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放式、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不动产学院产业专业特色,探索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5-3437(2016)01-0025-02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是国内首家以“不动产”命名的以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特色学院。该学院目前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四个应用型专业,涵盖不动产范畴的资源管理、环境工程与管理、规划设计与管理和开发管理,涉及区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农村与城市社区管理等多方面应用领域。作为一所特色的产业应用型学院,密切联系不动产行业,建立一个高效务实、全程渗透、多维互动的协同创新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不动产这一新型产业应用型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指大学基于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提高大学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思想观念。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1.强调知识、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多维协同”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3.实现应用型不动产人才培养有规划、有实践,创新过程有合作、有分享,创新实践有制度、有平台。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在课程体系、能力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四方面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位一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四位一体”培养体系
(一)课程协同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目前不动产学院有四个专业,四个专业以“不动产”为大背景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学院构建以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实践课为必修课和以通识课程、专业方向课、个性选修课为选修课的不动产学科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是四个专业(土管、房管、资环、城规)的必修课,有高等数学、不动产通论、不动产法、城市学、经济学等10门课。院内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作为本专业的个性课程,院外不同专业的个性课程可作为院内本专业的个性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自行编制学习计划。
(二)能力发展协同
1.学生能力发展协同。结合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学生的社会调查、支教普法、志愿者活动、各类兴趣小组、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纳入毛概和思修课程的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培养学生个性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个性实践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2.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协同。通过社会实践和服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了解行业和专业。如图2所示,第一模块中的个性发展模块是针对部分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而设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这是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第三、四、五模块是专业模板,二者相互协同构成了完整的不动产实践体系。
图2 不动产实践教学协同创新
(三)教学协同
1.与地方政府创建协同创新平台。我院与珠海市斗门区莲州镇合作,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乡村建设实践基地”。开设有劳动课、社会调查、摄影比赛和乡村游策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能力。结合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农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村庄建设、土地整合、制度建设等方面为莲洲镇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实现锻炼教师、提高学生、强化教学、支持科研的目的。
2.与行业企业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基于项目的订单式培养或结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定向培养,不动产学院在2006年就与雅居乐公司开展共同培养学生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2009年始,由中国奥园集团资助,由学院和奥园集团共同举办的品牌项目——不动产经营大赛开办;2013年与中海地产采取为期三个月的房地产项目开发训练营,集中开展业务培训。
3.与国外大学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引进全英文教学,与美国密执安大学合作,重点开展美国不动产中介执业资质知识培训,培养具备房地产开发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英语、了解美国不动产中介执业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我院目前与墨尔本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不动产估价国际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学院小学期教学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每年小学期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系合作开展访学项目,为期15天。
4.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平台。学院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系统科学的设置了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共分五大模块,五个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协同。各个专业实践模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图2所示,第三模块是在第二模块单科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集中实习实践;第四模块是在专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训;第五模块和第六模块的实践是对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提高。
(四)保障协同
1.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不动产业的发展特色决定了本学院必须配备一支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用招聘、培养与聘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招聘“双师型”教师,同时鼓励原有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用企业已取得相应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作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任课和指导教师。
2.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应用性”的办学定位,结合教师的社会服务项目和用人单位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不动产业有关单位认知实习,学生带着书本的疑问、专业的困惑去接触社会、认识专业、培养专业意识。同时,聘请不动产业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以及优秀的从业人员,让他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知识的教育,传授实践经验,剖析实战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3.定期培训和挂职锻炼。一方面,对于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师,鼓励其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比照在职攻读博士的政策自行联系国内外同类专业高校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到合作单位或实习基地单位挂职锻炼,保障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仿真教学和虚拟现实教学。加强环境工程、城乡规划、测量制图、空间信息、国土整治实验室以及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与管理全程仿真实验室和景观生态、乡村建设实践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不动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全面推进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规划、有实践,创新过程有合作、有分享,创新实践有制度、有平台,为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延庆.努力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08-11-03.
[2] 刘克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
[3] 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1).
[4] 白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7(3).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5-3437(2016)01-0025-02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是国内首家以“不动产”命名的以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特色学院。该学院目前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四个应用型专业,涵盖不动产范畴的资源管理、环境工程与管理、规划设计与管理和开发管理,涉及区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农村与城市社区管理等多方面应用领域。作为一所特色的产业应用型学院,密切联系不动产行业,建立一个高效务实、全程渗透、多维互动的协同创新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不动产这一新型产业应用型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指大学基于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提高大学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思想观念。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1.强调知识、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多维协同”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3.实现应用型不动产人才培养有规划、有实践,创新过程有合作、有分享,创新实践有制度、有平台。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在课程体系、能力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四方面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位一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四位一体”培养体系
(一)课程协同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目前不动产学院有四个专业,四个专业以“不动产”为大背景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学院构建以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实践课为必修课和以通识课程、专业方向课、个性选修课为选修课的不动产学科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是四个专业(土管、房管、资环、城规)的必修课,有高等数学、不动产通论、不动产法、城市学、经济学等10门课。院内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作为本专业的个性课程,院外不同专业的个性课程可作为院内本专业的个性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自行编制学习计划。
(二)能力发展协同
1.学生能力发展协同。结合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学生的社会调查、支教普法、志愿者活动、各类兴趣小组、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纳入毛概和思修课程的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培养学生个性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个性实践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2.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协同。通过社会实践和服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了解行业和专业。如图2所示,第一模块中的个性发展模块是针对部分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而设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这是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第三、四、五模块是专业模板,二者相互协同构成了完整的不动产实践体系。
图2 不动产实践教学协同创新
(三)教学协同
1.与地方政府创建协同创新平台。我院与珠海市斗门区莲州镇合作,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乡村建设实践基地”。开设有劳动课、社会调查、摄影比赛和乡村游策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能力。结合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农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村庄建设、土地整合、制度建设等方面为莲洲镇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实现锻炼教师、提高学生、强化教学、支持科研的目的。
2.与行业企业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基于项目的订单式培养或结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定向培养,不动产学院在2006年就与雅居乐公司开展共同培养学生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2009年始,由中国奥园集团资助,由学院和奥园集团共同举办的品牌项目——不动产经营大赛开办;2013年与中海地产采取为期三个月的房地产项目开发训练营,集中开展业务培训。
3.与国外大学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引进全英文教学,与美国密执安大学合作,重点开展美国不动产中介执业资质知识培训,培养具备房地产开发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英语、了解美国不动产中介执业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我院目前与墨尔本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不动产估价国际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学院小学期教学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每年小学期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系合作开展访学项目,为期15天。
4.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平台。学院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系统科学的设置了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共分五大模块,五个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协同。各个专业实践模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图2所示,第三模块是在第二模块单科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集中实习实践;第四模块是在专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训;第五模块和第六模块的实践是对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提高。
(四)保障协同
1.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不动产业的发展特色决定了本学院必须配备一支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用招聘、培养与聘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招聘“双师型”教师,同时鼓励原有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用企业已取得相应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作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任课和指导教师。
2.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应用性”的办学定位,结合教师的社会服务项目和用人单位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不动产业有关单位认知实习,学生带着书本的疑问、专业的困惑去接触社会、认识专业、培养专业意识。同时,聘请不动产业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以及优秀的从业人员,让他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知识的教育,传授实践经验,剖析实战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3.定期培训和挂职锻炼。一方面,对于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师,鼓励其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比照在职攻读博士的政策自行联系国内外同类专业高校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到合作单位或实习基地单位挂职锻炼,保障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仿真教学和虚拟现实教学。加强环境工程、城乡规划、测量制图、空间信息、国土整治实验室以及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与管理全程仿真实验室和景观生态、乡村建设实践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不动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全面推进基于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规划、有实践,创新过程有合作、有分享,创新实践有制度、有平台,为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延庆.努力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08-11-03.
[2] 刘克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
[3] 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1).
[4] 白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7(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