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障碍主要是肤浅性、差异性、消极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障碍;思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一、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学生上课听懂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学生恍然大悟。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
1.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畏难情绪。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除了学习方法不当和刻苦努力不够外,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思维指向性模糊,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中学生学习障碍的最普遍原因,也是障碍中的最大因素。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的解决思路
1.重视方法教学,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2.暴露固有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学校数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3.培养良好学习、思维习惯
教师应疏通学生的思路,排除思维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寻找解题的途径,使他们获得成功,坚定信心,进而鼓励他们,寻找简便的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内容的丰富生动,数学思维活动的引人入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惰性问题迎刃而解。解决中学生思维惯性的教学良机是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的新知识的时候。此时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对课本中所介绍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思维教学必须强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破除不良的思维惯性。如果师生能持之以恒地努力训练,学生就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当然,思维惯性人皆有之,重要的是要肯定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思维惯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惯性思维上升到创新思维,再养成规范的正确的惯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促使思维活动发散展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逐渐养成面对同一问题会从不同切入口思考;面对同一习题会追求一题多解的热情。只有这样,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才可能走向全方位的主体的、规范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杨元德.《高中数学思维障碍探析》.教育革新.2008.
[2]罗增儒.《教学效能的故事高效课堂的特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
[3]张程.《中学生数学知识建构水平差异性的实验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障碍;思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一、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学生上课听懂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学生恍然大悟。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
1.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畏难情绪。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除了学习方法不当和刻苦努力不够外,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思维指向性模糊,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中学生学习障碍的最普遍原因,也是障碍中的最大因素。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的解决思路
1.重视方法教学,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2.暴露固有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学校数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3.培养良好学习、思维习惯
教师应疏通学生的思路,排除思维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寻找解题的途径,使他们获得成功,坚定信心,进而鼓励他们,寻找简便的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内容的丰富生动,数学思维活动的引人入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惰性问题迎刃而解。解决中学生思维惯性的教学良机是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的新知识的时候。此时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对课本中所介绍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思维教学必须强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破除不良的思维惯性。如果师生能持之以恒地努力训练,学生就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当然,思维惯性人皆有之,重要的是要肯定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思维惯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惯性思维上升到创新思维,再养成规范的正确的惯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促使思维活动发散展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逐渐养成面对同一问题会从不同切入口思考;面对同一习题会追求一题多解的热情。只有这样,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才可能走向全方位的主体的、规范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杨元德.《高中数学思维障碍探析》.教育革新.2008.
[2]罗增儒.《教学效能的故事高效课堂的特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
[3]张程.《中学生数学知识建构水平差异性的实验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