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以民为本”的理念也成为当今的执政观念。因此,对于行政人格的构建就成为重要的一项任务。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也使得我国行政人格异化现象普遍,文章分别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行政人员自身三个方面总结了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途径,以更好的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
关键字:行政人格;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30
行政人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行政人员的主体性人格,是行政人员依据其职业需要和角色规范,在公务执行中的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行政人员能力水平、道德涵养、内在精神的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
一、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行政人格障碍的表现
第一,双重人格。行政人员拥有单一的利益主体与公共权威的占有者的双重身份,既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的公平。而往往一些行政人员无法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一种相互矛盾的人格模式,导致其人格上的双重性。
第二,依附人格。依附型人格倾向是一种对上级、组织等具体权威和制度的盲目服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一方面是对上级领导的依附,事事由领导做主,下级只是盲目机械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成为十足的“奴性人格”;另一方面是对制度的依附,法治条件下,制度比较健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人对制度的依附。
第三,权力人格。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强调服务理念,而与之相对立的是一种权力人格。我国政府内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制,这就使得一些行政人员产生权力崇拜的心理。
第四,工具人格,现代政府机构的规章制度往往是一个行政人员行为处事的基本标杆,一方面,行政人员按章办事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这又会使得行政人员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造成行政人格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行政文化的制约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治统治的历史,这种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行政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行政人格扭曲的先天基因。第一,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形成一种人治文化,使得行政人员忽视自身的“公仆”身份,把自己看成是公民的主人,高高在上,对上级趋炎附势,对下级和群众的困难视而不见,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第二,传统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保守的文化。这会使人墨守成规,思想和习惯僵化,不求进取,遏制了行政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制度监督不健全。而正是由于这种监督措施的不力,为行政权力滥用提供了宽松的外部条件;其次,激励制度不完善。在一个缺乏激励和竞争的环境中,无助于提高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行政人员安于现状,不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后,考核机制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公务员考核给人的印象总是走走场子,装装样子,仅凭上级主管领导的主观臆断,很难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一个行政人员。
(三)行政人员行政道德自觉性缺乏
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是规范其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如果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与理解,那么他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造成道德信念滑坡和道德价值错位。近些年来,随着部分行政人员自身行政道德自觉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权谋私观念严重。第二,享乐主义泛滥。第三,公仆意识淡化。
五、行政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
(一)构建健康的行政文化
首先,应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儒家文化中的“仁”强调人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修养。如毛主席在总结的党员干部教育的民主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对于行政人格的塑造具有更加直接的继承和借鉴作用。
其次,构建责任行政文化。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责任型政府,政府必须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责任精神。所以必须强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政治品德,提高政府官员的政治素质,加强对“问责”认识,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与公众间建立起相互信任,从而建立以民为本、对民负责、为民服务,权责制衡的全新的问责文化。
最后,应建立一种良好的公仆文化。公仆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公仆文化的形成,让行政人员在这种环境中自发形成一种公仆的心理,将社会主义政治的法律、制度与公仆心理结合起来,为行政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二)建立先进的组织制度
第一,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形成行政内部监督与行政外部监督、专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严密监督网络。一是要建立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协调机制,使隶属于各系统内部的监督主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行政监督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加强人大监督的力度。人大的基本职能就是履行监督政府工作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团体,应强化其监督的职能。三是要完善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群众是一种最广泛的监督主体,通过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保障、扩宽监督途径等方式进一步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第二,制定严格的录用考核制度。在录用方面,要严把质量关,确保优秀的才人才能进入公务员的队伍,建立完善的竞争选拔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优化公务员结构。在考核方面,要明确行政考核的指标,在以往德政勤绩廉考核的基础上,加上为民的考核指标,真正能体现一个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以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健全行政人员的激励机制。服务型政府倡导为人民服务,更应该强调发挥公务员的主动性,鼓舞并创造机会让公务参与到管理中来,增加下属人员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机会,积极满足公务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应该努力构建一个以工作为中心、对公务员有客观的绩效测量指标,实施同工同酬的规范管理制度。
(三)提升行政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一方面,加强行政伦理道德的教育。它可以将伦理规范系统转化为行政人员的道德品质,使其能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并内化到具体的行政人格中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如各种专题讲座、心得交流会等,提高行政人员伦理决策水平,促使行政人员将内在道德品质更好地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重视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塑造理想的行政人格建設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但完善的行政个人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人格还需要根据国情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建华,夏方明.行政人格内涵新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关键字:行政人格;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30
行政人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行政人员的主体性人格,是行政人员依据其职业需要和角色规范,在公务执行中的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行政人员能力水平、道德涵养、内在精神的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
一、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行政人格障碍的表现
第一,双重人格。行政人员拥有单一的利益主体与公共权威的占有者的双重身份,既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的公平。而往往一些行政人员无法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一种相互矛盾的人格模式,导致其人格上的双重性。
第二,依附人格。依附型人格倾向是一种对上级、组织等具体权威和制度的盲目服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一方面是对上级领导的依附,事事由领导做主,下级只是盲目机械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成为十足的“奴性人格”;另一方面是对制度的依附,法治条件下,制度比较健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人对制度的依附。
第三,权力人格。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强调服务理念,而与之相对立的是一种权力人格。我国政府内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制,这就使得一些行政人员产生权力崇拜的心理。
第四,工具人格,现代政府机构的规章制度往往是一个行政人员行为处事的基本标杆,一方面,行政人员按章办事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这又会使得行政人员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造成行政人格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行政文化的制约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治统治的历史,这种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行政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行政人格扭曲的先天基因。第一,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形成一种人治文化,使得行政人员忽视自身的“公仆”身份,把自己看成是公民的主人,高高在上,对上级趋炎附势,对下级和群众的困难视而不见,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第二,传统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保守的文化。这会使人墨守成规,思想和习惯僵化,不求进取,遏制了行政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制度监督不健全。而正是由于这种监督措施的不力,为行政权力滥用提供了宽松的外部条件;其次,激励制度不完善。在一个缺乏激励和竞争的环境中,无助于提高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行政人员安于现状,不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后,考核机制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公务员考核给人的印象总是走走场子,装装样子,仅凭上级主管领导的主观臆断,很难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一个行政人员。
(三)行政人员行政道德自觉性缺乏
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是规范其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如果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与理解,那么他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造成道德信念滑坡和道德价值错位。近些年来,随着部分行政人员自身行政道德自觉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权谋私观念严重。第二,享乐主义泛滥。第三,公仆意识淡化。
五、行政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
(一)构建健康的行政文化
首先,应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儒家文化中的“仁”强调人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修养。如毛主席在总结的党员干部教育的民主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对于行政人格的塑造具有更加直接的继承和借鉴作用。
其次,构建责任行政文化。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责任型政府,政府必须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责任精神。所以必须强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政治品德,提高政府官员的政治素质,加强对“问责”认识,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与公众间建立起相互信任,从而建立以民为本、对民负责、为民服务,权责制衡的全新的问责文化。
最后,应建立一种良好的公仆文化。公仆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公仆文化的形成,让行政人员在这种环境中自发形成一种公仆的心理,将社会主义政治的法律、制度与公仆心理结合起来,为行政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二)建立先进的组织制度
第一,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形成行政内部监督与行政外部监督、专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严密监督网络。一是要建立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协调机制,使隶属于各系统内部的监督主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行政监督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加强人大监督的力度。人大的基本职能就是履行监督政府工作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团体,应强化其监督的职能。三是要完善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群众是一种最广泛的监督主体,通过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保障、扩宽监督途径等方式进一步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第二,制定严格的录用考核制度。在录用方面,要严把质量关,确保优秀的才人才能进入公务员的队伍,建立完善的竞争选拔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优化公务员结构。在考核方面,要明确行政考核的指标,在以往德政勤绩廉考核的基础上,加上为民的考核指标,真正能体现一个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以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健全行政人员的激励机制。服务型政府倡导为人民服务,更应该强调发挥公务员的主动性,鼓舞并创造机会让公务参与到管理中来,增加下属人员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机会,积极满足公务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应该努力构建一个以工作为中心、对公务员有客观的绩效测量指标,实施同工同酬的规范管理制度。
(三)提升行政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一方面,加强行政伦理道德的教育。它可以将伦理规范系统转化为行政人员的道德品质,使其能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并内化到具体的行政人格中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如各种专题讲座、心得交流会等,提高行政人员伦理决策水平,促使行政人员将内在道德品质更好地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重视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塑造理想的行政人格建設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但完善的行政个人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人格还需要根据国情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建华,夏方明.行政人格内涵新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