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程设置的
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这一点上,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应该说给予学生更开放的空间,更广阔的天地,更优越的条件,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差异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尊重。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无疑,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共同构筑了高中新语文课程,但两者是不同的教学层次。必修课程侧重语文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必修一到必修五每个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所以每一个模块同时包含几种体裁和题材的教学,没有特别地偏重某个知识点和某种体裁的教学;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照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要求,所以选修教材的内容就比必修教材要单一集中,每个系列独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有方向地研究,达到培养专长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包括本人)没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思想上的认知误区,导致出现教学中的偏差,使得教学效果不能如愿以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被动接受课程,没有体现出自主“选”的特色
很多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于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完全不了解,认为选修和必修并无区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过课,开的选修课都是由学校事先规定好的。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连选择的机会和权力都没有,那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只能是句空话,纸上谈兵而已,更不用说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提升,获得具有主体意义的成长空间。我的一个学生很有抱负,从小就立志做记者,向往自己以后能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他非常关注选修课程中的“新闻”系列。但是学校没有开设这个选修课程,他失望地、沮丧地来找我。我也只能对他的志向表示支持和欣赏,安慰他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然而这种安慰是苍白无力的,对他随意性的指导没有计划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这样只是囿于老师和学校的权威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的现象很多。当然这里有很多的实际困难,不是老师们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教学资源紧缺,很多学校腾不出更多的教室,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这些情况可以理解,但我们最起码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而不是完全地消极等待一切条件成熟才实施这项工作。
2. 把必修课程看成是主要的,选修课程是次要的
不少老师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辅料,消极对待,认为可上可不上,上多上少都无所谓;又有人把选修课程看作是第二课堂,把它当作课外活动课处理。选修课程虽然是以必修课程为重要依托,但却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看,它所承担的角色和地位丝毫不逊于必修课程。它在教学上需要我们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层次,拓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现象的研究能力。同时,选修的内容容量大,涉及各种题材和体裁,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多样,所以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老师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文学功底,丰富灵活的教学策略。所以,面对选修教材,语文老师不能有丝毫懈怠的想法。
3. 选修课程等同于必修课程
有的老师非常勤恳,把选修内容全讲,看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一件浩繁伟大的工程。但高中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每周只有6节,有的学校仅有5节,高二一年,除去复习和考试,总共才35周175课时或210课时进行选修内容的教学。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14本的选修教材,那只能是走马观花、水过鸭背,无质量可言,更不用说深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浪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徒劳而无功。
有的老师虽然对选修教材进行了筛选,但在教学时仍是以必修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主,没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这只是必修课程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最不可取的就是教学评价仍然沿袭单一的必修的考试模式,用卷面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考试内容还是以高考考点和题型为主。本来是充满了改革气息,洋溢着个性特征的课程,一旦走进了僵硬的考试胡同,学生自发学习的热情会随着一份份考卷而丧失。
对策与方法
一、开设选修课程之前,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1. 指导要充分
对学生进行详细、充分的选课指导是选修课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对课程作详细解读,使学生初步了解选修课程的内容、选修课程的结构特点,甚至还可以把选修的学习方式向学生作简略介绍。如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可先向学生介绍教材里选取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并提出学习要求:不仅仅读懂文本,还要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适当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品评,以此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加深理解。
2. 指导要有针对性
无论是人格特征还是智力结构,高中生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期,尤其是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高一学生更不容易适应新课程。学生虽然有了自主选课的权力,但在选课时,有时会只顾眼前兴趣,没有注意长远规划;或者一窝蜂,跟随他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或者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求修满学分;等等。对此,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1)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特长又往往成为很多学生以后从事工作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潜质提出适当的意见。(2)结合学生的发展意向和知识薄弱环节进行指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均衡、可持续性发展。
3. 指导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实际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那么我们就要灵活处理。教室不够和老师不够,我们可以每学期只开几门选修课,让学生在这有限的范围里行使选择权。这样,就可防止选的科目过多,老师兼顾不过来,学校教学场所紧张的情况。另外,也可以结合老师的教学专长实施教学,如我校有位年轻老师在古典诗词方面有颇深的研究,还出版了《千家诗》的系列丛书,根据他的特长,我们专门开设了有关诗歌选修的讲座,由他主持,通过这位老师的学术魅力来吸引学生选修诗歌。
二、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和拓展
首先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必修课程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如在必修一学生已经学了人物传记,那么在选修的时候,就要先适当地复习人物传记的知识,力求避免内容一下子过于艰深和复杂。
与此同时,更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同样是讲人物传记,必修的教学着眼于基础:字词、文本的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但是进入选修的学习,老师就可以大胆取舍,合理剪裁,放开手多方面和多角度地拓展和深化:可拓展内容,可改变学习方法,等等。如《苏武传》一课,文章描写了一个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在文本中已经非常鲜明,我们就不必再拘泥于人物分析,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苏武性格形成的原因,查找他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或者可以结合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对他的忠君思想进行评价。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他的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
选修课程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探索,使选修课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这一点上,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应该说给予学生更开放的空间,更广阔的天地,更优越的条件,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差异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尊重。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无疑,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共同构筑了高中新语文课程,但两者是不同的教学层次。必修课程侧重语文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必修一到必修五每个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所以每一个模块同时包含几种体裁和题材的教学,没有特别地偏重某个知识点和某种体裁的教学;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照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要求,所以选修教材的内容就比必修教材要单一集中,每个系列独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有方向地研究,达到培养专长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包括本人)没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思想上的认知误区,导致出现教学中的偏差,使得教学效果不能如愿以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被动接受课程,没有体现出自主“选”的特色
很多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于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完全不了解,认为选修和必修并无区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过课,开的选修课都是由学校事先规定好的。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连选择的机会和权力都没有,那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只能是句空话,纸上谈兵而已,更不用说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提升,获得具有主体意义的成长空间。我的一个学生很有抱负,从小就立志做记者,向往自己以后能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他非常关注选修课程中的“新闻”系列。但是学校没有开设这个选修课程,他失望地、沮丧地来找我。我也只能对他的志向表示支持和欣赏,安慰他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然而这种安慰是苍白无力的,对他随意性的指导没有计划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这样只是囿于老师和学校的权威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的现象很多。当然这里有很多的实际困难,不是老师们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教学资源紧缺,很多学校腾不出更多的教室,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这些情况可以理解,但我们最起码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而不是完全地消极等待一切条件成熟才实施这项工作。
2. 把必修课程看成是主要的,选修课程是次要的
不少老师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辅料,消极对待,认为可上可不上,上多上少都无所谓;又有人把选修课程看作是第二课堂,把它当作课外活动课处理。选修课程虽然是以必修课程为重要依托,但却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看,它所承担的角色和地位丝毫不逊于必修课程。它在教学上需要我们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层次,拓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现象的研究能力。同时,选修的内容容量大,涉及各种题材和体裁,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多样,所以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老师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文学功底,丰富灵活的教学策略。所以,面对选修教材,语文老师不能有丝毫懈怠的想法。
3. 选修课程等同于必修课程
有的老师非常勤恳,把选修内容全讲,看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一件浩繁伟大的工程。但高中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每周只有6节,有的学校仅有5节,高二一年,除去复习和考试,总共才35周175课时或210课时进行选修内容的教学。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14本的选修教材,那只能是走马观花、水过鸭背,无质量可言,更不用说深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浪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徒劳而无功。
有的老师虽然对选修教材进行了筛选,但在教学时仍是以必修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主,没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这只是必修课程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最不可取的就是教学评价仍然沿袭单一的必修的考试模式,用卷面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考试内容还是以高考考点和题型为主。本来是充满了改革气息,洋溢着个性特征的课程,一旦走进了僵硬的考试胡同,学生自发学习的热情会随着一份份考卷而丧失。
对策与方法
一、开设选修课程之前,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1. 指导要充分
对学生进行详细、充分的选课指导是选修课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对课程作详细解读,使学生初步了解选修课程的内容、选修课程的结构特点,甚至还可以把选修的学习方式向学生作简略介绍。如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可先向学生介绍教材里选取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并提出学习要求:不仅仅读懂文本,还要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适当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品评,以此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加深理解。
2. 指导要有针对性
无论是人格特征还是智力结构,高中生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期,尤其是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高一学生更不容易适应新课程。学生虽然有了自主选课的权力,但在选课时,有时会只顾眼前兴趣,没有注意长远规划;或者一窝蜂,跟随他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或者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求修满学分;等等。对此,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1)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特长又往往成为很多学生以后从事工作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潜质提出适当的意见。(2)结合学生的发展意向和知识薄弱环节进行指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均衡、可持续性发展。
3. 指导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实际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那么我们就要灵活处理。教室不够和老师不够,我们可以每学期只开几门选修课,让学生在这有限的范围里行使选择权。这样,就可防止选的科目过多,老师兼顾不过来,学校教学场所紧张的情况。另外,也可以结合老师的教学专长实施教学,如我校有位年轻老师在古典诗词方面有颇深的研究,还出版了《千家诗》的系列丛书,根据他的特长,我们专门开设了有关诗歌选修的讲座,由他主持,通过这位老师的学术魅力来吸引学生选修诗歌。
二、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和拓展
首先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必修课程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如在必修一学生已经学了人物传记,那么在选修的时候,就要先适当地复习人物传记的知识,力求避免内容一下子过于艰深和复杂。
与此同时,更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同样是讲人物传记,必修的教学着眼于基础:字词、文本的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但是进入选修的学习,老师就可以大胆取舍,合理剪裁,放开手多方面和多角度地拓展和深化:可拓展内容,可改变学习方法,等等。如《苏武传》一课,文章描写了一个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在文本中已经非常鲜明,我们就不必再拘泥于人物分析,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苏武性格形成的原因,查找他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或者可以结合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对他的忠君思想进行评价。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他的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
选修课程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探索,使选修课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