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智力水平、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原因,造成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他们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教师、学生的压力和歧视,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结果出现恶性循环,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学困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笔者所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狭义的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与学困生的谈心中,我了解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害怕学习型。这类学困生旧知识“欠债”多,基础差,以致在学习新知识时跟不上,困难越堆积越多,丧失了自信心,产生了厌学心理。
2、缺少温暖型。这类学困生无智力障碍,反应灵敏,但成绩很差。其原因是学生家长或忙于工作、或缺少责任心、或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少恰当方法造成的。
3、心理孤僻型。这类学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会自言自语,往往行为怪僻,难以相处,与家长、老师、同学很少沟通,偏执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4、仇视现实型。这类学困生常常因为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使他们的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往往是既自卑又过度自尊,非常敏感,对人和事都存有戒心和敌意,常以沉默、回避、怀疑的态度来对待。
三、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困生,应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两方面采取措施,更多地给这些学生来自教师的爱,让这些迟开的花朵也能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一)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1、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逐步喜欢历史课,教学中我通过简短意赅的历史故事、声形并茂的视频片段、生动形象的图片、学生热议的话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使课堂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回答问题时,我尽量让学困生回答难易适度的问题,当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带笑容给予表扬,即使回答的不够完整,我也会在纠正其错误、予以补充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鼓励,从不歧视和冷嘲热讽,他们往往因为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激动,我也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兴奋。久而久之,学困生参与意识大大加强,畏惧心理渐渐消除,慢慢养成开口的习惯,历史成绩也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日常教学中,我在教学任务的大小、目标的高低、作业的布置等方面,对学困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课堂上,我常采取让优等生和学困生同台“演出”展示的方式进行。让学困生做容易题,优等生做难度较大的题,结果两人都能做对,这样让学困生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自信和勇气;在作业布置上,我改变过去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对不同学生,作业形式多样,内容充满鲜活个性,让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证明,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对减少学困生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积极意义,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3、注重学法指导,教给他们轻松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由于其内容的庞大和时间的久远性,长期以来被当做死记硬背的副科,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给历史教学成绩的提高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转化学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教给他们轻松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相似性大,容易混淆的内容,我引导学生从社会性质、方式、局限性、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异同点,方便学生记忆;我还常常将历史史实串编成歌诀、顺口溜,如讲清朝历史时,学生记不住帝王的更迭顺序,我把它编成 “顺治康熙雍正王,乾隆嘉庆和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帝,宣统三年清朝亡”的顺口溜,使学生能轻松有趣的记住知识要点等等。注重学法指导,既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日常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让爱心唤醒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因此,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关心他们,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其次,要学会利用情感的特点,用爱去感化他们,课余时间多接触他们,多与他们聊天,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并提供帮助,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学困生”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伤害。平常他们听到的表扬少,斥责多,更渴望能够得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只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就能使他们的进取之火燃的更旺,找到自我,获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进行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味成功的乐趣。转化学困生,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赏识教育。在日常管理中,我大胆吸收学困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慎重地向他们委以重任,或独立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和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实践证明,这种委以重任的方法,不失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3、加强同伴沟通,努力改善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对一个教师来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而民主平等的意识又是创设这种环境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条件。如我常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帮困策略,既发挥了集体感召力,又营造了共同关爱的氛围,还能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困生逐步从孤独的阴影中走出来,积极投身于努力学习之中。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科学的学法指导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充满活力的课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矫治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他们转变心态、振足精神投入学习,并取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一、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学困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笔者所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狭义的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与学困生的谈心中,我了解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害怕学习型。这类学困生旧知识“欠债”多,基础差,以致在学习新知识时跟不上,困难越堆积越多,丧失了自信心,产生了厌学心理。
2、缺少温暖型。这类学困生无智力障碍,反应灵敏,但成绩很差。其原因是学生家长或忙于工作、或缺少责任心、或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少恰当方法造成的。
3、心理孤僻型。这类学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会自言自语,往往行为怪僻,难以相处,与家长、老师、同学很少沟通,偏执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4、仇视现实型。这类学困生常常因为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使他们的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往往是既自卑又过度自尊,非常敏感,对人和事都存有戒心和敌意,常以沉默、回避、怀疑的态度来对待。
三、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困生,应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两方面采取措施,更多地给这些学生来自教师的爱,让这些迟开的花朵也能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一)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1、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逐步喜欢历史课,教学中我通过简短意赅的历史故事、声形并茂的视频片段、生动形象的图片、学生热议的话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使课堂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回答问题时,我尽量让学困生回答难易适度的问题,当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带笑容给予表扬,即使回答的不够完整,我也会在纠正其错误、予以补充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鼓励,从不歧视和冷嘲热讽,他们往往因为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激动,我也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兴奋。久而久之,学困生参与意识大大加强,畏惧心理渐渐消除,慢慢养成开口的习惯,历史成绩也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日常教学中,我在教学任务的大小、目标的高低、作业的布置等方面,对学困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课堂上,我常采取让优等生和学困生同台“演出”展示的方式进行。让学困生做容易题,优等生做难度较大的题,结果两人都能做对,这样让学困生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自信和勇气;在作业布置上,我改变过去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对不同学生,作业形式多样,内容充满鲜活个性,让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证明,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对减少学困生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积极意义,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3、注重学法指导,教给他们轻松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由于其内容的庞大和时间的久远性,长期以来被当做死记硬背的副科,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给历史教学成绩的提高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转化学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教给他们轻松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相似性大,容易混淆的内容,我引导学生从社会性质、方式、局限性、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异同点,方便学生记忆;我还常常将历史史实串编成歌诀、顺口溜,如讲清朝历史时,学生记不住帝王的更迭顺序,我把它编成 “顺治康熙雍正王,乾隆嘉庆和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帝,宣统三年清朝亡”的顺口溜,使学生能轻松有趣的记住知识要点等等。注重学法指导,既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日常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让爱心唤醒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因此,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关心他们,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其次,要学会利用情感的特点,用爱去感化他们,课余时间多接触他们,多与他们聊天,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并提供帮助,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学困生”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伤害。平常他们听到的表扬少,斥责多,更渴望能够得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只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就能使他们的进取之火燃的更旺,找到自我,获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进行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味成功的乐趣。转化学困生,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赏识教育。在日常管理中,我大胆吸收学困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慎重地向他们委以重任,或独立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和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实践证明,这种委以重任的方法,不失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3、加强同伴沟通,努力改善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对一个教师来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而民主平等的意识又是创设这种环境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条件。如我常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帮困策略,既发挥了集体感召力,又营造了共同关爱的氛围,还能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困生逐步从孤独的阴影中走出来,积极投身于努力学习之中。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科学的学法指导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充满活力的课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矫治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他们转变心态、振足精神投入学习,并取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