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弘扬人文历史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从高处通观教材,对教材进行筛选,找出教材中与当地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教学内容里,我在讲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时,将东莞从30年前珠江口的农业小县,发展成GDP超过3700亿、年财政收入超过600亿,经济总量超过部分省、区的制造业名城;吸纳了1000多万外来人口,将数百万农民培养成了熟练的产业工人等东莞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作为教材的补充展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家乡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中,了解家乡发展的历史,发展的成果;了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东莞精神;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变迁,激发学生成功的自信,并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贴近社会生活
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着重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得到升华的过程。如讲述“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东莞模式”。东莞经济以每年18%的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了近30年,现在该进行调整,进行结构性、全方位的“模式”转换。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到“三来一补”“两自企业”“民营企业”的变化,我均以实例让学生理解。学生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根”。 我组织班级讨论交流,让学生第一次从理论意义上探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把握发展机遇;学会将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到区域、行业发展中。
三、利用各种资源
为了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和适应能力,进而使其安心学好专业,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我利用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讲述“中职生职业的两种发展路线”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外活动来延伸和补充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东莞博物馆、行政中心广场、图书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到南城周边的工厂企业见习;请校外各行业的人士来校讲课;充分让学生了解东莞30年来如何发挥人缘、地缘、政策来发展具有东莞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了解了东莞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以及潜在的危机。
四、开展社会调查
多元的德育课教学中,“学有用”是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如何促使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克服自傲、虚荣、焦虑、浮躁等不良心态,成功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难点。它需要教师能打破课堂教学中的说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中,从小事着手、身体力行,做好每一件事,以改变自身,提升自我,适应社会。学生毕业后能立足社会,顺利求职择业,是当前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地。多年来,我注重“开展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写好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问。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工厂企业、商场、志愿者协会的实践锻炼,加强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感。
五、 开展课堂辩论
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发展大潮中,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所带来的用工问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职德育应积极探索多元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本土,把乡土气息与教材理论有机结合,为培养“好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建立德育课教学的新模式。我校多年一贯实行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收益颇丰。我校曾组织2007级高三年级学生先后两批共141位学生,前往东莞铨讯电子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在三个月实习期间,学生能克服食住困难、产线任务紧、工作强度大、产线领班严厉等挑战,积极锻炼自我,未出现一个“逃兵”。
责任编辑 邱 丽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从高处通观教材,对教材进行筛选,找出教材中与当地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教学内容里,我在讲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时,将东莞从30年前珠江口的农业小县,发展成GDP超过3700亿、年财政收入超过600亿,经济总量超过部分省、区的制造业名城;吸纳了1000多万外来人口,将数百万农民培养成了熟练的产业工人等东莞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作为教材的补充展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家乡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中,了解家乡发展的历史,发展的成果;了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东莞精神;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变迁,激发学生成功的自信,并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贴近社会生活
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着重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得到升华的过程。如讲述“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东莞模式”。东莞经济以每年18%的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了近30年,现在该进行调整,进行结构性、全方位的“模式”转换。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到“三来一补”“两自企业”“民营企业”的变化,我均以实例让学生理解。学生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根”。 我组织班级讨论交流,让学生第一次从理论意义上探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把握发展机遇;学会将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到区域、行业发展中。
三、利用各种资源
为了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和适应能力,进而使其安心学好专业,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我利用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讲述“中职生职业的两种发展路线”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外活动来延伸和补充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东莞博物馆、行政中心广场、图书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到南城周边的工厂企业见习;请校外各行业的人士来校讲课;充分让学生了解东莞30年来如何发挥人缘、地缘、政策来发展具有东莞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了解了东莞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以及潜在的危机。
四、开展社会调查
多元的德育课教学中,“学有用”是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如何促使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克服自傲、虚荣、焦虑、浮躁等不良心态,成功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难点。它需要教师能打破课堂教学中的说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中,从小事着手、身体力行,做好每一件事,以改变自身,提升自我,适应社会。学生毕业后能立足社会,顺利求职择业,是当前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地。多年来,我注重“开展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写好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问。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工厂企业、商场、志愿者协会的实践锻炼,加强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感。
五、 开展课堂辩论
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发展大潮中,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所带来的用工问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职德育应积极探索多元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本土,把乡土气息与教材理论有机结合,为培养“好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建立德育课教学的新模式。我校多年一贯实行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收益颇丰。我校曾组织2007级高三年级学生先后两批共141位学生,前往东莞铨讯电子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在三个月实习期间,学生能克服食住困难、产线任务紧、工作强度大、产线领班严厉等挑战,积极锻炼自我,未出现一个“逃兵”。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