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源流嬗变及诗史价值考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4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乐府古题《折杨柳》随着时代、社会、文学、音乐的变迁而发展,几次换为“新声”,在内容题材、声律技巧、创制手法方面均有扩展或突破性的变化。其经乐府而为律绝,变律绝而为声诗,最终演变为词调,体现了时代文学的特征。追溯梳理《折杨柳》之发展,或能较为清晰地呈现同为音乐文学的乐府和词之间的联系,揭示二者之间某种潜在的勾连。
  关键词:《折杨柳》 源流 乐府 词体文学 关联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折杨柳》乃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部《乐府解题》曰:“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七曰《折杨柳》……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晋书·乐志》记:“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上述材料说明以下几个问题:《折杨柳》源自北方少数民族,属于横吹曲,往往被用作军乐,“专用以给赐边将,所谓以军乐壮其声势”。李延年根据少数民族之乐创制了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期仅传十曲,《折杨柳》为其中之一。此后,这支古曲几经转换,终衍为词调,其发展历程或能说明乐府与词间的潜在关联。
  一
  汉代的横吹曲在南北朝时期虽有流传但或已发展为几案文学,不适合配当时的新乐而唱,故很多文人拟作汉代的横吹曲,这些横吹曲之新声在《乐府诗集》中被称作“梁鼓角横吹曲”,“系根据释智匠《古今乐录》一书,智匠陈人,所以著录的是梁代演唱的乐曲,实际上,梁代之前,北方的《鼓角横吹曲》早流行南朝”。
  在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南曲盛行于北方,《洛阳伽蓝记》记:“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团扇》即是吴声之一。北魏政权主动收集整理南北方的各类乐曲,《魏书·乐志》言:“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折杨柳》或是在这样南北文化互相影响的时候由北至南,受到了南方民歌清新活泼、缠绵委婉的音乐、风格、内容的影响,渐成为“洛下新声”。故《乐府诗集》中记,《唐书·乐志》曰:“梁乐府有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元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是也。”《宋书·五行志》曰:“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折杨柳》自北而南,内容扩展,风格转变,流行愈广,从百姓至文人乃至贵族王孙,皆有同题创作,如梁简文帝的“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曲中所表现的内容已突破了军乐的限制,风格上既有南方文学的柔美,也同样展现出北方文学的雄壮。
  《乐府诗集》中记:古乐府又有《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清商四曲有《月节折杨柳歌》十三曲,与此(曲有兵革苦辛之辞)不同。“相和歌”乃是汉代的旧歌,《晋书·乐志》记:“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多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到了魏晋时期,相和歌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晋灭亡以后,清商乐在吴声西曲的基础上渐渐发展起来,相和旧曲也被其吸收,成为了清商乐的组成部分。古乐府的《小折杨柳》,相和大曲的《折杨柳行》,清商四曲的《月节折杨柳歌》十三曲之所以与汉旧曲不同,除音乐上的转变外,内容上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为了“新声”,北魏徐陵的《折杨柳》“袅袅河堤树,依依魏主营。江陵有旧曲,洛下作新声”,即是佐证。
  薛能曰:“《杨柳枝》者,古题所谓《折杨柳》也。”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七:“《柳枝》者,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有是曲也。”《碧鸡漫志》记:杨柳枝,鉴戒录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前辈诗云:‘万里长江一旦开。岸边杨柳几千栽。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又云:‘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皆指汴渠事。而张祜折杨柳枝两绝句,其一云:‘莫折宫中杨柳枝。当时曾向笛中吹。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则知隋有此曲,传至开元。”
  隋代的《柳枝》或是《折杨柳》的别称,内容上又添历史兴亡的感叹。
  至唐,卢照邻、张九龄等人亦有此类作品,且作品形式上均为五言八句。至白乐天,《本事诗》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於禁中。居易感上知名,且好尚风雅,又作辞一章云:‘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河南卢尹时亦继和。”
  此事在《古今词话》中亦有所记。
  《杨柳枝》一曲,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三》记“白居易洛中所制也”。《古今词话》记:又作杨柳枝二十韵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注云:“洛下新声也。”刘梦得亦云:“请君莫有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盖後来始变新声,而所谓乐天作杨柳枝者,其别创词也。薛能曰:“干符五年,能为许州刺史。饮酣,令部妓少女作杨柳枝健舞,复赋其辞为《杨柳枝》新声云。”白居易所制《杨柳枝》,或是北魏徐陵“洛下作新声”的再变,在形式上虽仍旧是四句,但已是七言,如“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此类作品皆是对原有的“洛下新声”的再创造,后进入教坊,流传更广,终演变为词调。
  《敦煌曲子集》中有“春来春去春复春,寒暑来频。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常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为尘”,已将前存的五七言结合起来,成为了长短句。
  玄宗设教坊,将俗乐引进宫廷,“安史之乱”后,“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梨园弟子的流落使得《杨柳枝》这一民间俗曲得以进一步传播,“即是排除《柳枝》、《添声杨柳枝》、《折杨柳》等调名下的传词不计,它拥有的存至今天的歌辞总数,亦达到了九十一首。”
  二
  杨海明曾提出了一个词学研究上很值得重视的问题:“词从民间兴起,只经过中唐文人短暂的尝试阶段,却一下子跳跃到了晚唐五代词的成熟阶段”。指出了晚唐五代词的“早熟”为此后300年的宋词,甚至近1000年的词创作确定了标准范式,而且这种形态结构竟然可以保持千年不变。关于词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词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文学体式内部的传承与演化规律,乐府与词同为音乐文学样式,均产生与民间文学的土壤中,二者之间或有着某种深层的内在联系,在创制之法、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有可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以温庭筠的创作为例,其擅乐府而好为词,在其今存的328首诗中约有六分之一的作品为乐府诗,同时,他又有60多首词作传世,对词体文学调式的确立、声律的使用以及内容、风格的采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温庭筠创作了8首《杨柳枝》,这组《杨柳枝》上承乐天所制,内容上同题名关系密切,延续了梁乐府的创作内容,多言别后闺阁之感伤;风格上满含齐梁乐府设色的浓艳、声情的绮靡与辞采的繁复;从形式上看与七绝相似,故有学者把其看做声诗。王灼言:“今黄钟商有《杨柳枝》曲,仍是七言四句诗,与刘白及五代诸子所制并同,但每句下各增三字一句,此乃唐时和声,如《竹枝》、《渔父》今皆有和声也”。
  谢桃坊有《〈词律〉与〈词谱〉误收之声诗考辨》,谈到此调既有声诗,亦有长短句词体,温庭筠创作的《杨柳枝》乃是七绝。但温庭筠此作的调式已符合词体文学的声律用调,内容上也呈现出词体文学要渺宜修的风格,“实系符合词体特征按新制曲调谱写新词之曲子词”。
  《词律》收温庭筠的《杨柳枝》都是二十八字体,另有顾南的四十字体“秋夜香闺思寂寥”和朱敦儒的四十四字体“江南岸,柳枝”,均为双调长短句。《词谱》另收贺铸的四十字体“蜀锦尘香生袜罗。”王奕清称此转换的调式为《添声杨柳枝》。《添声杨柳枝》的出现,昭示着词调、声律的又一次向前发展。
  温庭筠有《新添声杨柳枝辞二首》“一尺深红蒙曲尘”和“井底点灯深烛伊”,《云溪友议》记:“庭筠与裴郎中友善,为此词,饮筵竞唱打令。有刘采春女周德华,虽《》之歌不及其母,而《杨柳》之歌采春难及。崔郎中刍言宠爱之,将之京洛,有豪门女弟子从其学者甚众。所唱七八曲,乃贺知章、杨巨源、刘禹锡、韩琮、滕迈诸名流之咏,温、裴所称歌曲,请德华一陈音韵,以为浮艳之美,德华终不取焉。二君深有愧色。”
  此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几种情形:《杨柳枝》在当时是流行之曲,诸名流皆有所制。此二首《杨柳枝》为依曲而作,风格异于别家,在当时不被接受。但正是这种不为方家肯定的创作,后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关于这两首作品,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言:“《杨柳枝》乃唐调,冠‘添声’、‘新添声’于调名之上,为宋词后起之事,且此二首仍为七言四句,并无所添。未详其故。”
  而任二北称《杨柳枝》:“盛唐以前,贺知章等早已有作,即称《杨柳枝》。中唐白居易翻为新声,演为健舞,但并未创新声,亦未加辞……晚唐裴诚与温庭筠所做,据《云溪友议》,忽称‘新添声杨柳枝’,于饮筵竟唱打令,似为此调第二次翻新声之结果。故声虽云‘添’,而而辞仍作七言四句,显然有宋人所谓‘虚声’者存在……《杨柳枝》既无和声、亦无虚声、泛声。晚唐人曾就原调添声,以畅其曲度,但并未填辞。至五代,始就晚唐所添之声,添辞以填实之。”
  此作虽形式上未发生变化,但从创制方法上来看,已是“由乐以制辞”的词体文学创作之法,从制辞配乐的角度来讲,已别与传统诗家,显示出两种文学体式间的转变。而诸家对此调的争议,亦反映出二者之间有着潜在的关联。
  《折杨柳》之所以能适应新变,广为流传,终变为词调有着一定的原因,除“词须待曲而生,还须择曲而成”外,民众的喜爱程度亦是重要因素。古人很早就将柳树和送别相联系,折柳送别在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清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中言:“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关于此论题,周振甫先生为钱钟书先生作的《谈艺录读本》中有详细的论证,此不加赘述。《折杨柳》蕴含了太多的离情别苦,这种情感是下层百姓才能最深刻体味到的,所以在民间它能拥有最多的受众,这也是这支乐府古曲为什么能走过漫长的历史,几经变化仍旧流传的原因。此外,从体式上讲,它灵活短小,适宜添声减字,且已从军乐的慷慨激昂逐步发展为柔美动听,符合当时受众之口味。
  《折杨柳》这一乐府之题随音乐、文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内容、风格、声律、用调、创制手法等方面均呈现出各时代文学的特征,考述《折杨柳》古题源流,或能更清晰地了解乐府、词这两种音乐文学样式之间的关联与转换,使乐府与词之间的勾连关系呈现得更加清晰、全面。
  
   注:本文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百人工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
   [3] 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4] 谢桃坊:《词学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6]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7]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李博昊,女,1982—,吉林榆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评论界对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的埃德娜自杀原因的分析大致可以归为两类:“逃避现实说”和“寻找女性特质说”。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埃德娜之所以自杀是因为男权社会的压抑性规约与她的个体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她心理失衡;埃德娜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其长眠之地,是因为她渴求在自然中释放自我、迷失自我从而重构自我。埃德娜的自杀象征着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终结;回归大海象征着回归母体,获得再生;而与自然取得认同
期刊
摘要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曾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人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女性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就曾在其诗歌题记中提及普拉斯对自己的影响。本文试从社会文化背景、主题、修辞和意境等方面对普拉斯的《晨歌》与翟永明的《母亲》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普拉斯和翟永明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描述对爱和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诗歌 自白 社会文化背景 主题 修辞
期刊
摘要通过对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本文发现作品的表层空间如舞台场景般井然有序,并呈封闭的“圆圈式结构”,但深层却纷繁庞杂,空间呈多维对立分布。总体上讲,《一小时的故事》的深层空间结构由社会空间与个体空间架构而成:社会空间以男性空间与女性空间的对立为主体,个体空间则以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对立为主体。笔者通过对作品表层空间与深层空间结构的探索分析,进一步解读人物关系,揭示人
期刊
摘要杜牧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所用“一麾”之语,乃为借用颜延年“一麾乃出守”的字面,其意义为刺史出守所建旌麾,原是唐人诗歌常语,后人多以为是误用颜延年“一麾乃出守”事,而宋明诸说者,以周必大、胡应麟之说为允当。  关键词:“一麾” 误读 杜牧 胡应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作家创作,时常使事用典,所用典故中有语典一类,用法有套用、暗用、明用、借用以及反用等。后
期刊
摘要幻想小说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哈利·波特》与《幻城》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中西幻想小说进行解读,发现在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两部小说对人类的永恒主题——“死亡”与“爱”,有着不同的诠释,而幻想小说的重要元素——幻想、游戏与幽默,在两部小说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幻想小说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幻想小说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赏析了苏轼音乐诗词所具有的情趣:忧国经世的亲民情怀、空灵幽默和谑禅谐趣、探索思辨的理趣和灵性独到的奇趣,并提出这些情趣对诗词创新性的助益作用。  关键词:苏轼 诗词 音乐情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6-1101)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全能作家,除了诗词、散文、书画诸方面才能非凡、贡献卓著外,还酷爱音乐,尤擅古琴,既能为词作曲,
期刊
摘要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思想意义深刻、艺术成就卓越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可磨灭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探究。  关键词:《窦娥冤》 悲剧 戏剧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杂剧《窦娥冤》是中国伟大戏曲家关汉卿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
期刊
摘要柳永、周邦彦乃婉约派之大家,皆以描写男女别情见长,但所用手法不同,可谓风情才子,别样缠绵。柳词《雨霖铃》与周词《蝶恋花》正是这方面的例证。  关键词:柳永 周邦彦 风情词 缠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词家柳永、周邦彦历来被视为婉约之正宗,二者皆以抒写男女别离之情、羁旅行役之感见长。历代词论家喜对二者做比较,有以为柳词胜者,有以为周词胜者,众说不一。不过有一点可以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蕴涵了大量的中国语言文化精髓,其回目修辞更是绝妙:在音韵效果上,作者善于使用叠音、叠韵、双声和平仄等手段,使回目听来抑扬顿挫、流畅婉转,富于美感;在语言形式上,回目精雕细琢,巧妙灵活,对仗工巧而又自然天成,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多变。本文主要从音韵、字词、句式等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回目修辞技巧加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回目 修辞 辞趣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法曲是唐代歌舞音乐达到高峰的标志,它作为隋唐宫廷燕乐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创作体裁,曾风靡朝野、广为传唱。本文试从《全唐诗》来窥视唐代诗人对法曲所持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唐代音乐 法曲 唐诗 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法曲是中国隋唐燕乐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体裁。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其声
期刊