,认识到小说所用诗词与独立文体诗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认识到“有诗为证”这种传统做法对小说有描写、议论、抒情等功能。
第二次作业,选择第一题改编作品的不多,只有7人。改编的作品主要有睢景臣《高祖还乡》、关汉卿《不伏老》、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柳永《满江红·坐看花开花又落》、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选择的作品还是不错的,都是著名的,有情节意义。但可惜的是,空有热情,想象却相对贫乏,思路没有打开,改编得比较生硬、苍白,不能综合运用诗词、戏剧、话本等的创作手法,也不能利用“写作”课学到的理论全面呈现自己的能力。整体来看,学生得到的锻炼比较薄弱。这也是缺少成功范例、教师引导与讲解过少所致;也有不同课程之间的缺乏联系所致,这是课程设置的漏洞,也是教师教学的软肋。
选择第二题的学生认为出试卷是“容易的事情”。尽管多人选择,评分较高,但是这题作业的训练是不成功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存在抄袭现象,不少从书上或网上抄袭,典型的表现是所出题目完全不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奇怪是,多出宋以前知识点,元以后的几乎没有,这有可能是拿以前考过的题目凑数。二是A、B卷试题重复率过高,虽然没有完全统计,但超过70%相同的亦不在少数。三是出题过偏,或者是没有安排好分值比例。四是不同时段、不同文体教学内容在各题型中的比例极不合理,如宋词、元代杂剧、南戏、散曲、话本小说等的比例严重不均,有的只出宋词部分,有的只出元代部分,或者是“问答题”全是元曲,其他内容均没涉及;或者是宋词部分所占分值极低,话本小说占的分值非常高。这主要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出一份试卷的难度与重要性,更加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做好命题计划造成的。故此,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教学法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参与“教”的思维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做的是,通过点评、反馈,让学生明白出题的原则、目的、意义与技巧。一方面在出题中巩固知识点,一方面通过出题了解教师的艰辛,增进情谊,促进双方互相谅解。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考核方式有新奇、有趣、高效——可以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中快速完成任务。
三、以古代文学作业引导教、学前进的方向
古代文学作业的革新实验,必须围绕教学大纲,依托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平台,关键是要解决学生的需求问题,能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引导能力与服务意识。
1.学生需要什么指引,教师提供什么服务
本次作业实验最大的亮点,或者说吸引学生的最大眼球在于了解学生的迷惑、困境,明白他们的徘徊与无奈,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的愿望。有教无类的观念,使那些无论是积极分子还是内向、观望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尝到了动手、参与的甜头。所以,了解学生是教学做好教学改革的前提。
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实现教学价值的具体体现。如,学生在课程前调查时要求老师提供一些阅读书目,方便了解作家生活与创作背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大致提供了如下书目:《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唐诗杂论》、《宋诗选注》、《宋词赏析》、《元曲三百首》等等。同时,所提供40部历史演义也是学生扩展阅读的对象。这是满足学生需要,给学生适当、适时、适量引导的好方式。
又如,学生希望老师多解读经典作品。教师利用四节课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地讲解了《墙头马上》,并结合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词句,将“墙”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线索理清。并在解读时根据当代的婚恋观念与《墙头马上》时代背景解释,为什么李千金选择了和好、团圆,而崔莺莺却没有这样的结局。学生认为这部分的教学“讲得极致且生动,又结合了当代女性的思考,如婚姻意识观。文本的《墙头马上》并不能吸引当代的我们,因为看起来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老师一剖析,倒显得通俗易懂又有滋味,至今李千金那坚毅倔强的形象还历历在目。这也让我明白了,看古代文学的作品必须把角度放正,要结合那个时代的背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而不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揣测”,学生甚至明白了钱钟书的名著为什么要叫《围城》——“隔”可以是现实的墙,也可以是心中的意念。特别是在讲述裴家老少牵羊担酒上门求和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李千金,如何李千金生活在当代,你(她)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个人选择与时代环境有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喜大团圆结局的是有时代意义特征的。这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元杂剧的全貌,在讲解过程中不断跟其他元曲作品进行比较,如喜剧、悲剧的风格,南戏与杂剧的异同,诸如四折一楔子、旦本戏与末本戏、宫调曲牌等概念了然于胸。
2.学生认知与教师教有哪些偏差,及时进行纠正
学生一般认为古代戏曲是非常难学的内容,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俗”字为引线,分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告诉学生某些作品的内容、语言、审美趣味是如何“俗”,为了达到“俗”的审美趣味,作用运用了哪些通俗易懂的创作手法;如果由我们来创作,我们会选择什么题材、采用什么手段、需要什么样的修辞才能达到那样的效果。有时候也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某部作品是不是有“俗”味,跟唐诗、宋词等其他作品相比,其俗体现在哪里。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对元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区分宋词之俗、元杂剧之俗与元散曲之俗有何异同。
同时,教师对教学安排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调整与改正。如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需要,在讲解李清照、西厢记部分时采用了视频教学法,视频主要来源为“百家讲坛”。学生“看完后如看电视剧般,迷茫的、朦胧的,印象不怎么深刻”,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要求老师最好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再归纳和介绍一下重点”,与学生“交流一下,谈论老师的观点与专家的观点有何差异”,或者是“控制一下視频教学的度”,可能“效果会更好”。
3.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善与设想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教师应当再接再厉,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强化训练。学生的参与意识觉醒之后,最关键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参与教学。所以,承接宋元文学,对明清文学的学生“参与”教学有了初步设想。例如,在第一节课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学期教学时数、周数与课程内容安排重点、难点及教学进度。让学生明白由于课时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深入讲解,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运用他们认为新颖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探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什么内容可以安排视频教学,什么内容需要进行讨论,什么内容可以自学,有多少时间可以做作业,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强化。这样一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的参与意识,真正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冬丽《活用思维与大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课后作业革新初探》,《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